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通市彝良縣是羅炳輝將軍的故里。1897年,羅炳輝出生于彝良縣的一個貧苦農家,1915年當兵,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過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指揮員,是100位為新中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在滇東北這塊熱土上,彝良位于云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轄區內呈現出河谷、二半山、高山三種地貌類型。盡管平地不多,但多樣的氣候類型為作物的多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小草壩的天麻,就是這片土地上的奇珍。
吳道元的老家在與彝良相鄰的鎮雄縣,差不多擁有相似的氣候類型和發展條件,1982年9月在彝良縣農業局參加工作時,他是從畜牧獸醫做起的,曾任彝良縣畜牧獸醫站辦公室主任。出生農家的吳道元,親眼目睹了農村的畜牧狀況,在人多地少的生存環境中,畜牧業的發展殊為不易。
而一旦牲畜遭遇病害,農民群眾往往束手無策。
所以在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崗位上,吳道元以自己踏實勤勉的工作作風,得到領導、同事和農村群眾的一致好評。
1995年12月,吳道元被調到彝良縣奎香彝族苗族鄉人民政府工作,隨后擔任了副鄉長,分管他比較熟悉的農業、水利、林業、農機、畜牧及武裝、安全、社會穩定等工作。
他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落腳點,以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和助手為己任,恪盡職守,努力工作,開創了工作的新局面,較好地完成了組織上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得到縣委政府領導和縣委組織部門的好評。
1999年1月,吳道元調新場鄉人民政府工作,并在隨后擔任了新場鄉鄉長,主持鄉人民政府工作。他始終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執政理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協調好各方面關系,團結帶領政府一班人,認真貫徹省、市、縣有關會議精神,狠抓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實,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堅持勤政廉潔,務求實效。經過共同努力,全鄉上下呈現出了社會穩定、政治安定、各項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得到縣委的高度評價。
黨員干部就像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2001年11月,吳道元又被調到彝良縣發達鄉人民政府工作,擔任黨委書記,主持鄉黨委工作。在新的崗位上,他堅決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勤于學習,善于思考,作風嚴謹,方法靈活,工作干練,領導能力強,為發展鄉域經濟,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新農村建設做出了顯著成績。
2003年5月,吳道元調到彝良縣農業局工作,擔任黨組書記、局長。全縣農業發展的擔子,交到了他的肩上。他通過大力開展糧食科技創新,狠抓良種推廣、地膜覆蓋栽培、玉米育苗單株密植定向移栽、測土配方施肥、玉米規范化間套種、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科技措施,大大提高了全縣科技種糧水平。同時,培養了一批技術過硬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打牢了農業發展的基礎,保障了糧食的有效供給,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彝良實際的農業發展模式。
2014年,全縣實現糧食產量21.21萬噸,同比增4.36%,糧食產量實現了連續11年增收的輝煌成績。
吳道元個人受到的表彰獎勵,是彝良縣農業系統建國以來最多的,也是獲譽最高的:2003年2月獲昭通市人民政府糧食“豐收計劃推廣”一等獎;2004年2月獲昭通市人民政府“2萬畝魔芋示范種植”三等獎;2005年2月獲昭通市人民政府“18.5萬畝玉米育苗移栽”三等獎;2005年2月獲云南省農業廳“14萬畝脫毒馬鈴薯擴繁”三等獎;2011年1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2016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為“云南省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