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省莒縣實施了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引導農民科學種田,實現小麥高產優質,根據小麥的生長規律,結合農時和機械化水平,充分挖掘小麥增產潛力。該文主要結合項目實施情況,介紹了選種、測土配方施肥、整地、精播、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等幾方面內容。
關鍵詞:小麥;寬幅精播;高產種植
倫偉志. 山東莒縣小麥精播高產種植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20):56.
小麥是莒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莒縣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50萬畝左右,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小麥產量的高低不僅關系到農民收入的豐欠,更關乎全縣的糧食生產的安全問題。抓好小麥生產,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莒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隸屬于日照市。屬于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寒暑適中。通過實施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減少了傳統的小麥精播高產栽培中因為播幅比較窄出現的缺苗斷壟和疙瘩苗現象。構成產量三要素的畝穗數、穗粒數、千粒種均有提高,較好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推進了本地小麥種植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了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增產潛力。
一、選種
選用單株生產力高、增產潛力大、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好,綜合性狀表現優良的魯原502、煙農999、臨麥4號等高產穩產品種。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不僅出苗率高,而且成苗素質好,使用安全方便,能預防苗期病蟲害。
二、培肥地力
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產出能力是小麥高產栽培的基礎。當前培肥地力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增施有機肥,二是進行秸稈還田。在有機肥普遍缺乏的條件之下,進行秸稈還田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徑[1]。
三、測土配方施肥
根據莒縣土壤化驗結果和實際生產經驗,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化肥基施比例,優化氮磷鉀配比。不同地力水平的適宜施肥量推薦為:產量水平在400-500 kg每畝的地塊,施用純氮(N)13-15 kg、磷(P2O5)6-7 kg、鉀(K2O)5-6 kg,磷鉀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起身期或拔節期追肥。產量水平在500-600 kg每畝的地塊,施用純氮(N)15-18 kg、磷(P2O5)7-8 kg、鉀(K2O)6-8 kg,磷鉀肥底施,氮肥40%-50%底施,50%-60%拔節期追肥。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塊,注意補施硼、鋅、鐵等微肥。
四、精細整地
要實現小麥優質高產,需依賴強大的根系,這就要求加深耕層,為小麥的根系生長發育和不斷深扎創造深厚疏松的土壤環境;深耕可以增產,深耕一寸,頂一茬糞,深耕有利于土壤水、肥、氣、熱的協調。前茬作物收獲后要及時耕作,做到早、深、透、細、實、平、勻、足[2]。早,即早騰茬、早滅茬、早耕作;深,即深耕、深翻25-30 cm、加深耕層、打破犁底層;透,即犁透、耙透、不漏耕、不漏耙、無明暗坷垃;細,即深耕細耙三至五遍、土細如面、表土細碎、團粒松散;實,即犁虛耙實、上虛下實、上無坷垃、下無臥垡、特別是旋耕的土地一定要加壓重耙,防止麥苗因地虛而空死;平,即耙平,做到地平如鏡、克服大平小不平、有水澆不成的現象,無明顯墑溝、排灌自如、防止高低不長;勻,即肥勻、墑勻、犁勻、耙勻、地頭地邊撒肥均勻、趁墑耕作,防止地頭地邊耗墑過快;足,即肥足、墑足、確保一播全苗,為高產奠定基礎;做到地面平整、深耕細耙、上虛下實、表土細碎、土細肥勻、肥足墑好,便可趁墑播種。
五、寬幅精播,提高播種質量
實施寬幅精播一定要把握技術重點,尤其是播種環節,一定要做到足墑播種、適期播種、適量播種。墑情是小麥播種質量的基本條件,根據土壤墑情應在土壤相對濕度70%-80%,即手握成團,松手落地能散開是最佳播種墑情。墑情不足的地塊,應該造墑播種。近幾年,為了防止跑墑,農民采用在小麥播種后當日或者第二天上午噴澆“蒙頭水”。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效果比較好的造墑方法,有利于小麥苗全、苗齊、苗壯。
根據莒縣的氣候特點,小麥的適宜播種期在每年的10月5-15日,這個時間段播種小麥,能夠提高小麥產量,避免冬前麥苗旺長,有利于培育冬前壯苗。農民受傳統的“有錢買種,無錢買苗”的影響,他們在播種時播量普遍偏高,這樣不僅浪費了種子,無法構建合適的基本苗,應該根據地力水平進行適量播種。
六、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
田間管理是小麥增產增收的保證,小麥是生長周期較長的糧食作物,田間管理任務較重,分冬季管理、春季管理和后期管理。
冬季是小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共進期,是畝穗數形成的重要時期。培養壯苗,促進分蘗是目的,種好是基礎,管好是關鍵,重點是在冬前。所謂冬前是指從出苗到元旦這一時期,出苗后如遇雨或灌溉,土壤容易板結,應及時劃鋤或淺鋤,以破除板結,達到透氣保墑,促進根系生長發育、誘根深扎的目的。苗期促控結合,培育早發壯苗、促根增蘗,使小麥小苗促長、弱苗轉壯、旺苗慢控,達到根、苗、葉、蘗同伸長、低位多蘗、壯苗越冬,冬前壯苗可防凍、防旱、防寒、防病、防蟲,減少常見的生理性病害及浸染性病害。
春季是小麥生長比較旺盛的時期,也是穗粒數形成的關鍵時期,要通過返青、拔節、孕穗等幾個階段。返青期主要是控制降低株高,提高抗倒能力,增加根系發育,改善葉片功能,促進小麥健壯返青生長。拔節期是小麥需水需肥高峰期,也是對各種養分需求比較迫切的時期。我們可澆拔節水,也可追施一部分純氮肥。
小麥生長后期是形成產量的重要時期,因此后期的管理更加應該仔細,從而實現小麥優質高產[3]。
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是由所選品種的遺傳特性與環境條件和栽培技術共同決定的。正確選擇小麥品種,合理地安排生產的各個環節,是小麥高產優質的關鍵。要想獲得較高的小麥產量,就必須解決機械的耕作、合理施肥、土壤缺水、病蟲害防治等諸多問題,使良種良法相配套,才能實現高產優質之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志輝,周麗容,李 瓊,等. 小麥持續高產障礙因子及消減措施[J]. 農業科技通訊,2015(04).
[2] 王志遠,黃彩煜,趙 芳,等. 關于小麥田間管理的幾點看法[J]. 農家顧問,2015(02).
[3] 景力武,馬國棟. 旱地小麥運旱618品種特性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1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