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眉山市人民醫院康復科,四川眉山 620010
分析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對足踝部損傷術后康復治療中效果
周雷
眉山市人民醫院康復科,四川眉山 620010
目的分析在足踝部損傷術后康復治療中應用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的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足踝部損傷患者84例參與研究,隨機平均分成2組,對照組應用常規術后康復治療,觀察組選擇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后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為 (24.63±4.00)、(38.21±5.31)°,對照組 (19.77±3.75)、(31.75±5.20)°;觀察組治療后踝與后足功能評分為(62.35±5.90)分,對照組(54.52±4.99)分。 結論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用于足踝部損傷術后康復治療中能夠更明顯改善足踝部關節功能以及活動度,值得推廣。
足踝部損傷;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術后康復
任何骨損傷或者骨折臨床實施治療都是為了促使恢復功能狀態,不過因為治療期間需要對患處進行較長時間的固定,因此容易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內韌帶可能出現粘連,嚴重情況下可能失去彈性,因此會降低關節活動能力,從而導致殘疾結局[1-2]。針對足踝部損傷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點問題,正確的康復治療方法對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具體分析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用于足踝部損傷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選取該院84例足踝部損傷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2例為脛腓骨中下段骨折,17例為跟骨骨折,15例為單踝骨折,12例為單純跖骨骨折,9例為跖骨骨折伴其他骨折,9例為踝關節脫位。抽簽平分為觀察和對照組,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40.2±6.3)歲;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齡(40.5±6.1)歲。2組基本資料中的各項內容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康復治療
對照組接受常規康復治療,主要進行積極的關節屈伸以及適宜的負重練習,慢慢增加難度和幅度,幫助關節功能逐漸恢復。觀察組利用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治療,具體方法包括熱療、冷療以及關節松解。
1.2.1 熱療 針對皮膚條件較好,對高溫耐受的患者通過中藥奄包熱敷;針對皮膚狀況差,對高溫不耐受的患者實施中藥熏洗治療。中藥熏洗方法:將2 500 mL水加入藥物中,持續煮5 min,將加熱系統關閉,患者于熏洗床上平躺,患側踝關節保持正對熏洗窗,在距離藥液面30 cm左右的位置實施熏蒸,等到水溫下降到耐受后進行患處浸泡,持續20 min,每天熏洗1次。中藥奄包熱敷方法:中藥打碎之后,選擇濃度75%的酒精進行持續3 d的浸泡,之后封包,熱蒸中藥奄包到溫度為50℃,放在患側踝關節實施熱敷,覆蓋棉墊在患處給予保溫,每天熱敷1次,每次熱敷20 min。
1.2.2 關節松解 ①早期:在切口拆線之前實施早期松解治療,從足踝部位向上對患肢小腿進行揉捏、推壓,前后分別進行3次。從足背向足底對骨折位置附近的小關節進行上下有節律的滑動,注意避開骨折位置。保持仰臥,做收縮脛前肌、股四頭肌的練習。保持俯臥,足踝在床邊自然垂下,治療者一只手將患者患側踝關節上方握住,一只手將患足握住,進行踝關節背伸練習。②中期:術后3~8個星期實施中期松解治療,對小腿、踝關節、足背進行反復揉捏。對跖趾關節、踝關節、趾間關節進行牽拉練習。將患側踝關節上方握住,對踝關節進行前后規律性抖動。治療者一只手將患者患肢脛骨下段握住,另一只手利用拇指將患者患肢腓骨下段抵住進行前后方向的滑動。將脛腓骨遠端固定,對踝關節向前后左右方向進行規律晃動。③晚期:術后8個星期之后實施晚期治療,對跟腱進行彈撥。滑動骨折周圍的小關節。對跖骨、距骨、楔骨、跟骨、骰骨等跗骨進行規律滑動。在患側踝關節活動允許情況下實施不同方向的主動或抗阻運動。
1.2.3 冷療 完成松解治療之后在骨折位置敷冰袋,持續20 min左右,保證皮膚有麻木感為宜,冷療1次/d。
1.3 評價標準
選擇AOFAS評分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結束后的踝與后足功能,得分越高,踝與后足功能越強;另外測定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結束后患側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
1.4 統計方法
2.1 跖屈和背屈活動度
治療前兩組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均有升高,與治療前比較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均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比較[(±s),°]
組別 踝關節背屈活動度治療前 治療后踝關節跖屈活動度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2)對照組(n=42)11.06±2.55 11.07±2.51 24.63±4.00 19.77±3.75 20.97±4.06 21.10±4.11 38.21±5.31 31.75±5.20
2.2 踝與后足功能
治療前兩組踝與后足功能評分差異不大,治療后兩組評分結果均有升高與治療前比較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與后足功能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與后足功能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2)對照組(n=42)35.48±5.18 35.26±5.07 62.35±5.90 54.52±4.99
骨折患者術后需要長時間制動患肢,患肢長時間無法得到功能鍛煉,從而容易出現局部組織粘連,這是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踝關節功能障礙的重要影響因素[3]。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具體包括中藥熱療、手法松解以及冰袋冷療3個方法,先給予熱療能夠幫助骨折位置溫經散寒解痙、活血化瘀通絡,幫助手法松解取得更好的效果[4]。跖骨間關節、楔舟關節、跖骰關節、跟骰關節、楔骰關節等小關節能夠對踝關節活動起到輔助作用,手法松解通過活動這些關節,能夠促進改善踝關節功能[5]。在手法松解后實施冷療,能夠緩解松解導致的局部關節囊水腫或者出血,防止組織粘連情況二次出現,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加快損傷恢復[6]。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接受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治療后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分別為(24.63±4.00)°、(38.21±5.31)°,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19.77±3.75)°、(31.75±5.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踝與后足功能評分結果為(62.35±5.9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54.52±4.9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應用在足踝部損傷術后康復治療中能夠更明顯改善踝與后足功能,提高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值得推廣。
[1]向映霞.中醫關節粘連松解術在足踝部損傷術后康復的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24):80-81.
[2]曹建平.關節粘連松解術在足踝部損傷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1): 138-140.
[3]王海峰,朱捷,趙光勛,等.封閉負壓引流結合穿支蒂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治療足踝部創面[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2):1239-1241.
[4]黃再明,莫益福,藍衛東,等.腓腸神經帶血管蒂皮瓣修復足踝部軟組織缺損30例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13, 35(8):1073-1074.
[5]胡銳,任義軍,嚴立,等.股前外側皮瓣聯合髂脛束移植修復小兒足踝部軟組織缺損[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4,37 (5):457-460.
[6]張秀秀,李娜,王燕婷,等.32例腓動脈終末穿支蒂皮瓣修復足踝部創面的護理[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6,30(1): 120-121.
R274.9
A
1004-6569(2017)05(b)-0178-02
2017-02-23)
周雷(1981-),男,四川眉山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骨科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