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頌瑜
在離婚率超過五成的瑞士,離婚、再婚天天發生。從鄰居苔絲和約翰的離婚中,我讀懂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情感故事。
約翰搬離我們小區的那天,剛好是我們中國人的冬至。直到和約翰握手告別的時候,我才獲知他和苔絲正在辦理離婚手續。一段七年不到的婚姻關系就這樣結束了。
按照協議,約翰和苔絲分居后,兩個孩子跟著苔絲生活。每逢周五的晚上,約翰準時前來把兩個孩子接到他的住處過周末。每一次,苔絲都提前把孩子的行李打點好,親自把他們父子三人送到樓下。兩個大人一邊走一邊有說有笑的,哪怕已經不是夫妻了,但情感的關系并沒有因此變得僵硬。
瑞士人的離婚過程極少帶有激烈爭吵的色彩。離婚常常是在兩個人之中悄然無聲地進行,基本沒有長輩或其他家庭成員參與,以致連鄰居或同事都很少發覺。
更重要的是,對于離婚的家庭,我從來沒有從他們孩子的言行舉止上看到因父母婚姻關系破裂帶來的負面影響。約翰離開以后,約翰的媽媽定期來看孫子,與苔絲的關系也和從前無異。苔絲外出度假時,老人家常常親自來幫苔絲照看她家的植物和水族箱。
也許,瑞士人一直明白,離婚是很個人的事情。盡管這談不上是什么好事,但如果婚姻生活失去了精神上的契合,兩心相悅的愛情變成了一句空話,他們寧愿選擇分道揚鑣,讓彼此早日獲得重新尋找幸福的機會。
約翰曾經很坦然地對我說,他小時候父母就不住在一起,但兩人一輩子都是朋友,從來沒有在他面前抱怨過對方。約翰說:“一段婚姻中途告終只是一種選擇,不應該歸咎于任何一方的過錯。”
花開花落,年復一年,約翰和苔絲離婚的事情我從來沒有在小區內聽到別人的議論。尊重隱私是西方社會的一大特色,瑞士亦然。它給予個人更多隱私的空間,讓渴望重新選擇婚姻的人從容行事。
(王傳生 摘自《家庭》201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