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的企業家越多,就越有個疑問:在動不動就抓機會、講模式的今天,那些被譽為成功的企業家,能夠越挫越勇,甚至屹立不倒,原因是什么?
是因為他們運氣超好,還有資本夠雄厚,樹大根也深——這些“正確”的理由足夠有說服力,卻不是現實世界中成為成功者的充分必要條件。能夠不斷刷新成功的企業家,方法往往很簡單,套用稻盛和夫的創造力公式——能力×熱情×思維方式。
無創造不成功。不同的時代賦予企業家不同的能力、熱情和思維方式:第一代創富靠的是體力,是對基本商業邏輯最接地氣的實踐;第二代創富靠的是魄力,是敢于跳出體制,為自己創造“金飯碗”;第三代創富靠財力,他們要完成對父輩留下的產業、財富的再規模化;第四代創富靠智力,這正是新生代企業家們“逆襲”的資本源泉。
所以,在這場只屬于勝利者的戰爭中,不要再用資本、關系以及運氣等“虛詞”來定義成功者需要具備的素質,這樣的定義實在過于消極。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看到的是,比你成功的人比你更努力,比你成功的人比你更專注,比你成功的人比你更偏執。
如果這些外在的方法論還可以被學習模仿,但內在的熱情、亢奮、把所有時間都當作機會的動力,才是本源所在。否則一切努力都是自己對自己的內耗。
怎樣才能比同類人更熱情、亢奮一些?一個簡單的答案是有所求。但這種簡單未嘗不是一種復雜,就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里的五大需求層次,你必須把你的所求,更具體、更細化。
讓我們去回調那些成功者動態人生的大致細節,借用英國歷史學大家湯因比的一句話:對人類事務的任何研究都必然帶有選擇性。因此,有所求必有所失:追求財富,舍棄愛情與家庭;向往權貴,當一個“孤家寡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常在那些被外界稱為成功的企業家嘴里,聽到的第一句抱歉,往往是致家庭的。
不接受遺憾,不足以談成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為了一個小合同,喝到酒穿腸;也不是每個人為了蓋一個章,可以把自己變成最討厭的那類人。成功既然是一種不確定的東西,就需要用確定的激情、理想主義、信念、策略等要素,去約束它。
所以,不要再用等待運氣,尋找機會等僥幸心態,去赴一場繳獲成功的戰役,那樣的戰爭是開啟上帝視角的電腦游戲。現實中關于成功的戰爭,更像是從坐飛機改為坐高鐵,把一切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實現既定的目標和任務。
商業是變幻的,時代也在不停地輪動,唯一可控的,不過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用克制欲望的精神力,尋找自己的所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