●通訊員 李立
財政扶貧推動產業就業致富車
——江西省石城縣切實提高扶貧資金監管水平側記
●通訊員 李立

貧困群眾在當地種養專業合作社就近就業

舉辦石城縣貧困戶家庭服務技能培訓班
江西省石城縣素有“客家仙境,夢里蓮鄉”的美譽,但同時也是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縣,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546戶48519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18.2%;有省定“十三五”貧困村29個,占全縣總村數的22.1%。
自黨中央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石城縣始終堅持將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結合當地實際,堅持補短板、強基礎、增后勁、保長效,不斷拓寬當地貧困群眾的致富道路,扶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僅2016年,該縣財政用于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資金分別達3570.3萬元和786.2萬元,特別是產業與就業兩項扶貧工程分別帶動1萬多戶產業扶貧戶和2000余名貧困群眾增收。在加大扶貧資金投入的同時,石城縣還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監督管理,扶貧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有力促進了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
“農業產業”致富車——煙、蓮。石城縣被譽為“中國白蓮之鄉”,水土環境優異,其出產的通心白蓮遠近馳名,品質獨特。除此之外,該縣農戶也有種植煙葉的傳統。立足當地實際,對白蓮產業和煙葉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構建石城白蓮和煙葉品牌,是石城縣幫助貧困戶拓寬致富途徑找到的新路子。基于當地白蓮和煙葉種植面積分散、規模較小的現狀,該縣采取一系列鼓勵措施,積極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煙、蓮種植,每畝煙、蓮分別可產生至少4000元、3000元的經濟效益。2017年,全縣完成煙葉種植2.9萬畝,貧困戶煙農748戶;落實白蓮8.8萬畝,完成計劃種植面積的97%,覆蓋貧困戶比例60%。同時,針對石城的特色產品,石城縣注重提升白蓮產品附加值,打造了5個集中連片白蓮種植示范基地,與鄉村生態旅游相結合,以5個示范基地為中心,建設集觀賞、采摘、休閑為一體的萬畝荷花觀光帶,將其打造成為石城的新旅游名片;建設了龍崗鮮蓮交易市場,通過突破技術瓶頸將鮮蓮的保鮮期從三個月延長至半年,大大提高了白蓮價格,增加了蓮農的經濟收益。通過一系列的產業扶持舉措,石城白蓮已成為該縣暢銷的特色產品,蓮農收益逐年提高。

農戶在“江西省‘菜籃子’園藝作物標準園”采摘成熟的黃瓜
在形成一定規模之后,該縣開始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產業。積極鼓勵有想法、有能力的致富帶頭人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股金、務工傭金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全縣共挖掘出山地雞、黃粉蟲、翻秋花生、杏瓜、紫薯、薏仁、腐碧樹、鰻鰍、紫蘇、大棚蔬菜等10余種特色農業產業,并相應地成立了農民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除此之外,為強化示范引領作用,又大力建設扶貧示范基地。全縣集中力量打造了3個農業產業扶貧示范基地,以點帶面,規范帶動其他基地建設,為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提供方便。
“新興產業”致富車。在筑牢農業產業基礎上,全縣充分發掘本地自然、文化資源,積極探索適合石城發展的新興產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依靠實力雄厚的企業促進新興產業項目落地,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全縣共引進了5家大型企業,開發了光伏、電商、生態旅游等新興產業,通過“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3000余戶貧困家庭增收。
“資產收益”致富車。該縣為加大產業扶持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靈活運用金融資金推動產業扶貧。采取“企業+銀行+貧困戶”模式,以政府控股的贛江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依托,引導貧困戶向贛州銀行貸款,并將貸款投入縣級統籌項目建設,貸款本息均由贛江源農業公司負責,貧困戶每年從中獲取固定資產收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使貧困戶徹底脫貧,石城縣驅動“技能培訓”車輪,幫助貧困群眾增知識長技能。以移民貧困戶為重點,組織有勞動能力的移民貧困戶到工業園區企業培訓,現場參觀學習知識與技能;以煙農、蓮農為重點,聘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為農戶講授農業技術知識,指導農業種植技術,以豐富知識、提升技能達到提高煙葉、白蓮產量與質量的目的,增加農戶的收益;以20-30歲有一定計算機操作技能的青年為重點,組織培訓人員到頤高、大由大等大型電商產業園參觀學習電商操作技術,以期將其培養成村級電商服務站的合伙人或管理人員;以家庭婦女為重點,組織貧困家庭婦女參加保潔、保姆等家政服務技能培訓;以16-25歲的青少年為重點,鼓勵引導學習成績未達到重點高中或本科分數線的貧困家庭子女就讀職業技術學校或大中專科院校,學習掌握一技之長,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
驅動“轉移輸出就業”車輪,實現走出去引進來。石城縣屬中部地區,經濟基礎較之毗鄰的廣東、福建兩個沿海省市較差,入駐的企業與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不能完全滿足求職人員的需求,然而沿海省市卻面臨著一工難求的困境。該縣瞄準這一發展機遇,通過招商引資,加強與廣東、福建兩省企業的合作,以貧困戶優先的原則,向外輸送勞動力,實現走出去;同時,以各鄉鎮為主,摸排本轄區內在外創辦企業、廠房的鄉賢,加強溝通協商,遵循貧困戶優先的原則,鼓勵其吸納石城勞動力進廠務工,實現引進來。

工人在沔坊村晶科光伏發電施工現場安裝光伏板
驅動“車間就業”車輪,實現家門口就業。早謀劃,早實施,采取“企業+車間+貧困戶”模式,引導本地服裝制衣、制鞋、農產品加工、仿真花制作等勞動密集型、就業門檻低、工時靈活的企業在全縣“十三五”貧困村或人口較為密集的非貧困村創建“就業扶貧車間”,以各鄉鎮為主體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模式、統一材料、統一標識“四統一”的標準組織實施,滿足貧困戶“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帶動老、弱、婦、殘等勞動能力較弱或喪失部分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驅動“公益性崗位就業”車輪,實現保障就業。注重加強經驗學習,組織就業扶貧業務人員到井岡山學習其就業扶貧經驗做法,并結合全縣實際,出臺了《石城縣關于公益性就業扶貧專崗安置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實施方案》。
驅動“能人帶動就業”車輪,實現先富帶后富。全面啟動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程,從各鄉鎮推選出160位創業致富帶頭人,統一組織前往創業致富經驗較為豐富、成效較為顯著的地區參觀學習,培訓結業之后,出臺創業優惠政策,鼓勵其在本縣創辦公司、企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并吸納帶動本鄉鎮、本村的貧困戶共同致富。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早在石城縣加大產業、就業扶貧力度時,對于扶貧資金監管,該縣就采取多項措施,規范扶貧資金使用途徑,提高資金效益。
該縣高度重視對扶貧資金的監管工作,縣委縣政府成立專門的督查組,定期不定期深入鄉、村對扶貧資金撥付情況、移民補貼資金發放情況、群眾來信來訪受理情況進行督查,及時督促指導鄉、村落實工作任務,解決存在的問題,使每個補貼項目、每筆補助資金、每個工作環節都能得到有效監督,切實做到工作每向前推進一步,監督管理就跟進一步。人大、政協把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列為重要議題,組織代表、委員通過視察、調研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對于扶貧資金監管中發現的問題,該縣嚴抓落實,加大查處力度,絕不放任姑息。每年在全縣的財政監督檢查計劃中有針對性的安排扶貧資金監督檢查,把監督檢查貫穿到各扶貧項目資金管理使用的全過程,及時發現和解決資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做好扶貧資金的事前調查審核監督、事中跟蹤監控監督和事后檢查監督,相關單位實行再監督,按月實行調度,從扶貧資金開展跟蹤問效工作進度要求、完成情況、存在問題方面進行考核,并進行通報。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各單位發放整改通知書,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到位。
此外,該縣注重上下聯動,緊跟上級安排布置,及時上報工作進展情況,穩妥有序推進工作落實;積極與各部門溝通交流,相互協作,加強扶貧專項資金監督管理力度;主動與項目實施單位聯系,及時對項目實行跟蹤問效,聽取實施單位的意見和建議,解決相關困難和問題,促進完善機制、堵塞漏洞。
在保障資金安全方面,與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相結合,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規范資金支付中每一個環節,提高財政資金監管水平。做到支付執行、資金管理、會計核算等崗位落實到人、監督操作;做到支付印鑒分人分印保管,避免一人保管全套支付印鑒,財政支付憑證及銀行票據的領用和核銷實行詳細登記、電腦開機密碼定期更換;發揮內部稽核功能,檢查財政扶貧資金內部管理的重點環節,堅持日清月結,做到賬賬一致,賬款相符。與部門預算相結合,整合專項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加強支農專項資金預算管理,科學合理地安排支農專項資金,資金投向以脫貧攻堅為出發點,突出重點,減少零星項目,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對部門管理的專項資金,按用途整合。對不同部門管理的專項資金,逐步實現同類資金歸口統一管理,對使用方向相近的各類財政性資金,部門間協調進行整合,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共同匹配優先安排重點項目。與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結合進行,在檢查中對被檢查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認真、全面檢查。對發現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方面存在疏漏的單位,及時進行具體指導幫助,對被檢查單位存在的違紀違規問題,在檢查處理建議中及時提出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加強管理、堵塞漏洞等方面的具體整改建議。

當地蓮農采摘白蓮
琴江環繞,白蓮飄香。將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于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強化資金監管,提升資金效益,努力打造“國家精準扶貧創新示范區”,江西省石城縣支持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的致富車正砥礪奮進,步履鏗鏘。■
(本欄目責任編輯:范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