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杰+熊智彪+宋世豪
摘 要:深基坑監測是基坑工程安全開挖的保證,測斜作為一種重要的監測手段,能夠實時地反映出基坑在土方開挖中的變化情況。通過在某一樁錨支護深基坑中布置一定數量的測斜管,定期記錄施工期間的測斜數據并綜合分析其變化趨勢,掌握了基坑的變形情況,進一步驗證了樁錨支護體系的可靠性,達到了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關鍵詞:基坑;變形;監測; 測斜;控制標準
【文章編號】1627-6868(2017)08-0020-04
Abstract: Deep excavation monitoring is the assurance for the safety of deep foundation excavation. As a important means of monitoring,inclinometer can real time reflect the changes of foundation excavation.By layout of a certain number of inclinometer tubes into pile-anchor type deep foundation,during the period of construction regularly recorded the inclinometer data and analysed its trend comprehensively, the deformation of foundation has been grasped.That proved pile-anchor system was reliable,the purpose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en achieved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 foundatio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clinometer; standard of control
前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使基坑工程的數量和規模迅速增大,如高層建筑深基坑、地下鐵路、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場、地下道路等。隨著基坑開挖深度和規模不斷加大,基坑工程施工的難度也不斷增大,由于技術、經濟原因及管理上的缺陷,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現安全事故,輕則造成鄰近建筑物傾斜、結構開裂,道路沉陷、開裂,地下管理斷裂; 重則造成鄰近建筑物倒塌和人員傷亡。基坑工程是一項風險性較大的工程,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巨大的工程事故。為了正確評估基坑施工安全,對施工風險進行預警,減小施工事故發生可能,需要在基坑工程施工過程中加強監測工作,通過對監測信息的分析,判斷基坑的安全狀態,為下一步的基坑開挖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據。
1.工程概況
擬建場地位于衡陽市南華大學附一醫院內、第二住院部(外科大樓)南側。南華大學附一醫院停車場地下一層,高6米,平面呈矩形,平面尺寸為60.0m×70.0m。采用框架結構,設計地下車庫底板標高52.6m,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二級。基坑支護采用樁錨支護的形式,為了了解基坑支護結構的水平位移狀況以及為設計、施工部門提供準確的水平位移測量數據,保證基坑開挖和地下停車場施工的順利進行,對基坑水平位移進行了測斜觀測。
2.地質條件
根據文獻[1]和該工程勘察單位提供的《南華大學附一醫院地下停車場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場地在勘察深度范圍內,揭露的深度為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及第四系河流階地沖積物(Q4al)下伏下第三系粉砂質泥巖(E),各土巖體的主要特征分別描述如下:
①雜填土(Q4ml):雜色,褐紅,呈松散-稍密、稍濕狀態,主要有粘性土和建筑垃圾組成,建筑垃圾主要為混凝土及碎磚塊,土質不均勻,未經壓實,欠固結,全場分布,層厚1.60~4.40m。
②粉質粘土(Q4al):為河流階地沖積物,褐紅、黃褐色,以硬塑~堅硬狀態為主,主要由粘性及少量粉粒組成,含鐵錳質氧化物,土芯切面較光滑,具光澤,手捻稍有砂感,手感較滑膩,搖震無反應,干強度、韌性中等,全場分布,層厚3.90~6.70m。
③礫砂(Q4al):為河流階地沖積物,褐色、灰色,呈稍密-中密、濕-飽和狀態,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顆粒,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為47.5%~50.7%,其骨架間主要由10~20%中粗砂充填,含少量粘性土,土芯呈散粒狀,全場分布,層厚3.20~5.00m。
④強風化粉砂質泥巖(E):紫紅,泥質結構,風化裂隙很發育,巖芯多呈碎塊狀夾土狀,碎塊狀巖芯干時可用手折斷或捏碎,遇水易軟化崩解,勘察深度范圍內底部2~5m呈短柱狀夾碎塊狀,柱狀節長為5~6cm,控制厚度6.99~10.39m。
地下水類型主要為上層滯水、潛水及基巖裂隙水,主要有地表水及大氣降水滲入補給。擬建場地環境類型為II類。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判定標準,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有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有微腐蝕性。
典型的地質圖如圖1所示。
3.基坑測斜的目的[2]
通過監測數據來反映土體和支護結構的位移變化情況,并將監測數據與設計預估值進行對比分析,判斷是否需要修改施工工藝和施工參數,便于優化下一步施工參數,為施工開展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達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驗證基坑開挖方案的正確性,及時分析出現的問題,作為基坑安全制定及時、有效的保護措施的一種補充手段;由于各個場地地質條件、施工工藝和周邊環境不同,基坑設計計算中很難將各種復雜因素全部囊括其中,通過對現場的監測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將監測結果用于優化設計,進行局部修改或完善。
4.監測點的布設endprint
測斜管預埋設在支護結構樁體之中。在測點樁體施作之前,將測斜管綁扎在鋼筋籠上與其一起下入孔中。具體步驟如下:
4.1 測斜管的連接。單根PVC測斜管長度為2m,單管之間采用接頭進行連接。上下管的十字槽應對齊,以保證測斜儀探頭的滑輪在管道內能順暢的運行。為防止泥漿和水泥漿通過縫隙滲入管內,接頭處應進行密封處理,接頭套管內應涂上玻璃膠,外部與測斜管的縫隙上下5公分用透明膠纏封。
4.2 測斜管的綁扎。將測斜管伸入鋼筋籠用鐵絲進行固定。固定時盡可能保證測斜管呈直線。固定點宜為接頭套管上下兩端。鋼筋與測斜管間宜留一定的間距,避免在下放鋼筋籠時由于鋼筋彎曲導致測斜管斷裂。管頂端和末端應用封蓋底蓋進行封閉。
4.3鋼筋籠下放時,應使測斜管十字槽垂直對準基坑內側,以保證將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樁孔注漿前應將測斜管內注滿水,防止水泥漿內滲。
本次監測根據相關布設原則[3]與設計要求在基坑支護上布置15點。(其中2號、12號、15號孔因施工原因已損壞)各測量點的具體布設位置見圖2。
5. 監測方法
測量所采用的儀器為CX—系列測斜儀。測量精度為0.1mm/500mm。儀器自動記錄每次的讀數。具體步驟如下:
①將測斜儀探頭正方向對準基坑內側,滾輪沿著十字槽放入測斜管中,待儀器下至管底穩定后,自管底至頂每0.5m[4]測量一次,每次的累加值即為測斜孔的傾斜量。
② 將儀器頭反轉180度,再次自管底開始測量,取得反方向的測試數據。
將初次測量的位移數據作為基準點,一般需測兩次以上,取得較穩定的值。以后每次再測量的數據與初始值相減,所得差值即為該點土體水平位移值。
本次測量時間從2011年9月基坑支護施工前開始,至2012年4月在挖孔樁施工期間,對基坑支護不同深度處的水平位移情況進行了監測。
6. 控制指標
本次基坑的監測頻率如表1所示。
監測控制標準如表2所示。
當基坑測斜指標達到報警值時,須及時通知各方,同時加大監測頻率并提出處理方案并實施。
7.監測成果
測斜監測得到的偏移曲線如圖3所示。
從測量結果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由于測斜孔安裝與灌注樁中,與支護固定成為一體,所以測斜點位移的數據比較穩定,趨勢較為直觀和明朗,與樁頂水平位移監測所得的變形趨勢基本一樣。
②在測量期間基坑大部分測斜點的位移總體都控制在1cm左右,符合設計的要求。測斜點最大的位移發生在5號孔和9號孔,通過施工巡查記錄可以發現,5號孔正好處于供電室的位置,很多重型用電設備經常滯留和擺放于5號孔之上。9號孔的位置又為施工
③單位進場材料的默認堆放點,大量施工材料長時間堆放于此。因此位移較其他孔稍大。
④ 3號孔和8號孔在11月21日的測量中傾斜加量明顯出現負值,原因是當天進行了第一排錨索張拉,而3號孔和8號孔相對靠近于張拉錨索,因此受到的影響較其他孔大。
8.結論
① 測斜管的預埋和保護是否到位決定了測斜數據能否可靠取得。因此,測斜管埋設和保護是測斜監測的基礎和前提。
② 各測斜點的累計位移量基本控制在1cm之內,遠遠低于設計所要求的5cm,說明樁錨支護結構能夠很好的控制基坑的變形。
③ 測斜數據很好的反映了基坑施工的進展,實時地表現了基坑的變形情況,為可能遭遇的危險狀況提供預警,從側面保證了施工安全順利的進行,達到了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BG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何春保.測斜監測在深基坑施工中的應用.科學技術與工程,2008;8(23):6406-6409+6417.
[3] 陳爭、楊平、杜平.基坑測斜數據分析.山西建筑,2008;34(3):356-357.
[4] 閆文斌、李鴻軼、徐順明.測斜距選取對基坑監測結果的影響研究.基礎工程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