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若
連日來,“新周期”之爭持續升溫。
樂觀情緒自有數據支撐。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的“成績單”超出市場預期,6.9%的季度GDP增速印證了穩中有進的態勢;隨后,7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51.1,比6月上漲0. 7,連續反彈。
以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為代表的樂觀派認為“新周期”已經到來。任澤平表示,中國經濟已告別過去長達6年的去產能、通縮和資產負債表調整,正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
相對悲觀者則著眼于尚待解決的問題。投資拉動模式未改、新動能發展尚未成熟,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任務攻堅仍在持續,金融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不確定因素仍存。
其實,執著于“新周期”之爭本身并無意義。不難發現,兩派觀點相悖者選擇了不同視角。前者著眼于亮點,后者則重視問題和潛在風險。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亮點與風險同時存在,甚至時常相互轉化。
因此,無論“新周期”是已經到來,還是仍在路上,真正需要關注的還是未來該怎么辦。與其糾結于“新周期”,不如重視對“新支撐”的培育。畢竟,后者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提質增效的保障,也是“新周期論”能夠長久的根本。
“新支撐”要求有新的拉動模式,而這一點恰恰廣受爭議。盡管近年來消費對GDP的貢獻持續走高,但投資仍是本輪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去年穩增長政策對基建投資與房地產投資的拉動是本輪經濟穩中有進的關鍵保證,延續了舊的增長模式。
更令市場擔憂的是,多個需求指標持續回升的動力不足。正如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所言,從各項需求看都不具備持續回升的動力:上半年出口增速超預期,但7月以來歐美經濟先行指標走弱,日前公布的7月數據已出現回落;上半年地產投資雖然超預期,但一線城市房價和地產成交量全面萎縮,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的瘋狂難以持續;從庫存周期看,6月的工業產成品庫存增速已經從高位連續兩個月下滑,意味著庫存周期已至尾聲。
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新舊模式交替階段,對傳統的投資拉動模式倚重本不可能驟然放棄。本輪投資拉動伴隨著的,也正是“新支撐”正在形成并逐步壯大。上半年耐用品消費超預期,在一定程度上也歸功于房價上漲的財富效應和地產銷量超預期對相關消費的拉動。同時,通過去庫存,企業盈利情況有所改善,加之新產業、新技術等領域投資活躍,新的力量也正在聚集。
應當看到,伴隨著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的落地,物聯網、大數據、無人機等一系列新技術、新動能正在超速發展,而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新型商業模式也得到充分推廣,甚至有領跑全球之勢。可以說,在新技術、新動能等層面,本輪中國并未落后,在部分領域甚至可以說具備了競爭優勢,屬于全球領跑者。
而梳理這些優勢領域不難發現,大部分獲取競爭優勢的企業均由民資主導。穩住民資,創建更具包容性的市場環境無疑是進一步培育新動能的關鍵。
總之,“新周期”之爭的要義并非口舌之痛快,而是實干,通過持續深入推進改革、加強開放促競爭,從而不斷形成“新支撐”,并讓其發展壯大。最終讓“新周期”不僅是指標的回暖,更是技術、模式和“新支撐”的全面升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