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歷史不是不可以被反復檢視,但歷史的大局面無人可以改易。
翻案文章,可以做得十分容易。歷史觀一變,材料就有新解釋。甚至一鱗半爪的記載,乃至腦補與想象,都可以充作翻案的依憑。
近些年翻案文章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一派繁榮之狀。近現代史隨便舉出一個人、一件事來,好的翻壞,壞的翻好,文章做得好起勁。開始大家以為這不過矯枉過正,改變一下“一概否定”和“全盤肯定”的調子,但漸漸就看到,翻案所向是要“將歷史翻轉一遍”。晚清生機勃勃,民國風情脈脈,西太后變法圖強,袁世凱定國有方,軍閥們功績大,蔣中正佳話多……
實話說,這些就不過是史觀的顛覆而已。歷史豈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甚至是無中生有的大魔術。西太后再變法圖強,為什么留下一個一擊而潰的清朝廷?蔣委員長佳話一大把,為何兵敗如山倒,被人民的小車推垮?
翻案文章能夠把好和壞說到顛了個兒,但究竟無法解釋一個事實,那就是歷史的真實發生,慈禧變成了袁世凱,袁世凱變成了軍閥混戰,軍閥混戰變成了委員長,委員長挾“民族英雄”之勇、八百萬戰甲之威,卻逃之夭夭。一種解釋就出現了,說這是“一蟹不如一蟹”。
這樣一說,又變成了蔣中正不如軍閥,軍閥們不如袁世凱,袁世凱不如慈禧……而且,原來這些翻正了的人物都是“蟹”,已經翻正了的委員長、軍閥們、袁項城和西太后,豈不是又翻回去了?還不一蟹不如一蟹,豈不是說他們終究是一個比一個不堪的敗家子?
這種“一蟹不如一蟹”的解釋,相當糙樸,談不上什么邏輯,更不算認真的學理,只是一股糙勁罷了。魯迅小說《風波》里有九斤老太,名言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跟小說中百年前的鄉下老太比,翻案家們總結歷史甚至更粗鄙而輸了雅馴。
有一個曾經廣為流傳的佳話說,南京紫金山的宋美齡別墅和周圍的梧桐樹,空中像就是一個吊墜和項鏈,那是蔣介石送給夫人的禮物。類似佳話,一個又一個,一遍又一遍,會累積性地形成歷史的新講法。且不說這種浪漫是不是真實的,就算真實恐怕也是慷國家之慨的毒佳話。還有一些佳話是確實可信的,就像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一樣,你硬要發掘點某個人做的好事,一點不難;史觀得不到大敘事的支持時,以碎片權作史實的代用品,也可以理解。
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從“革命史”框架轉到了“現代化”框架。歷史人物在現代化框架下得以合并同類項,都是在“爭取國家現代化”。革命的合理性代之以“強國富民的可行性”,“窮苦人翻身作主人”的主題淡化了。中國文化似乎不再有什么價值,其目標前景是從黃土文明走向藍色文明。舊租界已不再是屈辱的印記,而是文明輸入的歷史窗口。在國民普遍衣不蔽體的時代里有條件吟風誦月的人們,作為“歷史先富人群”已是先行現代化的表率。“內戰無英雄論”使“人民解放”失去了話語位置,藝術典型也被解構了,楊白勞欠債躲債是老賴,黃世仁看上喜兒,是喜兒的福分。在現代化的框架設定之下,革命不是被視為現代化條件的開辟,而是被認定為彎路、悲劇和頓挫,“救亡壓倒啟蒙”意味著現代化過程的中斷,救亡似乎都成了多余,只要能夠現代化,殖民幾百年都似乎不是問題。
歷史不是不可以被反復檢視,但歷史的大局面無人可以改易。對歷史結果是否滿意,對導致結果出現的過程是否接受,對這一過程的原初目標和價值是否認同,是因人而異的,這大概就是歷史被有些敘事者翻了個兒的原因,也是史觀在事實后面起作用的證明。好在,不管怎樣,歷史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并仍將繼續發生,這是史觀再執拗也無法視而不見、再多佳話的碎片也無可奈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