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6日,第三屆全球青年大會在京圓滿落幕。大會為期一天,60余位發言嘉賓以“未來的商業”為主題展開演講與討論,包括18場主旨演講,7場平行論壇,1場晚宴論壇,1場紅毯Gala。近60位導師對未來的商業進行觀點闡述,從全球創新趨勢、數字化誤區、內容經濟、女性領導力、新經濟之消費升級、科技金融、公益創新、企業社會責任、青年的人生效率管理、未來的教育、青年就業創業等話題深刻討論剖析。1 500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與導師一起,梳理解析未來的商業脈絡。
本屆大會導師陣容豪華,包括世界500強高管、上市公司董事長以及獨角獸企業創始人等。開幕式由立德基金會創始人張萌女士主持,朝陽區統戰部副部長、工商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素榮,長河實業董事長、AAwork CEO高鴻鵬,Founder Space創始人史蒂夫·霍夫曼,香港鐵路公司中國顧問易珉,乂學教育、智適應教育聯合創始人周偉,電子科技大學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周濤等嘉賓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立德紅毯Gala環節星光熠熠,全球青年導師攜帶全球杰出青年領袖共走紅毯。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立德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前德國國防部長魯道夫·沙爾平發表演講,立德基金會&SKT開展戰略合作并啟動揭牌儀式,同時電影社區也正式揭牌。全體到場嘉賓共同見證“青年100計劃”(青年導師與評選的青年領袖結成師徒)名單公布。

對話·未來的商業:走出數字化誤區,回到商業本源
在《商界》雜志總編輯周忠華主持的論壇上,商界與學界的前沿大咖,圍繞“未來商業:走出數字化誤區,回到商業本源”的主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對話。其中,周忠華從商業應用角度,周濤從物理科學角度,對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做了精辟分析。
周忠華認為,研究和使用大數據的核心目的是要創造價值,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任何企業搞大數據都是屬于“耍流氓”。而且他認為,“大數據不是萬能的,大數據是有邊界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大數據特別好使,有些大數據可能特別不好使”。
針對AI,他提出,人類在新技術方面的應用也有一定風險,可能會引起一些倫理問題,引起人類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但在大方向上,“對于數據對于AI,我們應該抱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燦爛的暢想” 。
電子科技大學的周濤教授則提到,“數據它首先是成本,其次才是價值。我們一定要想辦法用一些示范性的應用創新來拉動數據的價值,而不是為了建一個平臺而建一個平臺。” 而且,不要用人類的思維去束縛計算機的思維。
周濤(電子科技大學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大數據是一個熱詞,它現在火熱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實際的貢獻。
第一,大數據企業多得不可思議,任何一家公司只要能夠打開一個表格它都號稱自己是一家大數據企業。
第二,大數據給了我們華而不實的感覺,因為很多公司做了大數據的項目但是好像沒有乘著大數據的清風扶搖直上。所以我今天作為大數據行業里面的研究人員,想給大家談兩個現實,三點建議。
第一個現實,我希望每一位都記得住,就是數據它首先是成本,其次才是價值。我們有的時候在新聞媒體中看到了一些了不得的互聯網企業,他們用不太多的數據產生巨大的價值。但是我們每次看到無窮無盡的機柜里面擺著很多數據,我們有一種感覺,不是到了金礦區而是到了墳墓區,因為數據沉睡在那里沒有產生價值。我們自己規劃企業大數據計劃,要以能否創造價值作為一個取舍標準,而不是為了建一個數據中心而建一個數據中心。
第二個現實,計算機它和我們人類處理同樣的問題,但是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我們千萬不要試圖用我們的理念去束縛計算機。比如沒有阿法狗之前計算機就開始下棋,最早下棋的思路是搜索+優化,它本質就是窮盡一切的可能性。計算機還有一套方法不是搜索,我們叫作機器學習。它是在一大堆數據和特征中,重新做特征提取,通過非線性的變化,兩兩三三特征的組合,形成幾十萬到幾百上千萬個特征,然后用很多學習模型。比如神經網絡、回歸分析,然后找到從特征到結果之間的關聯,然后把這些模型重新做集成進行學習。
金融科技改變未來生活

吳雅楠(真融寶創始人、董事長):“科技+”時代到底對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尤其是在金融方面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里提兩個關鍵詞,智能化、場景化,希望能夠對“科技+”做出闡釋。
下面回答三個問題:第一,為什么在今年講到“科技+”?在各個行業中,智能化都成為一個比較時髦的詞。現在我們身處在所謂的起點時代,做IT的人都知道這個詞背后的意思:技術大爆發到一個階段,會引來生活各個層次的改革。第二,到底會發生什么?在金融領域,財務管理如何智能化?第三,我們應該怎么做?在四大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各自配對成立了金融科技合作小組。金融科技的第一個產品,或者說開拓這個領域的產品是余額寶,它把線下的余額產品搬到了線上。當時大家還在討論互聯網金融或者說新金融會不會動傳統金融的奶酪,如今四大行都在擁抱互聯網巨頭,開展金融和科技的融合。
過去講互聯網金融只是講到支付,講到所謂的信貸,現在我們看到科技已經在中國的傳統金融行業產生了新的模式。金融科技會經歷三個時代:
第一個階段是金融脫媒化時代,表現為一是互聯網化,二是去中介化,三是通過扁平長尾服務更廣大人群。
第二個階段是智能化時代,表現為服務每個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同時滿足用戶生活場景化的需求。這是智能化現在需要解決的,同時要把服務機器化。未來的銀行、理財服務都可能是無人時代,是機器人在背后為我們服務。endprint
第三個階段是金融重構化時代。未來的貨幣是數字化的,資產也是數字化的,在那個時代中金融的本質沒有改變,但是金融的關系和生態會被重構。
智能化財富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原來的服務大眾化、標準化,未來的服務是個性化的。去中介化以后,企業能夠直接面對終端用戶,終端用戶的數據載體能夠描繪出很多個性化的特征,這種個性化的特征會反映到產品的設計端。
如今用戶的財富增加,資金不知道往里投;所投的資產類別相當廣泛,用戶不知如何選擇。這就需要企業做兩件事,一個是對個人的風險進行偏好的定價,再一個是對金融的資產風險定價,從而做到相應的匹配。財富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未來我們可以用線上化、智能化、機器化的方式做精確的匹配。
創業者如果在金融行業,一定要抓住中國未來十年金融服務的四個風口:一是利率市場化沒有最后完成;二是資產證券化剛剛開始;三是人民幣國際化正在路上;四是金融的科技化正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邊。如果展望的話,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會使金融更加生活化,同時生活更加金融化,金融和生活會最終形成閉環,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也讓金融變得更加方便。
論壇
一、投資人與創業者
投資者是看人還是看項目?
王勝江(洪泰創新空間創始人兼CEO):前期看人,后期看項目
早期項目看人,通過創始人看團隊是否靠譜。偏后期的項目一半看團隊,一半看項目的運作情況。如果項目已經運作了幾年還沒有什么進展,我覺得這個項目基本也不用看了。所以看后期的項目,人和企業兩方面都很重要。
劉道明(美好集團董事長):創業是利他
現在的創業是要利他。我個人認為投資是看項目,企業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能給用戶帶來什么價值?如果項目靠譜,創始人起碼是靠譜的;如果項目不靠譜,這個人肯定不靠譜。

投資人對創業者的建議
曾振宇(DCM董事合伙人):優秀創業者要做好三點
一個是堅忍。做好的企業不容易,從投資到成功,比如變成市值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平均要7年時間。這個時間是漫長的,挑戰是常態,不管是體力上還是情感上,堅忍這是一個成功的前提。
第二個是果斷。對于創業者來說,不要猶豫很多看似兩全其美或者委曲求全的方法,因為它們往往都不是最優選擇。
第三個是誠實。誠實不光是一種品質,很大程度也是一種能力。創業者能否拋開情感因素,客觀地分析自己的企業所處的位置,基于真實狀況理性決策,這也是一個挑戰。
李昊(北京江銅有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創業者要與投資人做朋友
如果項目出現問題,投資人會從兩個維度來考慮:一個是于情怎么做,一個是于理怎么做。因為投資人往往是小股東,投后與創業者的溝通不多,創始人應該主動與投資人分享信息,與其成為朋友。如果投資人從感情的角度考慮問題,對于企業的幫助更大一些。此外,投資人和企業家關系融洽,信息溝通及時,可以在問題出現之前就做好了預防工作,將損失降到最低。
二、內容經濟:知識IP的興起
知識付費時代,內容輸出方的價值在哪兒?
何一(一下科技副總裁):內容創業要廣度也要深度
做一個內容創業者,首先要做所有人都感興趣的內容,做到覆蓋面足夠廣。如今生活壓力很大,幽默搞笑的內容更受歡迎。其次是垂直和專業。內容輸出方要提供有深度,足夠專業的內容,才更容易做內容付費。
黃有璨(三節課聯合創始人、《運營之光》作者):從用戶價值看企業價值
從用戶端來說,用戶的學習出口分幾類,第一類是垂直場景下具體問題的解決辦法。第二類是新知識開拓思維,啟發視野。第三類是掌握一套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從用戶的立場來看,作為內容生產者應該明確一點,我們做的內容試圖解決什么問題?產品在哪個維度?需要展現什么東西?
雷宛螢(木木美術館創始人、木木藝術社區創始人):文化藝術內容炙手可熱
現在中國有大量中等收入人群,他們的物質消費已經飽和,開始邁向精神消費。他們去消費文化藝術方面的內容是一個必然,因為這些內容除了能夠滿足他們心中的社會認同感或者帶來某種安全感,也是幫助他們進入下一個階段追求的方向。
盧俊(中信出版集團COO兼副總編輯):連接帶來價值
通過有價值的內容產生更多連接性,這是內容生產者的一種生存哲學。我們今天探討IP經濟,其實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前提下,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催生了內容創作平臺,這是一種新的生態,而連接性正是移動端內容產生附加價值的必要條件。
知識經濟包括知識IP未來發展的走向,下一個風口在哪兒?
林瀚(木木美術館創始人、木木藝術社區創始人):警惕市場泡沫
我想說的是一些風險。在這幾年,用戶對于內容產品的選擇從0變成了100或者1 000。在未來市場紅利過盛的時候,內容越來越多,市場泡沫也越來越嚴重,這是內容制造者最大的風險。可能他們在今天可以存活,市場變大后卻反而活不好。
何一(一下科技副總裁):在兩極分化的市場,要找準定位深耕
我一直認為世界的財富史,其實本身是信息發展史。過去的信息傳播是金字塔式,現在越來越趨向多元化和蜂巢式。未來的知識付費市場會向兩極化發展,運營者要考慮清楚,要么在垂直領域、專業領域做到最好,要么在娛樂行業做到TOP級。
盧俊(中信出版集團COO兼副總編輯):優質IP是核心競爭力
1.無論是報刊雜志還是出版,其實都是解決信息的不同層次的問題。未來新的知識服務更多基于場景化,知識服務進入場景解決方案的時代,這會是一個很大的顛覆。
2.這是一個表達盈余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生產內容,增加了用戶的篩選成本。而IP化的IP才是未來可以存在的IP。IP不是多就有用,優質的,可以跨越產品形態的知識產權,在未來是內容輸出方的核心競爭力。
葉飛(面包小課創始人兼CEO、前聚美優品副總裁):去中心化趨勢現商機
現在的流量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狀態,其中存在一些商業機會。我們認為現在應該會出現以優質內容和新的科技去建立中心化的能力,然后賦能他們更好地生產內容或者變現,幫助他們進行二次生產的機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