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若光,逄磊,焦玉芳,孫乃林
即墨市中醫醫院CT室,山東青島 266200
CT造影診斷下肢動脈疾病
邱若光,逄磊,焦玉芳,孫乃林
即墨市中醫醫院CT室,山東青島 266200
目的探討CT造影下肢動脈疾病診斷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2月—2016年2月來該院進行CT造影下肢動脈疾病診斷的96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96例患者均采用CT造影檢查,其中30例患者在進行CT造影檢查1周后進行DSA檢查。將DSA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對CT造影檢測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 結果30例患者同時進行DSA檢查,將患者分成300段血管,將DSA的診斷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其中,與DSA診斷結果一致的有289段,其準確率達到96.33%,兩者結果一致性比較好。結論采用CT造影技術進行下肢動脈疾病診斷,能清晰地顯示患者下肢動脈以及疾病變化狀況,為患者下一步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CT造影;下肢動脈;疾病診斷
糖尿病通常會導致患者下肢動脈閉塞或者下肢壞死,疾病比較嚴重的患者介入手術治療。所以,在手術前對患者下肢動脈疾病情況進行評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研究發現,采用CT造影檢查能清晰成像,便于觀察患者的病變結果。因此,該文主要探討CT造影下肢動脈疾病診斷效果,為下肢動脈疾病診斷提供合理的參考意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來該院進行CT造影下肢動脈疾病診斷的96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在96例研究對象中,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齡25~80歲,平均年齡(41.87±2.89)歲。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均表現為下肢發涼、皮膚溫度下降,出現慢性感染以及壞疽等情況。在選擇研究對象時,排除腎功能不齊全、具有比較嚴重的心功能的患者。其中30例患者在經過了CT造影診斷以后進行血管造影檢查(DSA)。
1.2 方法
1.2.1 掃描方式 采用CT儀器對患者下肢部位進行掃描,掃描的范圍主要從患者的腹主動脈位置到足背處。在掃描過程中,患者要保持仰臥位,同時將雙上向上舉起。患者的足部需要固定在內翻的位置上,促使其脛、腓骨分開。利用高壓注射器,在患者的肘前靜脈中注射非離子造影劑。利用智能造影劑跟蹤軟件進行掃描,將掃描時間控制在20~30 s之間最為適宜。在進行掃描時,醫生需要囑咐患者保持平靜呼吸的狀態。掃描時,其電壓處于120~140 kV,電流為250~300 mA最為適宜。
1.2.2 圖像后處理 將掃描后所得圖像都傳入處理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方式對全部圖像進行投影。進行容積再現與觀察。結合實際情況增加平面與曲面重建。
1.2.3 對圖像進行評價 嚴格按照評價標準對96例患者的CT圖像進行分級,兩位CT醫師分別進行評分,然后對圖像進行綜合性評價。
1.3 評價標準
1.3.1 CT檢查顯影效果評價 Ⅰ級下肢動脈:圖像清晰,下肢靜脈未顯影,與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合。Ⅱ級下肢動脈:顯影極好。脛前、脛后動脈,腓動脈遠端濃度稍差,下肢靜脈具有略微的顯影,顯影基本滿足臨床診斷標準。Ⅲ級下肢動脈:顯影,患者下肢靜脈充分顯影,對圖像判斷造成干擾。需要參照原始圖像才能給出相應的臨床診斷。Ⅳ級下肢動脈:患者下肢遠端顯影,脛前、脛后動脈顯影或者未顯影,醫生不能對患者的下肢動脈疾病做好準確的判斷。
1.3.2 DSA檢查顯影效果評價 30例患者行CT檢查后進行DSA血管造影檢查,將患者的下肢動脈劃分為10個血管段。30例患者共有300例血管段,以各個血管段的狹窄程度進行劃分,能將其氛圍5個級別。1級:正常;2級:具有輕度狹窄;3級:中度狹窄;4級:中重度狹窄;5級:完全閉塞。通過軟件自帶的測量工具就能進行血管狹窄程度測量。
30例患者同時進行DSA檢查,將患者分成300段血管,將DSA的診斷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其中,與DSA診斷結果一致的有 289段,其準確率達到96.33%,兩者結果一致性比較好。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30例患者下肢動脈各個階段CT造影與DSA檢查的結果對比
針對患有糖尿病下肢動脈疾病的患者,可以進行支架搭橋手術能有效地防止患者出現截肢的狀況。而進行血管造影能對患者病變解剖的位置進行確定,對患者病變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同時觀察患者血液循環的相關情況,能正確地評價患者病變的位置、長度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2]。臨床醫學獎DSA作為血管病變衡量的參考依據,DSA結果能正確地反映患者血管形態改變狀況,即便是較小的血管,它都能很好地分辨出來。但是DSA檢查會給患者造成創傷,患者容易產生不良并發癥。三維情況主要是由二維圖像顯現出來的,不能對患者的管壁進行評價,因此不能對患者的狹窄程度進行判斷[3]。在一段時間內,因為超聲具有檢查便捷、檢查費用低以及具有無創性等特點,他被用于下肢動脈檢查過程中。但是檢查人員操作熟練度以及探頭的壓力都會影響檢查結果,并且不能將患者血管的全部面貌都反應出來,不能顯示出完全閉塞節段的血管,所以其檢查效果略差。而后又推出了MRA檢查方式,但是這種檢查方式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圖像分辨力比CT造影檢查低,這也會限制其在下肢動脈疾病中的應用范圍。
經過多次的研究實踐發現,采用CT造影診斷患者下肢動脈疾病,檢查效果好。首先,CT造影檢查具有無創性特點,比有創血管造影檢查的方式所花費的費用更低。同時,CT造影檢查能將患者管壁鈣化以及周圍組織的情況清楚地顯現出來,可以靈活地調換任意角度對患者血管進行觀察,及時在閉塞血管處的檢查,其圖像呈現得也比較清晰[4]。因此,在對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進行檢查時選擇CT造影檢查,能有效地提升圖像成像的清晰度。在選擇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調整螺距,將CT造影檢查的掃描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如此一來,能有效地提升CT造影檢查結果的有效性。
從該次研究結果來看,30例患者同時進行DSA檢查,將患者分成300段血管,將DSA的診斷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其中,與DSA診斷結果一致的有289段,其準確率達到96.33%,兩者結果一致性比較好。由此可見,對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進行CT檢查,其檢查準確性高。
綜上所述,CT造影診斷下肢動脈疾病,這能有效地提升檢查結果的診斷性,為疾病診斷與評估提供合理的參考意見。值得臨床醫學廣泛應用。
[1]劉燁,楊立,聶永康,等.下肢動脈疾病行64層螺旋CT血管造影的對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2 (5):412-415.
[2]張龍江,包顏明,宋光義.下肢動脈的CT血管造影[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2,11(3):188-190.
[3]凌華威,丁蓓,管永靖,等.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對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5,6 (5):305-307.
[4]陳小榮,鄒松.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動脈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6,19(3):193-197.
R445
A
1004-6569(2017)05(b)-0084-02
2017-02-17)
邱若光(1977-),男,山東即墨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