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魏亞峰
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中醫醫院骨科,寧夏銀川 750400
切開復位內固定與石膏固定應用在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治療中的效果
吳軍,魏亞峰
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中醫醫院骨科,寧夏銀川 750400
目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與石膏固定應用在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治療中的效果。方法將該院骨科臨床2014年2月—2017年3月接收治療的60例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患者平均分作兩組,一組是甲組,30例,行常規的石膏固定;另一組是乙組,30例,行切開復位內固,比較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乙組臨床效果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傳統的石膏固定治療術相比,對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積極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裸關節功能,同時又能促進骨折盡快愈合,有利于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不穩定型;裸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臨床效果
通常情況下,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的方式對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傳統的石膏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均屬于常規治療手段[1]。為了對比這兩種方法的治療效果,此次研究隨機抽取了該院骨科臨床收治的60例對象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骨科臨床2014年2月—2017年3月接收治療的60例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患者均分作兩組,一組是甲組,30例,行常規的石膏固定;另一組是乙組,30例,行切開復位內固。甲組患者中男性是20例,女性是10例;年齡均在17~58歲的范圍內,平均(38.6±5.8)歲;乙組患者中男性是19例,女性是11例;年齡均在16~60歲的范圍內,平均(38.0±5.0)歲;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過X線檢查所確診,且為新鮮骨折,兩組基礎資料的對比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可對比。
1.2 治療方法
甲組采取常規的石膏固定治療,術前將石膏條準備好,并將其環繞患者足踝后近端,遠端前緣達到第一至第五跖骨中部、平鋪約14~16層。取患者側臥位后保持健側伸直在上,患側屈髖、屈膝使其腓腸肌松弛,手術助手握住并固定患者的小腿近端,然后主治醫師分別用雙手握住患者的足背、足跟上緣且兩手拇指頂住內踝,食指與中指頂住外踝,和助手形成對抗拔伸、牽引約3 min左右。對于Ⅱ度損傷的患者,只需采取極小的牽引力進行復位即可;對于Ⅲ度損傷者則糾正其外踝骨折之后并保持一定牽引力,一手握住脛骨下端并由前至后推,而另一手則握住跟骨后側至前推,慢慢屈伸患者的踝關節;若患者損傷嚴重,需要抗拔伸牽引內踝、內旋的同時兩手拇指向前方推擠內踝遠端的骨折塊,促進內踝、后踝復位。之后采取U型石膏進行固定和塑形,確保踝關節處于內翻、內旋的跖屈位狀態,并囑咐患者將患肢抬高于心臟[2]。
乙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前行常規的檢查并準備好手術所需的一切物品。①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后在外踝的后外側進行切口,然后將各層組織依次切開,充分將外踝骨折端暴露出來,把此處的軟組織、血凝塊等清除后進行復位操作,并且采取1/3型鋼板進行固定,最后對此處的關節使骨折端囊及韌帶進行修復。②在患肢內踝作弧形切口后逐層將皮下組織切開并后翻皮瓣暴露,將骨折處的碎骨屑、血腫等清除后借助以巾鉗對骨折端實施復位,選擇1~2枚空心螺釘加以固定,對韌帶、關節囊修復。③通過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患者骨折塊位置,然后切開骨折部位并進行固定復位,將踝關節背伸約90°,將1枚拉力螺釘打入關節間隙的水平面2~3 cm處,自外側由脛骨的方位打入后檢查患者踝關節的活動度、穩定度,之后沖洗切口后縫合[3]。術后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抗凝、活血化瘀、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預防下肢靜脈血栓、感染,并且適當開展康復鍛煉。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借助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以及Mazur踝關節評分評價治療前、后的踝關節功能,滿分是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治療后裸關節功能恢復越好。另外,對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治療的優良率進行觀察對比。
1.4 統計方法
數據均借助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AOFAS、Mazur評分
治療前甲乙兩組患者的AOFAS評分、Mazur評分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乙組優于甲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OFAS評分、Mazur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OFAS評分、Mazur評分對比[(±s),分]
組別 治療前AOFAS Mazur治療后AOFAS Mazur甲組乙組52.2±9.2 51.9±8.3 58.7±6.8 58.6±6.7 79.9±8.2 86.6±7.9 78.7±9.3 83.5±6.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骨折愈合的時間
甲組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是(7.5±1.5)周,乙組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是(6.2±1.3)周,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骨科臨床上,不穩定型的踝關節骨折屬于常見骨折類型,且為關節內骨折,患者通常是因為意外摔倒、扭傷、交通事故等所導致,具有較高的臨床發病率。通常情況下,患者出現這類骨折后往往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方法進行治療,一旦救治方法選擇不當,很有可能造成骨折愈合差,并發關節炎等病癥,使得患者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疼痛等成都加重,對其正常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
踝關節穩定性依靠于其外側、內側及下脛腓這3個結構的共同聯合維持,如果患者出現不穩定踝關節則指的是上述3個結構當中的任意兩個或者以上的結構出現損傷,可分作顯性及隱匿性的不穩定類型。采取切開復位手術治療該骨折,主要是通過手術切口將折部位露骨后,對骨折端展開修正復位操作,對于骨折并累及關節面移位患者、撕脫骨折顯著以及骨折合并血管神經損傷等患者十分適用。在開展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手術過程中,可以經過外踝復位促進患者后踝骨經韌帶牽拉而達到復位的效果,所以通常會先對外踝進行復位。在復位內踝的時候通常借助空心螺釘,發揮抗旋轉以及抗壓、抗滑脫等作用,能夠確保復位、固定效果,便于保證治療療效[4]。
石膏固定手術屬于治療不穩定踝關節骨折的一種保守術式,能夠獲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諸多的不足。例如創傷部位腫脹后容易壓迫該處的血管,導致血液出現運輸障礙,嚴重者甚至會發生肢體壞死。通過石膏復位治療后,肢體雖然很快消腫,但是又容易引起石膏松弛造成骨折再次移位的問題,另外,長期進行石膏固定還有可能引發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甚至是裸關節功能障礙等問題[5]。該組中,乙組治療后骨折愈合的時間明顯短于甲組,且AOFAS評分、Mazur評分高于甲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不穩定踝關節骨折的效果顯著,運用價值高。
[1]吳瓊.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82例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6(5):138-139.
[2]郭飛.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治療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的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6,10(25):58-60.
[3]謝飛.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Ⅳ°旋前外旋型踝關節骨折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6,16(20):12-13.
[4]李順達.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與保守治療在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中的應用效果對比[J].浙江創傷外科,2016,21 (3):457-459.
[5]劉照富,殷鐵林,孫玉娟.切開復位內固定與石膏固定治療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臨床比較[J].醫藥論壇雜志,2016, 37(5):79-80.
R816.8
A
1004-6569(2017)05(b)-0149-02
2017-04-13)
吳軍(1980-),男,回族,寧夏銀川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骨科四肢創傷的保守及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