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票


在彝良縣采訪期間,記者發現,無論是返鄉農民工還是當地的種養殖大戶,他們均通過成立專業的合作社來運營。
合作社的成立,改變了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傳統模式,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化服務,在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也增加了當地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數百家專業的合作社。正成為彝良縣脫貧攻堅的有力“武器”。
多條產業多條路
站在種植基地的大棚前,彝良縣兩河鎮大竹村金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科瓊臉上樂開了花。
新鮮的竹筍、香菇、松茸正爭先恐后地從泥土里冒出來,這些味道鮮美的食材,不僅是張科瓊眼中的“寶貝”,而目.還是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利器”。
張科瓊能有今天的發展局面,與彝良縣加強縣域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設改造密不可分。
到今年5月,彝良縣登記注冊的專業合作社達到527個,隨著農發產業發展協會的建立,彝良縣的電子商務也步入了快車道。通過專業合作社和電子商務,架起“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橋梁。
在合作社這股“春風”的吹拂下,彝良縣的返鄉農民工、本地種養殖大戶,正策馬揚鞭一路前行。
張科瓊是一名返鄉農民工,也是借“風”前行的受益者。
她曾經開過餐館,也經營過天麻生意,但效益總是不盡人意。后來,張科瓊跑到廣州、深圳等地打工。
離家越遠,故鄉的情結越濃,張科瓊也一樣。
在打工期間,張科瓊打聽到—個種植食用菌的項目,于是她便有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她高薪聘請了食用菌種植技術人員到家鄉進行技術指導,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她在自己家的地里進行食用菌種植實驗,并獲得了成功。
之后,張科瓊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獲得了22畝土地的使用權,建起了25個大棚,種植香菇30萬筒,竹蓀1畝,松茸0.6畝,僅香菇就實現年產值300萬元。
一個地方多一項產業,就多一條發展的路子。
張科瓊找到了產業發展的路子后,自己雖然富裕了,但村里還有很多困難戶,于是,她想到了一個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辦法。
成立專業的農村合作社,讓更多的農戶參與進來。
去年,金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注冊資金200萬元,主要以香菇、竹蓀、松茸、羊球菌種植推廣為主。
合作社采用“企業+合作社+大戶+黨支部+貧困戶”的模式,實行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及統一保底回收。
合作社還組建了黨支部,通過黨員示范帶動,充分調動了群眾和貧困戶的種植積極性,紛紛踴躍加入到合作社中,從而實現擴大規模、帶領并幫助貧困戶摘掉貧困帽子的目標。
金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現有股東5人,長期用工20多人。
在種植香菇的大棚里,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正在采摘食用菌,他樂呵呵地說:“前些年自己也出去打工,現在年紀大了,出去也找不到工作,正在犯愁之際,張科瓊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不但有了土地流轉的收入,而且在家門口就能打工,一天有80元的純收入,日子越來越好過。”
去年,張科瓊把松茸的種植面積擴大了40畝,其中就有13位貧困戶受益。
張科娣是張科瓊的妹妹,幾年前,她也曾四處打工,一年四季到處奔波,卻賺不到幾個錢。
而且家里老人的年紀也大了,孩子也需要照顧,在這樣的狀況下,張科娣也萌發了回鄉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念頭。
也就在這個時候,姐姐把回鄉種植食用菌的計劃告訴了她,于是,姐妹倆一起回鄉創業的想法變成了現實。
采訪時,天空正飄著幾絲細雨,張科娣從種植基地的大棚走出來,手里拿著一把剛剛采摘的蔬菜,看樣子是要準備當天的午餐。
采訪中,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跑過來,拉著張科娣的手,張科娣用手摸摸兒子的頭,場面溫馨而感人。
張科娣說:“如果在外面打工,根本照顧不了孩子,現在好了,不用到處跑了。”
談到合作社的發展,張科瓊信心百倍地說:“到今年年底,合作社預計帶動群眾及貧困戶種植香菇60萬筒,實現產值600萬元;帶動種植竹蓀1000畝,實現產值1500萬元,惠及340戶貧困戶。”
實際上,一個產業要健康陜速地發展,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兩河鎮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鄉鎮,很多農民工外出打工都是靠體力勞動吃飯,特別是偏遠的貧困鄉村更是如此。
這不是兩河鎮特有的現象,而是中國大多數鄉村的一個縮影。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兩河鎮加大了產業扶持力度,讓有就業意愿的盡量就業,為有創業意愿的鋪好路。
兩河鎮黨委書記雷勇說:“張科瓊回來創業的時候,面臨資金短缺、土地流轉等困難,為了給他們信心,兩河鎮黨委、政府對他們提供資金上的支持,為他們搭建好平臺。”
張科瓊的合作社成立后,兩河鎮黨委、政府還出資對合作社的路面進行硬化,交通得到改善后,合作社種植出來的產品也能陜速銷往各地。
正是在這樣的支持下,合作社的發展才如此快速。
如今,竹蓀、松茸、香菇這些美味可口的山珍在兩河鎮落地生根,通過合作社的示范帶動,種植食用菌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有力支撐。
先把家鄉的產業做好
“世界天麻看中國,中國天麻看昭通,昭通天麻看小草壩。”提到天麻,人們首先就會聯想到彝良縣小草壩。
在某種意義匕來說,小草壩已經成為天麻的“代名詞”。
不過,小草壩天麻的質量雖然好,但不容易種植。
但總有不服輸的人,他通過自己數年的悉心研究,突破了天麻種植難的瓶頸,最終讓這門技術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有力“幫手”,他就是昭通市彝良縣原生態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洪述。endprint
在小草壩的一個山頭上,記者見到了楊洪述,胖胖的身材,戴一副近視眼鏡,天藍色的襯衣沾了幾處泥土,看樣子剛從地里回來。
楊洪述是小草壩鎮人,曾經是當地的一名代課教師。
在此之前,曾有多名專家到小草壩鎮研究天麻種植技術,在這些專家的影響下,他從此與天麻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更好的研究天麻,他辭去了代課教師的工作,悉心上山種植天麻。
他在山上經過十多年的辛苦摸索和相關專家的指導,成功總結集中給菌法和集中育種法,掌握正確使用純正蜜環菌技術。
“原來的天麻是有性繁殖,自從這兩種技術取得突破之后,天麻變成了無性繁殖,而且生產周期也從3年半縮減到2年半,原來有性繁殖的成功率萬分之五,現在能達到百分之九十。”楊洪述說。
為了真實感受這個過程,楊洪述帶領記者來到他的育種基地里,在一個簡易的棚子里,幾位當地的村民正在給天麻人工授粉。
其中有一位婦女背上還背著一個小孩子,嘴里不時地哼上幾聲童謠,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用針刺破花蕊之后,將花粉放置在芽孢上。”楊洪述一邊示范一邊解說。
通過楊洪述的方法,天麻種植取得了方便種植、成活率高、生產周期短等效果。
除此之外,楊洪述的天麻種植方法還利于保護環境,原來種植天麻時需要砍一些粗壯的樹干來埋在地下,為天麻芽孢正常發育提供足夠的養分,但這兩種技術突破之后,只需要細小的樹枝就可以達到天麻芽孢的生長要求。
靠著這兩種技術,楊洪述種下的天麻喜獲豐收,第一次他賣出的天麻就獲得18萬元的收入。
這也是他種植天麻收獲的第一桶金,從此之后,楊洪述成為小草壩鎮的天麻種植大戶。
“剛開始我和自己兄弟一起做,后來發展壯大了,我就邀請了村民加入進來。”楊洪述說,一人富不算富,眾人富才算富。
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2008年,楊洪述注冊了彝良縣原生態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在林地里種植天麻。
目前,天麻合作社有會員135戶,輻射帶動海子等10多個村民小組500余戶群眾發展天麻種植,常年解決150多人的就業問題。
“對于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我以賒銷的形式提供天麻種植種苗,待天麻成熟后再以高于市場價收購,然后減去之前的種苗價格,讓貧困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楊洪述說,按照一畝7000元的投資計算,天麻成熟后,除去投資成本,貧困戶能有30000多元的收入,脫貧致富的效果非常好。
在天麻種植基地的庫房里,楊洪述拿著一個天麻說:“這個是特級天麻,個頭大,價格高,每市斤價值100元。”
有外地的企業曾出高薪聘請他去當技術指導,他總是說:“我還是先把家鄉的產業做好,這里的老百姓更需要我。”
現在,楊洪述每年都要舉辦幾次天麻種植培訓,讓更多的老百姓掌握天麻的種植技術。
“小草壩鎮有2.6萬人口,有12000人在外打工,天麻種植得到技術上的突破后,現在已有數千農民工返鄉創業了。”小草壩鎮黨委書記董建華說。
小草壩天麻已經長成鄉親們致富的一個大產業。
愛心成就事業
放養的雞在林子里散步,每當有人來參觀,這些放養的雞就從圍欄中伸出頭,好奇地打量著這一切。
彝良縣兩河鎮大竹村萬物生合作社由11位股東組成,與其他合作社不同,這11位股東都在外地打工,而且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
一次愛心捐贈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兩河鎮大河村有一個學校的學生缺少桌椅,有愛心人士發出倡議,號召外出打工的兄弟姐妹們為家鄉出一份力,看到這份倡議后,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紛紛慷慨解囊,為學校送來了各種教學用品。
正是在這樣的機緣下,這11名股東相遇了。
“家鄉雖然窮,但家鄉很美,我們能為家鄉做點什么?”呂才勇是萬物生合作社電商部總監,也是其中一名股東。
基于這樣的想法,大家萌發了成立一個養雞合作社的念頭。
剛開始,萬物生合作社只養了3000只雞,但剛出欄就被搶購一空。
知道萬物生合作社有放養的土雞之后,愛心午餐發起人鄧飛曾到合作社考察。
通過考察,鄧飛還希望萬物生合作社養的雞能提供給學校,讓學生吃上健康營養的雞肉。
去年,萬物生合作社存欄土雞3萬只,出欄2萬只,產值140萬元,帶動周邊30多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僅在大竹村,萬物生合作社就與28戶貧困戶建立了合作關系,養殖土雞1.5萬只,實現產值225萬元,并對大竹村的貧困戶進行了摸底調查,將150戶貧困戶納入幫扶臺賬,確保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實現精準脫貧。
呂才勇說:“今年計劃帶動1000戶貧困戶養雞,實現全縣30萬只土雞養殖,實現產值2160萬元至2400萬元,實現貧困戶增收1350萬元,戶均增收1.35萬元,解決就業1100人。”
現在彝良縣已經有6個鄉鎮的村民參與進來,萬物生合作社為村民免費提供雞苗,并提供養殖技術的指導。一支由30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隊伍,定期巡回,為村民養的雞打疫苗。
今年六一兒童節,萬物生合作社再次到大竹村中心小學給小朋友們送去節日的禮包。
萬物生合作社成立兩年來,已先后在家鄉發起8次愛心行動,共計為大竹中心小學和全村貧困家庭捐款捐物價值20萬元。
而今,在兩河鎮大竹村,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會有萬物生伸出的援手獻出的愛心。
張女士是大竹村的一名村民,突發疾病后送到醫院,需要繳納4萬元的治療費,但家里根本湊不出這筆錢,萬物生合作社知道后,為張女士送來了4萬元的“救命錢”。
通過治療之后,張女士已經康復出院。
在萬物生合作社,記者見到消毒室、防疫獸醫室、糧食儲存室和隔離區等設施一應俱全。endprint
在離萬物生合作社—公里左右的毛家溝景區,一條瀑布從山澗垂直落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水潭。瀑布在水潭打了幾個圈之后,順著水潭的缺口流出山澗。
“我們已在山澗投放了細鱗魚,對面的山已經通過流轉的方式承包下來了,準備開辟養兔、養豬的基地,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呂才勇笑著說。
合作才能“共贏”
供銷社,這一個很有時代感的名詞,在上世紀曾風光一時,也成為城鄉消費交流中很重要的驛站。后來伴隨市場經濟的洶涌大潮,供銷社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彝良縣供銷社主任陳輝躍說:“原來供銷社的職工出去辦事沒底氣,不敢對外人介紹自己的工作單位,生怕別人知道自己是供銷社的職工,為了改變職工的想法,陳輝躍每次開會都拿著—個印有‘供銷社字樣的包,就是為了給職工打氣。”
如今,互聯網的出現,給供銷社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去年,彝良縣加強縣域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設改造,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現有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家店,對正在運營的鄉村服務站點進行改造升級,建設電商營銷服務、物流中轉等為—體的綜合平臺。
為了促進這個平臺的建設,彝良縣成立了農業產業發展協會,這個任務正是由彝良縣供銷社來運營。
“農業產業發展協會的建立,解決全縣農產品組織化程度差,與大市場銜接不到位等問題,很多專業合作社知道這件事,紛紛要求加入進來。一時之間,彝良縣供銷社‘火了起來,咨詢的、辦事的群眾絡繹不絕。”陳輝躍說:“供銷社的職工原來出門沒底氣,這下不一樣,每次出去辦事,都會表明自己在供銷社工作的身份。”
彝良縣在農業產業發展協會辦公區建立電子商務產業園,引進物流、電子商務、縣域農特產品商戶入駐。
在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有天麻、酒類、食品等眾多商品陳列在柜臺里。
陳輝躍說:“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就是整合農特產品集中展示,農業產業發展協會通過對申請入駐的商家進行考察和指導,成熟一家人駐一家,通過這種方式,為客戶打造智慧生活體驗館。”
在彝良縣農業產業發展協會龍安分會場,一進門,就能看到一個高大的服務柜臺,柜臺上印有“供銷社e家電子商務孵化基地”的字樣,顯得格外醒目。
陳輝躍介紹,通過供銷社開展電子商務培訓,目前,谷生種植公司通過微信下單116.5萬元,帶動貧困戶21戶105人走上合作社的道路。
彝良縣自然莊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電商業務已銷售土雞、雞蛋240萬元,預計年銷售額達360萬元以上。
彝良縣萬物生專業合作社通過縣供銷社引導,去年已銷售土雞1萬多只,銷售額80余萬元。
初步統計,去年1至9月份,彝良縣電商農產品交易額3168萬元,銷售額達到2.3億元。
今年年底,彝良縣將完成農業產業發展協會所有村級聯絡點的建設,形成以縣協會為中心、鄉鎮協會、村級分會整合移動服務網點為終端的服務網絡,實現物聯網服務全覆蓋。
彝良縣城垣地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也是農業產業發展協會的會員單位,這是一群來自四川盆地的拓荒者,他們當中有的從事過礦產開發,有的從事商業貿易。
去年,他們來到彝良縣,準備從事種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屠宰為一體的農業產業。
知道他們的想法后,彝良縣給予了大力支持,公司注冊后,面臨土地流轉、廠房用地、資金周轉困難等情況。
為了解決這一困難,今年4月,彝良縣供銷社、彝良縣人社局專門召開了就業、創業貸款協調工作會議,通過這次會議,陳輝躍為彝良縣龍頭企業協調到1800萬元的貼息貸款,其中城垣地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獲得500萬的貼息貸款支持。
有了這筆資金支持后,城垣地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在龍安、小草壩、海子等地建設了蔬菜基地,并設立了6個分揀站。
在龍安分揀站,一車車蔬菜正在等待交貨,已經過磅的蔬菜經過工人分級在進行打包,菜農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今年的蓮花白市場價是0.4元每斤,但公司開出的收購價是0.5元每斤。”
這樣做公司不是虧本了嗎?
面對記者的疑問,城垣地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室主任陳光文說:“為了提高菜農的積極性,公司和菜農簽訂了保護價格,當蔬菜價格下跌時,公司仍然按照保護價收購菜農的蔬菜。”
目前,城垣地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和當地農民簽訂了1857份“訂單合同”,涉及合作社32個。
公司在帶動當地農戶發展時,也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現在公司直接吸收本地農民工189人,同時也帶動4563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到公司的種植經營中。
在彝良縣采訪期間,記者發現,無論是返鄉農民工還是當地的種養殖大戶,他們均通過成立專業的合作社來運營。
合作社的成立,改變了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傳統模式,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化服務,在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也增加了當地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數百家專業的合作社,正成為彝良縣脫貧攻堅的有力“武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