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永輝
羊,十二生肖之八,地支中屬“未”,稱“未羊”。 未時是午后十三點至十五點,名日昳,又叫日跌、日央,太陽偏西為日跌。北方很多地方管此時叫“羊出坡”,是放羊的時間。未,滋味也;羊,六畜中主給膳;未與羊相配益彰。
古人認為許多事物是有品行道德的。羊,在中國古代的認知中就有許多高尚的品德,大約應該是:美、善、祥、群、孝、法、義、樂、和這九種。
一、美:許慎在解釋羊字時:“美,甘也。從羊從大。”人類最初的審美意識,大都起源于吃,即味覺審美意識,然后隨之展開和延伸。
二、祥:《說文解字》:“羊,祥也。”“羊”通假“祥”,金文多以羊為“祥”,“吉祥”寫作“吉羊”。董仲舒曰:“羊,祥也,故吉禮用之。”《漢書·南越志》:“尉佗之時,有五色羊,以為瑞。”
三、善:在古人的觀念里,羊是美善的象征。《詩經》有篇名“羔羊”的詩,是用羔羊來比喻品德高尚的卿大夫。《說文》也有“美與善同義”之解。
四、群:羊重要特性就是群居。《詩經》有“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說文》徐鉉注:“羊性好群。” “群眾” 即由此而來;注重群體性也是華夏民族重要的特點之一。
五、孝:羔羊吃奶時是跪著的。羔羊的跪乳便被賦予了“至孝”和“知禮”的意義。《春秋繁露》:“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
六、法: 古時“法”字為“灋”。《說文》釋:“平之如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是說執法就要像端平一碗水似的,所以從“水”;“廌”是古代中傳說的獨角神羊,即獬豸,是公平、公證執法和避除邪惡的神獸,其性忠厚,見人斗,以其角觸理虧一方,因此右半邊從“廌”“去”兩字。
七、義:合乎于公正公益合宜的道理或舉動為“義”。羊美善,為祭祀、犧牲和主膳食之物。獬豸又是公證執法之神羊,因此羊乃有“義”之獸。
八、樂:中國古樂五音:宮、商、角、徵、羽。是依據牛、羊、雞、豬、馬“五畜”的發音表示五聲音階,羊叫為“商”。 又因“八音之首”的羯鼓,是用羊皮制成。
九、和:羊秉性溫和,群居必和;樂乃是“天地之和”。羊:善良隨和,吉祥如意。“和”即為不偏不倚、不過無不及,古稱大德。
《易經》以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祥之象。故以“三陽開泰”為歲首吉祥之話語。羊,吉祥也;羊與陽亦可通用。“三陽開泰”也作“三羊開泰”。在吐魯番出土的南北朝織物中有“三羊開泰”,就是三只羊的圖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