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棋
日前,不少媒體報道了28歲的宮勇吉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教授、博導,標題刻意強調兩點以博眾人眼球:年紀輕、待遇好。其實,在這兩個關鍵詞背后,缺失了大量立體化信息,使得人們對“青千”這個群體產生了相當片面的印象。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30歲左右的中國年輕一代學者成為知名大學的教授、博導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新聞中,這在網絡上也頻頻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羨慕。作為中國年輕科研人員中的一員,我認為應該看到這種現象背后更多的東西。
“千人計劃”實施至今不到十年,為中國的科技界和學術界帶來新的人員構成,而其中的青年項目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學在外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回國報效祖國。政府和相關承擔單位的協同政策,為這些青年提供了堪比國外的研究資源和個人待遇,這不僅引發了科教系統的人才建設和評價體系的重大變革,也讓“青年千人”的多次出現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焦點。
首先,不到30歲就成為教授、博導確實年紀輕,但這背后有自身努力和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等諸多因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力增強,科技帶給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科技的進步還轉化成各方面的能力和實力。而且,中國正處于科技上緊追、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關鍵階段,所以國家對于科研越來越重視。
此外,一方面,在全球科技發展越來越迅猛的大潮之下,科研成果的取得也越來越快。過去幾十年才能有的科研突破,現在或許幾年就能實現。另一方面,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加上留學機會增多,青少年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確保了他們能夠迅速上手科研。
這一輩青年科技工作者就是這個大背景、大趨勢的受益者,而這其實不僅僅反映在科教領域,年輕化的趨勢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
其次,“待遇好”這個問題也值得全面考量。一些報道誤讀了個人待遇和科研經費支持。國家給予“青千”的300萬元人民幣是科研經費,主要用于實驗儀器設備購買等課題組基本建設。而各用人單位一般給“青年千人”的待遇普遍是40萬元左右的年薪和一定的回國安家費用。
其實與美國大學工科專業的助理教授做一個橫向比較,他們的年薪大約在9萬美金水平。或者與中國普通金融界白領的50+萬年薪相比,“青千”們獲得的這個待遇并不離譜。況且,經過十幾年在國內、國外的刻苦學習、深入鉆研,能成為“青千”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在科技越來越體現其價值的今天,適當提高科教人員待遇也是合理的。
而“年紀輕”“待遇好”的光鮮背后,還有很多人們忽視的信息。留學歸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通常要面對兩個問題:第一,迅速適應國內科研大環境發展;第二,高效地組織一個課題組開展獨立的研究工作。這兩個問題背后又牽扯到科教領域人才建設改革中要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挑戰。
絕大多數“青千”戰斗在科研的第一線,都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包括自己給自己的壓力。這兩年就有接連報道,“青千”英年早逝,著實令人扼腕。“青千”這個群體,在為國家科教建設奉獻滿腔熱血的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客觀認識。▲
(作者是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
環球時報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