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澤
山東省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山東滕州 277500
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分析
杜欣澤
山東省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山東滕州 277500
目的探究針灸協同康復鍛煉應用到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加以治療期間的成效。方法抽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來該院就診的中風后遺癥患者104例并分為兩組,對照組52例施以常規一類的西醫治療與康復鍛煉,試驗組52例予以針灸協同康復鍛煉加以治療,并對比探究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與ADL評分、治療以后的治療成效等。結果試驗組經過治療以后的NIHSS評分與ADL評分、治療成效都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灸協同康復鍛煉應用到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加以治療期間具備極為明顯的成效,值得大力推行及應用。
中風后遺癥;針灸結合康復訓練;價值
中風即急性腦血管一類的病癥,也叫腦卒中或是腦血管意外,具備很高的死亡率及殘疾率。中風患者很多都伴隨各種程度的活動性障礙、認識性障礙、語言吞咽性障礙等一類的后遺癥。中風即中醫的病名,分成外風及內風,外風由于體會到外邪而引發,于《傷寒論》內叫做中風;內風即內傷病證,也叫腦卒中或是卒中等。當前通常叫中風,指代內傷病證的類中風,大多由于氣血混亂、腦脈受阻或是血溢于腦而引起。主要的表現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口眼歪斜、偏身麻木等,同時還具備發病急、發展迅速等特征[1]。該文就探討并研究了針灸協同康復鍛煉應用到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加以治療期間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把2015年3月—2017年3月來該院就診的104例中風后遺癥患者根據具備差別的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全部患者都是第一次患病,且都借助頭部CT、MRI等影像學檢測明確診治是腦卒中,全部患者都有各種程度的偏癱,但沒有意識方面的障礙。其中,試驗組有患者52例,男性患者有29例,女性患者有23例;年齡為44~67歲,平均年齡為(55±2.90)歲;試驗組予以針灸協同康復鍛煉加以治療。對照組有患者52例,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21例;年齡為47~71歲,平均年齡為(59±3.76)歲;對照組施以常規一類的西醫治療與康復鍛煉。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后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式
對照組施以常規一類的西醫治療與康復鍛煉:于30 mL的腦活素內添加250 mL的生理鹽水實施注入,1次/d;于8 g的腦復康內添加25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實施注入,1次/d;服用維生素E,100 mg/次,3次/d;服用維生素B1,10 mg/次,3次/d;服用阿司匹林,75 mg/次,1次/d。康復鍛煉包含心理恢復引導、四肢恢復鍛煉、站立恢復鍛煉與日常生活恢復鍛煉,1次/d。連續治療15 d。
試驗組予以針灸協同康復鍛煉加以治療:選取穴位:大椎、手三里、氣海、合谷、膻中、命門、內關、肩髃、百會、曲池、曲澤;依據患者狀況輔穴:昆侖、頰車、啞門、廉泉、照海、陽陵泉、足三里、跗陽、居髎、地倉、申脈、水溝、啞門。方式:患側補虛瀉實,獲氣以后留針35 min,單次行針10 min/次,一些穴位可持續電針。1次/d,2周即1個治療周期,修整3 d繼續接下來的治療,連續治療3~6個治療周期。
1.3 成效評測
借助NIHSS量表評測經過治療前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分愈低神經功能愈優;借助ADL量表評測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總分愈高日常生活能力愈優。并記錄兩組患者經過治療以后的治療成效,顯效即患者接受治療以后偏癱、失語等中風后遺癥消除,肌力超過四級,生活可以自理;有效即患者接受治療以后偏癱、失語等中風后遺癥有所好轉,肌力超過二級,生活大體可以自理;無效即沒有達成上述標準。總有效率即顯效率同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內全部數據均借助SPSS 19.0統計軟件加以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展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經過治療前后兩組的NIHSS評分、ADL評分
兩組經過治療以前的NIHSS評分、ADL評分加以比較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經過治療以后的NIHSS評分、ADL評分加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參見表1。
表1 對比經過治療前后兩組的NIHSS評分、ADL評分[(±s),分]

表1 對比經過治療前后兩組的NIHSS評分、ADL評分[(±s),分]
組別NIHSS治療前 治療后ADL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對照組27.45±2.09 27.78±2.17 8.21±2.14 12.77±2.97 13.98±5.36 13.46±4.81 73.25±18.72 51.75±16.61
2.2 對比經過治療以后兩組的治療成效
兩組經過治療以后的治療成效加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經過治療以后兩組的治療成效
中風后遺癥給患者本身的感官功能、運動功能及認識功能等都帶來了影響,從而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與身心健康,為社會與親屬產生了大量經濟壓力[2]。單獨的恢復鍛煉可改進中風后遺癥患者平時的生存質量,讓其把握相應的生活自理能力,把握基礎的生存技能,但這只限在功能方面,無法恢復患者的疾病情況。有資料[8]表明,恢復鍛煉協同針灸對中風后遺癥加以治療能促使患者的活動功能得以康復,還可減緩疾病狀況的發展,提升患者的預后。
針灸療法可激活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腦部皮層同脊髓神經元,促使腦細胞獲得更好的維護,故可改良患者的偏癱及半身不遂這些癥狀。另外,針灸療法還可增快患者自身的血液循環,調節氣血,打通經絡,提升腦細胞及腦部神經的營養扶持,減緩細胞的萎縮速度。比如合谷穴周邊具備大量的血管及神經走行,給這一穴位實施相應的刺激可很好地恢復患者的微循環與神經元功能,故于開展治療期間選取這一穴位當作主穴。
中風后遺癥的病期通常不短,且很多患者都伴隨口眼歪斜與半身不遂等癥狀,故實施科學合理的恢復鍛煉不可或缺[4]。恢復鍛煉由經驗豐富的恢復鍛煉醫生實施,包含有主動與被動方面的運動鍛煉,避免患者身體的各大部位出現失用型萎縮,能很好地提升患者的預后;同時,給患者開展心理方面的治療,提升其抵抗疾病的自信心,以極大地減弱患者的心理壓力。該次研究內試驗組予以針灸協同康復鍛煉加以治療,患者的NIHSS評分與ADL評分、治療成效都好于對照組同時(P<0.05),同唐梁英等[5]調研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針灸協同康復鍛煉應用到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加以治療期間具備明顯的成效且具備臨床方面的運用價值。
[1]楊勤軍,羅夢曦,李佩佩.中風后遺癥中醫分型及治療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28(1):113-117.
[2]范學科,郭林.康復訓練聯合針刺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神經功能和運動能力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 (5):428-430.
[3]陳燕,謝玲玲.中西醫結合治療氣虛血瘀證中風后遺癥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6,48(3):20-22.
[4]鄭新杰,鄭丹丹,張須學.補陽還五湯聯合電針對中風后遺癥患者血清IL-6及IL-1β水平影響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9):2208-2210.
[5]唐梁英.辨證針刺治療中風后遺癥臨床觀察[J].廣西中醫藥,2016,39(1):39-40.
R743
A
1004-6569(2017)05(b)-0169-02
2017-04-20)
杜欣澤(1983-),女,山東滕州人,本科,醫師,研究方向:針灸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