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倉多仁亞
我的前半生經常搬家。小的時候家庭住址跟著爸爸的工作不停地變動,神戶、千葉、橫濱、東京、紐約,期間我還回到德國與外公外婆生活了三年。長大后,我曾經在倫敦工作,結婚后與老公在香港生活。直到不久前才在鹿兒島蓋了自己的房子,算是有了穩定的新生活。
我以為,家究其本質,不就是物品嗎?我與物品相處的原則,最重要的有三點:
第一是花時間選擇。我從不勉強自己應付性購買,而是耐心地等待與喜歡的物品邂逅。比如我家為了上烹飪課選擇了金屬材質的桌面,這樣一來,椅子很不好搭。除了款式還得考慮坐著是否舒服,制作是否精良,價格又不能太貴,為此,我尋找了多年,最終在東京銀座的店鋪里買到了來自美國東北部的閱讀椅。椅子難題這才完美解決。
第二是重視舊物的價值。我喜歡古色古香、別有韻味的舊物品,它們具有新物品所沒有的沉靜和味道。我的食器幾乎都是有年頭的。漆碗是鹿兒島的祖母留下的,還帶著以往鄉村的印記;樹葉盤子是媽媽用自己掙的錢置辦的嫁妝的一部分;一套白瓷盤是我20歲左右一個人在倫敦購買的,雖然顏色過于清淡,但至今沒有讓人出現審美疲勞,仍然餐餐不相忘;用于喝咖啡的杯子也是我20來歲在倫敦的時候買的,產于19世紀二三十年代,花色豐富,圖案精致。
第三是樂于修補。物品偶爾會被劃傷或弄壞,壞了的物品不要急于拋棄,而應多考慮能不能修補、維護。因為傾注了自己心血的物品,反而更有自己的味道,也更有感情。我的沙發經歷了兩次翻新;玩具猴子巴比是很久以前的生日禮物,我怎么也舍不得扔掉,這個巴比在我年過40歲的時候請人重新縫補修好,現在還一直陪伴在我身邊。
(摘自《無須斷舍離的德國式簡單生活》山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