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頻,張書麗
新疆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中心醫院中亞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疆烏魯木齊 830026
平衡訓練和肌力練習用于卒中偏癱患者對其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
張頻,張書麗
新疆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中心醫院中亞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疆烏魯木齊 830026
目的在卒中偏癱患者治療期間采用平衡訓練以及肌力練習,探究其對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根據自愿參與原則在該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所收治的卒中偏癱患者中隨機選取48例患者參與該次探究,分組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共計2組,組別是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24例。參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常規卒中后康復指導,實驗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常規卒中后康復指導、平衡訓練以及肌力練習,將2組患者經過不同治療后得出的組間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算出統計學數值并分析對比結果。結果實驗組患者患肢骨骼肌含量、膝關節伸展肌力、髖關節伸展肌力、踝關節背曲肌力、FMA(患肢運動功能)、FIM(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性更佳,對比參照組患者而言,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P<0.05)。結論在卒中偏癱患者治療期間采用平衡訓練以及肌力練習,可對患者下肢功能恢復起到積極作用。
卒中偏癱;平衡訓練;肌力練習;下肢功能恢復
該組探究中共計選取48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卒中偏癱患者治療期間采用平衡訓練以及肌力練習對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該院采取自愿參與原則選取48例卒中偏癱患者參與該次探究,就診時間是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分組方法是隨機數字表法,組別是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均24例。實驗組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是14例、10例,患者年齡在78~48歲不等且中位年齡是(64.01±4.87)歲,合并高血壓、血糖異常以及血脂異常的患者例數分別是15例、5例、4例;參照組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是13例、11例,患者年齡在79~49歲不等且中位年齡是(63.25±5.06)歲,合并高血壓、血糖異常以及血脂異常的患者例數分別是13例、6例、5例。利用統計學分析辦法將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組間數據對比分析組間數據包括患者性別、年齡以及一般病情變化等,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給予2組患者個性化危險因素判定并給予2組患者藥物預防卒中再發風險因素控制。參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常規卒中后康復指導,按照院內常規卒中后康復指導給予患者實施干預。實驗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常規卒中后康復指導、平衡訓練以及肌力練習,其中常規卒中后康復指導同參照組患者,平衡訓練以及肌力練習具體內容如下。
1.2.1 肢屈伸訓練辦法協助患者取位仰臥位,給予患者床上反復練習雙腿屈伸動作,根據患者肌力進展促使患者逐步過渡到坐位、立位,在進行立位屈伸練習時需要醫護人員協助。
1.2.2 橫步訓練辦法是 協助患者取位立位并指導患者進行健肢先行,呈一字步且向健側橫向移動并將患肢收腿跟隨行走。
1.2.3 交叉行走訓練 下蹲訓練以及負重訓練辦法:醫護人員需要協助患者進行雙腳交叉行走訓練;在固定扶手幫助下,患者需要進行下肢蹲起練習;患者需要采取直立位并在扶手幫助下給予健側肢體行前后擺動練習,逐步給予患者患肢負重功能鍛煉等,需要按照被動、輔助以及主動的過渡順序進行訓練并保持每天訓練2次,每次需要給予患者0.5 h訓練,連續鍛煉時間是6個月。
1.3 判定標準
利用人體成分分析儀、等速肌力檢測儀給予2組患者肢骨骼肌含量、膝關節伸展肌力、髖關節伸展肌力、踝關節背曲肌力測量;利用簡化Fugl-Meyer評分、功能獨立性評分量表測量2組患者FMA(患肢運動功能)、FIM(日常生活能力)[1]。
1.4 統計方法
給予該次參與探究的48例卒中偏癱患者所有臨床數據深入分析,分析軟件是SPSS 19.0統計學軟件,表示計量資料時利用(±s)的形式且行t檢驗,P<0.05時表示有統計學意義;表示計數資料用[n(%)]的形式且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s)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s)
組別 患肢骨骼肌含量 膝關節伸展肌力 髖關節伸展肌力 踝關節背曲肌力FMA FIM實驗組(n=24)參照組(n=24)t P 5.99±0.25 5.44±0.13 9.5622<0.05 147.85±9.66 122.96±11.08 8.2950<0.05 168.55±8.33 145.87±10.85 8.1226<0.05 87.45±0.55 83.88±1.44 11.3459<0.05 26.35±1.94 21.52±1.75 9.0566<0.05 119.55±7.44 96.47±6.37 11.5441<0.05
將2組患者實施不同干預后得出的組間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得出明顯實驗組患者更佳的結論,組間數據包括:患肢骨骼肌含量、膝關節伸展肌力、髖關節伸展肌力、踝關節背曲肌力、FMA(患肢運動功能)、FIM(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參照組患者而言,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參見表1。
卒中偏癱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和多發且多數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可影響患者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質量,對于早期患者而言,會出現肌力以及肌張力減低等情況[2-3],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下肢肌肉萎縮以及運動無力等不良情況,對于中晚期患者而言,患肢張力增強以及肌肉活動等不良情況會導致患者呈現為攣縮化狀態且導致患者關節畸形,患者下肢會出現反常運動模式以及下肢運動會出現平衡失調等情況[4],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大量臨床探究,給予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平衡訓練以及肌力練習干預可促進患者患肢肌力改善并促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同時,對顯著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存在著極大的積極作用[5]。該組探究中,實驗組患者患肢骨骼肌含量、膝關節伸展肌力、髖關節伸展肌力、踝關節背曲肌力、FMA(患肢運動功能)、FIM(日常生活能力)分別是(5.99±0.25)、(147.85±9.66)、(168.55±8.33)、(87.45± 0.55)、(26.35±1.94)、(119.55±7.44),均顯著性更佳。
綜上所述,在卒中偏癱患者治療期間采用平衡訓練以及肌力練習對患者下肢功能恢復起到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薦。
[1]郭戰剛,張志華,王文柱,等.肌力練習與平衡訓練對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 (7):176-177.
[2]李高.肌力訓練聯合水中步行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 (12):942-944.
[3]解東風,李奎,陳穎蓓,等.膝踝足矯形器訓練聯合外周磁刺激對重度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9):694-697.
[4]李高.肌力訓練聯合水中步行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C]//第四屆吞咽障礙高峰論壇,2015: 942-944.
[5]姜貴云,王文清,楊曉蓮等.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0):794-795.
R49
A
1004-6569(2017)05(b)-0104-02
2017-02-28)
張頻,女,本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