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摘要:為了提升河南省南陽市小麥的生長質量和產量,河南省南陽市進行了小麥測土配方施肥試驗,對小麥的形狀、生長期間存在的土壤養分以及經濟性進行分析,重點對測土配方施肥方式與習慣施肥、空白施肥進行了對照分析,研究了該地區中小麥的最佳施肥配方,發現經過測土配方施肥的小麥具有較高產量和效益。
關鍵詞:小麥;測土配方;施肥試驗
楊 旭. 河南南陽市小麥測土配方施肥試驗[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20):29.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選擇
主要選擇南陽市臥龍區,地勢條件較為平坦,肥力統一、均勻,并且土壤為黃褐土。利用YM2000C型速測儀對0-20 cm的土層進行測試,分析其基礎地力情況。
1.2 試驗品種與肥料選擇
該地區種植的小麥品種需要適合當地實際條件和氣候情況,最為合適的小麥品種為豫麥,在2015年10月份進行播種。
試驗肥料選擇:為了促進肥料種類的多樣化,選擇46%的尿素、12%的過磷酸鈣以及60%的氯化鉀[1]。
2 試驗準備與設計
2.1 試驗設計
在準備好這些資料后,對試驗進行了優化設計,以促進試驗工作的完成。試驗分為三個處理,分別將其設置為空白對照組、習慣施肥量以及測土配方施肥。對于空白對照組,主要是不施肥;對于習慣施肥量,主要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施肥;對于測土配方施肥,要按照單產量每公頃6000 kg的產量,每個施肥水平重復三次。在每個試驗區域,可以設置保護行,隨機排列。在具體施肥過程中,可以按照相關比例進行試驗,如表1所示。
2.2 試驗準備
為了促進試驗過程的合理實施,在播種前期,需要對基礎土樣進行采集,并利用速測法對其中的養分含量進行測定,遵循平衡施肥法實現配肥工作。
2.3 施肥時間
對于施肥時間的選擇,安排在的10月15號進行基肥施用,將磷鉀肥進行一次性施完。對于氮肥的施用,需要為其施入70%,同時在次年的3月份,再將剩余30%肥量進行施用。對于施肥方式的選擇,可以利用溝施有效執行。
2.4 試驗管理
首先,在小麥苗期,對其進行補苗處理,禁止出現苗性重復。在每個區域內,將其定為1 m的雙行進行標記,各個試驗小區也需要按照傳統的方式實現集中化管理工作。當成熟期,每個區域可以選擇1 m?樣區進行脫粒測產工作,利用1 m行樣實現室內考種工作,同時對植株的高度、穗粒數等進行調查。每個地區的土樣取0-20 cm,對其處理完成后,利用速測法實現養分含量測定工作[2]。
3 結果與分析
經過試驗,對結果進行有效分析。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其分析與研究。
3.1 小麥產量以及農藝性狀分析
施肥處理比空白處理有明顯的增產效果,達到一定的提升水平。在各個施肥處理工作中,小麥產量最高的為測土配方施肥處理,其次為習慣性施肥方式。對于配方施肥形成的農藝性狀,與其它方式相比,具備較大優勢,特別是小穗數、穗粒數明顯高于習慣施肥、空白施肥。同時,穗的長度、穗數面積都與空白施肥存在較大差距。
對影響產量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研究其存在的相關性能夠看到,單位面積穗數、小穗數以及穗粒數等,對小麥產量都會產生較大影響,都會影響產量。其中,小穗數對產量相關性影響小,千粒重對產量的影響相關性沒有明顯效果。基于這種情況可以發現,執行配方施肥工作,能夠增加單位面積內的小麥穗數、穗粒數等,對提升生產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3.2 土壤養分分析
在工作執行期間,需要利用速測儀對各個區域內的土壤養分進行測定。通過研究可以發現,配方施肥方式能夠使其獲得更高產量。利用配方施肥的區域土壤養分高于其他地區的處理,不僅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養分,土壤中存在的養分還能被土壤吸收,促進預測效果的完好性與正確性[3]。
3.3 經濟性分析。
根據以上試驗的分析和研究,使用配方施肥處理工作將獲得高產效果。在對經濟性進行深入分析下,對肥料的投入、純利潤等要素進行研究。按照嚴格的測土配方施肥方式進行處理,能夠增加當地區農戶的收入,促進其經濟效果的良好形成。
4 結論與討論
基于以上試驗的分析和對比研究,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在獲得高產量的同時,針對處于相同條件下,測土配方施肥都高于習慣性施肥以及空白施肥,促進其增產效果的形成。同時,測土配方施肥對小麥穗數、穗粒數等都具有明顯效果。所以,使用測土配方施肥,將其利用到小麥生產中,不僅能提高低產田的生產產量,促進土地利用效率以及肥料利用率的提升,還能使農戶獲得更高效益,促進農業的積極發展與建設。
根據以上試驗的分析和充分表明,在該地區對小麥進行測土配方施肥研究,對生產效益以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 健. 小麥測土配方施肥田間校正試驗總結[J]. 新農村(黑龍江),2014(12):10-11.
[2] 丁 亮. 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6):177-178.
[3] 茅錦國,劉榮根,沈書龍,等. 大豐市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指標體系研究[J]. 上海農業科技,2011(4):101-102,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