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萍 戴小紅 賀軍軍 李剛 張華林
摘 要 對天然橡膠品系紅星1開展了氣刺微割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氣刺微割后,紅星1的產量較穩定,5 a平均凈增產率達7.00%,對干含影響不明顯;氣刺割膠采膠時間比傳統割膠少用0.6 h,節省勞動時間13.9%,微割的耗皮僅為常規割膠的35%~40%。但長流膠和死皮現象較為明顯,需引起重視。
關鍵詞 橡膠樹 ;紅星1 ;氣刺微割 ;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 S794.1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8.001
Abstract A gas-stimulated micro-tapping system trial was conducted for rubber plantations of rubber clone Hongxing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bber plantations of the clone Hongxing1 tapped under gas-stimulated micro-tapping system yielded stable with an annual yield rate of 7.00% over 5 years of tapping.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dry rubber content. The gas-stimulated micro-tapping system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dry rubber content, and saved tapping time by 0.6 hour per tree, labor by 13.9% and bark by 35~40% a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tapping system. But late dripping and tapping panel dryness incidence were obviously observed in the trial,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Keywords rubber tree ; clone Hongxing1 ; gas-stimulated micro-tapping system ; adaptability
氣刺微割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初馬來西亞橡膠研究院研發的[1]。此項技術可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并減少膠樹耗皮,延遲橡膠樹采膠年限,對割膠生產具有重要意義[1]。中國從1995年開始進行氣刺微割技術試驗,經過10多年的研究,現已基本掌握了氣刺割膠的技術特點和操作要領[1]。氣刺微割是一種安全、高效和可持續的采膠技術[2],具有割線短、省樹皮、延割齡、提工效、降成本的特點,目前已在中國幾個主產膠區逐步推廣。廣東植膠區開始氣刺試驗較晚,從2006年以來,廣東墾區圍繞提高割膠勞動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促進企業增效和職工增收,積極探索氣刺微割技術在廣東植膠區的應用和推廣,在下屬的湛江、茂名部分農場陸續開展氣刺微割田間試驗,試驗總規模達16 000多株[3]。為了該技術在廣東墾區更好地推廣應用,從2008年開始,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體系湛江綜合試驗站在徐聞縣五一農場開展氣刺短線割膠技術試驗,著重考察了氣刺微割技術對天然橡膠品系紅星1的產膠情況及膠樹生理性狀等方面的影響,以期為該技術在生產上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采用30割齡的紅星1品系,包括6個樹位,試驗面積4.8 hm2,株數1 500株。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
試驗地點位于廣東省徐聞縣國營五一農場9隊的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體系湛江綜合試驗站氣刺短線割膠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試驗時間為2009~2013年。試驗設3次重復,選擇3個割膠技術相近的膠工,每個膠工負責1個重復,包括1個處理樹位和1個對照樹位。對照與處理選擇割齡相當、土壤地力水平相似、品系、割頻均相同的相鄰樹位。處理采用S/8d/4+ET(氣體)割制,每3刀換1次氣。對照采用(S/4+S/4↑)d/4+ET3.5%割制,試驗期間每年安排割48刀,4刀為1個周期,共12周期。2009~2010年采用軟質氣室,2011~2013年采用硬質氣室,2012~2013年配套防雨帽割膠。
1.2.2 調查內容
每次割膠收膠結束后,測量每個樹位的流膠量、長流膠量及干含,每隔1個月對病蟲害進行觀察統計1次,停割后對死皮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于2013年開割以后,對2種割制的樹皮進行觀察,每個周期定期對樹皮厚度、樹皮顏色、木柵化程度、死皮情況、樹皮開裂、流膠時間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調查株數為30株。2013年開割后第4個周期,于每次割膠后每小時對膠乳濃度進行測定,調查株數為9株。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情況
紅星1產量比較穩定,有一定的增產效果,單株平均產膠為0.98 kg,增產率為7.00%,增產干膠0.08 kg,近5 a的產量情況見表1。
2013年紅星1各周期產量曲線圖見圖1。由圖1可知,紅星1品系采用氣割制的樹位產量比較穩定,割膠第1個周期產量為0.09 kg/株,隨后產量逐漸提高,到第8周期的時候產量達到峰值,平均產量為0.22 kg/株,與第1周期相差0.13 kg,到8月份受到臺風的影響,產量下降到0.17 kg;采用傳統割制的產量波動比較大,第1周期平均產量為0.15 kg/株,第7周期平均產量為0.43 kg/株,前期和中期相差0.28 kg。endprint
2.2 勞動效率
2013年對紅星1品系進行田間調查,每個樹位約250株膠樹,結果見表2。采用傳統割制的樹位平均采膠時間為4.3 h,采用氣刺割制的樹位平均采膠時間為3.7 h。在割膠時間方面,采用氣割的樹位比傳統割制少用1.1 h,節省勞動時間34.4%。因此,采用氣刺割制在割膠方面能有效提高勞動效率,節省割膠成本。2種割制在第1次收膠和采集膠絲時間方面沒有明顯區別,但在采收長流膠方面,采用傳統割制的樹位用時為0.3 h,而采用氣刺割制的樹位用時為0.8 h,比前者多用0.5 h。因此,氣刺割制在長流膠回收方面會用較多勞動力。總體來說,氣刺割制采膠時間比傳統割制少用0.6 h,節省勞動時間13.9%。因此,氣刺割制能有效提高割膠勞動效率,降低割膠成本。
2.3 干膠含量
常年采用氣刺割制對干膠含量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同品系采用氣刺割制以后干膠含量變化也不同。一般來說,耐刺激的品系經過氣體刺激以后,在產量穩定的情況下干含也比較穩定,而且樹皮死皮及病變情況較少;不耐刺激的品系在經過氣體刺激以后,干含會逐漸下降。
從試驗結果來看(表3),氣刺微割對膠水干含的影響不是很大,紅星1試前S/8d/4+EG(氣體)割制下的平均干膠含量為25.1%,試后2013年為26.3%,相對于對照組,差異不明顯。膠乳的干膠含量通常為28%以上,但參試膠林的干膠含量低于這個水平,影響橡膠干含的因素很多,如氣溫變化、割膠制度、刺激和環境因素等,這些對試驗的準確性都會造成一定影響。
2.4 耗皮量
氣刺微割割線長度為8~12 cm,年耗皮量僅為120~144 cm2,而對照則達到350~450 cm2,微割的耗皮僅為常規割膠的35%~40%,可大大節省樹皮。
2.5 長流膠情況
紅星1長流膠產量情況見表4。由表4可知,傳統割制的長流膠產量占干膠總產的1.42%;氣刺割制長流膠產量占干膠總產的46.98%。以上數據說明,傳統割制產生的長流膠較少,一般不需要重復收膠,在收膠方面可以節省一定的勞動力;氣刺割膠產生的長流膠較多,需要重復收膠,在收膠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
氣刺微割后流膠時間見表5。由表5可知,氣刺割膠的平均流膠時間為23.2 h;傳統割制的平均流膠時間為7.6 h,與氣刺割制相差15.6 h。氣刺割制個別膠樹流膠時間最長可達到74 h,傳統割制最長流膠時間只有13.5 h;氣刺割制最短流膠時間為16.5 h,傳統割制最短流膠時間為4.5 h。可見氣刺割膠延長了流膠時間。
2.6 膠乳干含變化情況
在流膠過程中,通常前期流膠速度較快,膠乳干含也較高,隨著流膠時間的增加,流膠速度會逐漸變慢,膠乳干含也會逐漸降低,最終流膠停止。
圖2是不同割制膠乳干含隨時間的變化情況。由圖2可知,傳統割制開割時干含為25.8%,隨著時間的增加,干含逐漸降低,9 h時,干含降到24.4%,最后流膠停止;氣刺割制流膠時間較長,在11 h時,膠乳下降速度較快,到18 h時停止流膠,干含為23.3%。
2.7 死皮情況
橡膠樹死皮是指割線排膠影響面范圍內的乳管系,由于生理或病理的原因,局部或全部喪失產膠機能的病變。死皮現象是橡膠樹割膠過程中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死皮原因有很多種,分為生理死皮和病理死皮,使用氣刺割膠以后也會對橡膠樹死皮情況產生一定影響,紅星1在使用氣刺割膠以后,新增死皮率有提高的現象。如表6所示,紅星1在2009年未出現4級死皮現象,2010年新增4級死皮率為0.25%,2011和2012年新增均為0.26%,使用傳統割制的2009~2012年未出現4級死皮現象。
由于采用氣刺割膠,使排膠時間延長,可能會導致樹皮過度疲勞,膠乳濃度變低,對樹皮產生傷害,從而加重死皮的發生。橡膠樹死皮病是干膠生產的嚴重障礙,它所造成的損失和臺風對橡膠樹為害造成的損失相近?;妓榔は鹉z樹的割線,初期呈灰暗色水漬狀,嚴重時出現褐色斑點,最后引起樹皮組織壞死,割面變形,樹皮干枯,爆裂脫落。據觀察,相當部分的干涸病會發展為褐皮病。褐皮病發病初期出現的褐斑,以后會形成褐線,向割線兩側和排膠面方向擴展,使成片的韌皮組織壞死。據觀察,死皮前也有相應的癥狀,通常干膠含量持續下降,在臨界指標24%~25%徘徊;排膠量驟增或長流嚴重;割線局部早凝,膠乳外流;割線變色,如“熟番薯”狀,切割時有脆爽之感。
2.8 樹皮其他癥狀
2.8.1 樹皮變厚
采用氣刺割制以后,橡膠樹在刺激部位周圍出現樹皮均變厚的情況,紅星1在試驗前的樹皮厚度為1.23 cm,試后樹皮的厚度增加到1.35 cm,厚度增加0.12 cm。
2.8.2 木柵化
調查的100株橡膠樹中,有98株出現木柵化現象,但割開仍有膠水流出,可以繼續割膠。
2.8.3 樹皮開裂
使用氣刺割膠以后,氣室周圍的樹皮出現樹皮開裂的現象,表皮木柵化并死亡,從內部長出新的再生皮,一般不會出現死皮現象,再生皮可以繼續割膠。
2.9 防雨帽技術的應用
采用氣刺微割以后,長流膠的比例會增加,流膠時間也增加,在此情況下,很容易受到雨水的沖刷,使膠水造成更大的損失。而在安裝了防雨帽的樹位,2013年共被雨水淋了3次,挽回膠水267 kg。因此安裝防雨帽有助于解決被雨水沖膠水的問題。
3 結論與討論
氣刺割膠主要是通過延長橡膠樹的排膠時間而獲得產量[4]。采用氣刺微割可以減少膠樹的耗皮量、降低傷樹率、節省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割膠成本。S/8d/4+EG(氣體)割制的特點就是割線短,割線長度為8~12 cm,耗皮僅為常規割膠的35%~40%,可大大節省樹皮,延長膠樹的經濟壽命。因在割膠時候比對照少割一段樹皮,膠工操作方便,割膠速度明顯提高,膠工的人均管理株數增加,勞動收入也隨之增加。膠工月均收入由原來的1 000~1 300元提高到1 500~1 600元。采用氣刺割制,可使割膠勞動力節省13.9%,每個樹位可以節省0.6 h的勞動時間,按當地8元/h的工價來計算,每個樹位每次割膠可節省4.8元,一年60刀可以節省288元。endprint
采用氣刺微割的紅星1產量較穩定,有一定的增產效果,對干含的影響也不大,但長流膠現象明顯,應引起重視。因產生的長流膠較多,流膠時間較長,需要重復收膠,在收膠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同時應做好防雨措施,如采用防雨帽技術等,以減少膠水損失。
由于氣刺微割的刺激強度比傳統割制的大,過度刺激容易導致死皮現象的發生,所以死皮的防治也是推廣該技術的重點和難點。死皮的防治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通過調控刺激強度和采膠強度,使產膠與排膠保持動態平衡。具體做法包括降低割膠頻率、縮短割線、施用低濃度低劑量乙烯利、輪換割面和增施肥料等;二是隔離病灶,使死皮停割樹復割。不論哪個割面,出現死皮癥狀后及時隔離病灶,合理復割則80%以上不復發;三是淺刨病灶,施復方微量元素治療。選擇4~9月的晴天對死皮樹進行刨皮處理,然后取鉬酸鍍10 g,硼砂10 g,硫酸鋅10 g,淀粉60~70 g,溶于少量溫水中,邊攪拌邊沖入100 mL沸水,即成糊狀藥液。用毛刷蘸藥液涂在刨皮面上,當天刨皮當天涂藥,一株病樹用藥量約100~150 mL;四是注意天氣變化,要看天割膠,防止雨沖膠,貫徹樹身、割面不干不割,危險天氣不割或高、中產樹不割的措施。發病后應在割膠時使割皮厚些,盡快把病皮割完,以免擴展。
從上述試驗結果可以看出,采用氣刺割膠以后在前幾年會出現增產的現象,而在往后幾年出現減產的現象,說明膠樹在增產的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營養,死皮、樹皮病變、干含降低等現象也隨之而來,所以要養樹割膠。中國割膠生產的經驗表明,要保持橡膠樹的高產穩產,必須將挖掘產膠潛力和保護橡膠樹的產膠潛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說既要割膠又要養樹。割膠的目的是獲取產量,養樹是獲得持久高產的保證,這樣才能既高產又減少死皮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F周,魏小弟,羅世巧,等. 論橡膠樹氣刺微割技術發展戰略[J]. 熱帶農業科學,2007,27(2):52-53.
[2] 劉實忠,校現周,魏小弟,等. 中國氣刺微割研究現狀[J]. 熱帶農業科學,2010,30(8):42-45.
[3] 李小園,陳葉海. 橡膠樹氣刺微割采膠技術應用推廣初報[J]. 熱帶農業科學,2010,30(8):55-58.
[4] ?,F周,羅世巧,魏小弟. 橡膠樹氣刺割膠新進展[J]. 熱帶農業科學,2010,30(8):68-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