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邦影
蒼南縣靈溪鎮第十中學浙江溫州325800
淺談花樣跳繩在初中女生體育教學考核中的實踐
黃邦影
蒼南縣靈溪鎮第十中學浙江溫州325800
將花樣跳繩引入體育教學課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快樂體育”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本文從(花樣)跳繩的價值、教學與考核的實踐等進行一些基礎性的研究與探索,為學校體育開展該運動提供一定的參考。
花樣跳繩;初中女生;體育考核
體育考核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查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和教師教學情況的重要途徑。體育考核的項目設置與標準,必須堅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為實踐“全民健身計劃”注入新的元素。由于不同的學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若用單一的測試考核的方法、標準及考核項目來衡量他們,顯然不公平與不科學的。為了縮小因個體差異造成考核的不平等,我們采用了多元的測試內容,考核中引進花樣跳繩的“交叉跳”這個考核項目,作為一種嘗試性的教學和考核,并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與實踐。
花樣跳繩是一項有氧運動,可促進人的協調性、靈活性、彈跳性等身體素質全面發展,提高新陳代謝,增強心肺功能,促進青少年骨骼的生長發育。它集活動、娛樂于一身,融健康、美育與一體,符合初中女生的心理特點和自我挑戰的需求。初中女生正處于青春期,身體快速發育的同時也帶來了自我認知的變化,在體育運動上會有意識地回避一些運動項目和內容。傳統的教學理念、方法及教學內容常常不能引起初中女生的興趣,教師也常苦惱于女生的難教,健美操等又不是男教師的強項。故可通過引進花樣跳繩選項教學內容,為初中體育課注入一項新的活力元素。通過新穎、時尚、獨特的花樣跳繩,既可以引導學生宣泄和釋放不良情緒,又可培養學生正確、優美的身體姿態、協調性、韻律感,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真正實現“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等教學理念與思想。
花樣跳繩是一種現在比較流行的運動,深受各個年齡段的喜愛,而且花樣繁多,有單人跳、雙人跳、三人以上的集體跳,個人跳的分類則更多,根據我校學生的體育基礎與師資情況,我們嘗試性地在我校初三段女生教學中開展“前交叉跳”和“后交叉跳”的花樣跳繩的基礎性教學,及一些花樣跳繩的拓展性教學,比如“一人轉”、“雙手交換”、“雙人同繩各握一側跳”、“集體8字跳”等內容。
將教、學、考三位一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以點帶面促進學生熱情參與,能有效地掌握該技能項目,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學生的體能。因為體育考核是對意志、毅力、吃苦耐勞精神及人的潛能充分發揮的考核,同時也是心理素質的一種考驗。通過教師的引導、組織、教學以及略帶強制的要求,要求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以達到學習技能、鍛煉身體及培養運動習慣的目標。
在跳繩的考核中,除了考核定量的1分鐘跳繩的必考項目之外,我們還考核“前交叉跳”或“后交叉跳”的花樣跳繩的基礎性項目。我們采用了選測,即“前交叉跳”或“后交叉跳”兩者選其一,選測標準如表一:

表一
以2016學年的第一學期的我校初三自己任教的6個班級為例,共計女生149人,未參加測試女生有16人(因受傷、例假等原因),總共參加測試的女生共有133人,其中參加選測其他項目的有19人(即19人參加籃球或排球的測試),那么共計有114為女生參加了花樣跳繩的前或后交叉跳的考核測試,測試考核的人數基本上符合本人的個人預期,也可說教學效果達到了較好的預期目標。
測試統計結果如表二:

表二
從以上考核的測試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該項目的興趣,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基本上都能達到要求,正常的考核基本可以通過,一部分的女生可以達到優秀,少數個別的學生可以達到作為運動特長的目標,并且在教師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個人的創新跳法及自認為高難度的跳法。在幫助其他同學達標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鍛煉,心理的喜悅感也轉變為成就感與自豪感。通過以點帶面使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鍛煉,順利通過考核,培養了學生終身鍛煉的技能與意識,貫徹了“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在體育課的實踐。
花樣跳繩能促進學生的身體發育,帶來了趣味性和美麗的視覺感,可釋放與舒緩學生在學習上的壓力,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同時深受學生的喜愛,通過學習基礎性的“前后交叉跳”的花樣跳繩,學生也基本上能通過完成教師的考核目標,甚至少數學生能自我創新,超額完成教學目標。因此,個人認為在初中階段的女生可嘗試性地進行花樣跳繩的教學。考核也可以參考該標準的基礎上,當然可根據學生基礎和學習能力進行一些調整,或另增設其它的一些教學考核的跳繩項目。以上僅僅是個人的一些實踐探索及思考,僅供參考。
[1]孫紅英,王德剛.花樣跳繩促進高考高中女生身體素質發展的實踐研究[J].運動.2013.4(64)
[2]郭天賜.關于小學生學習花式跳繩的研究分析體育人文社會學[J].2013.(29)
[3]張小美.花樣跳繩教學實踐青少年體育[J].2013.2(3)
[4]王淳.跳繩運動的特征和時代價值[J].運動科學2012.2.(6)
[5]沈建華.對現代體育考核評價體素的思考[J].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校20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