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安順
提高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實效性的思考
文/張安順

提高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實效性要完善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立法;把握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重點;提高行業工資集體協商人員的能力;強化行業工資集體協商成效的監督。
行業工資集體協商是我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彌補了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局限性,抓住了各行業的共性問題,對于推動行業工資共決機制、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工資支付保障機制的建立,維護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確保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健康發展,必須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提高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實效性。
完善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立法。法律是開展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國有關工資集體協商的法律法規還處于起步階段,工資集體協商的有關法律尚未進入立法程序。盡管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出臺了一些規定,但缺乏法律意義上的制約性和強制力,很難成為推動工資集體協商的利器。為此,希望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工資集體協商立法工作,加快工資集體協商立法步伐,使工資集體協商法早日出臺,從法律上明確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地位、作用、內容、程序、效力、履行等,為行業工資集體協商提供明確法律依據,從而把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納入法治軌道,為行業工資集體協商保駕護航。
把握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重點。當前,一些因素制約著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開展,應當認真分析原因,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1.協商主體。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主體是以行業工會為代表的職工方和以行業協會為代表的企業方。在一些地方,行業協會等組織不健全影響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開展。因此,必須加大主體培育的力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行業、產業工會組織建設,提高行業、產業工會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培育與行業、產業工會相對應的行業協會,凸顯行業協會的資源優勢、專業優勢。并要明確雙方的代表權利和地位。
2.協商內容。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內容要突出行業同類工種的勞動定額、工時工價、行業最低工資標準和職工工資調整幅度,使行業內的企業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勞動標準,有利于行業內企業公平競爭,有利于職工隊伍的穩定和勞動關系的和諧。
3.協商程序。程序規范是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基本要求,是協商效力的基礎和保障。為了保障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順利開展,避免發生不應有的程序不當或者瑕疵,影響其效力和作用的發揮,應當對協商的基本程序進行統一規范。應規范要約承諾程序、集體協商程序、審議通過程序、報送審查程序、公布生效程序、監督檢查程序等。
提高行業工資集體協商人員的能力。工資集體協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和技巧性要求。在相關的程序、要求明確后,協商人員的素質是行業工資集體協商能否取得成效的決定性因素。針對當前一些地方和行業存在的不愿談、不敢談、不會談的問題,要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班、模擬談判等形式,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使其真正了解掌握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知識、內容、流程、方法、技巧,提高協商的能力和水平。
強化行業工資集體協商成效的監督。只有切實履行通過協商達成的工資集體協議,才能實現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目的,才能推動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的開展。而要保障工資集體協議的履行,除了雙方主體要增強法律意識、合同意識,依法自覺履行以外,對協議的履行進行監督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要高度重視對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履約情況的監督,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建立由黨政領導牽頭、行業工會、行業協會、勞動部門、司法部門參加的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監督檢查組織,負責對行業工資集體協議履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綜合協調、糾紛調解。要依托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對行業工資集體協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