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
張志愿是我國第二個口腔醫學院士,是中國特色口腔頜面外科傳承和發展者之一。
——題記
中國工程院張志愿院士在口腔醫學上不斷探索和研究,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業內專家。他擅長口腔頜面部晚期惡性腫瘤侵犯顱底的顱頜面聯合切除術、侵犯頸動脈的頸動脈移植術,以及口腔頜面頭頸部血管瘤、大型血管畸形的診斷和手術治療,促進了中國口腔頷面外科的發展。目前,張志愿院士又聚焦腫瘤個性化動物模型平臺的搭建和臨床轉化研究的推廣,引領口腔頜面部腫瘤精準治療的研究方向。
契而不舍的求索
張志愿出生在人杰地靈的江蘇吳江,這里先后出了十位兩院院士。他的青年時代正趕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和務農練就了他的不怕苦不怕累。1972年4月,21歲的張志愿作為工農兵大學生進入上海第二醫學院口腔系學習,他深知自己文化底子薄弱,為了把錯過的時光補回來,他發奮讀書。1975年7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留校進入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工作。
7年時間,張志愿每天都在宿舍、手術室、病房這三點一線上忙碌,被同事戲稱為“住院醫生”。跟隨在邱蔚六教授等專家學者身后,不斷學習和鉆研,即使晚上有急診,他也隨叫隨到,哪怕只是在一旁做助手,都視之為難得的學習機會。就這樣,他把自己打磨成一位手術強手。
幾年跟隨在邱蔚六教授身邊,目睹老師的專業及工作中的獨具匠心,他立志想讀老師的研究生。于是,重新撿起厚厚的醫學書和外語,在志向的引領下契而不舍地學習。1986年,他終于通過全國統考,成為了邱蔚六教授的碩士研究生,2年后又以優異成績提前攻讀博士學位。此時,他已36歲,是班級里年紀最大的博士生。
攻克難題創“三合一”療法
上世紀80年代初,在口腔頜面外科領域,因為缺乏有效止血手段,出現大面積(直徑超過10厘米)口腔頜面動靜脈畸形瘤病患,幾乎無人敢碰,被視為手術的禁區。病人只能忍受病痛的折磨,不僅難以入睡或進食,還有可能隨時突發出血,危及生命。邱蔚六教授交給張志愿的第一個課題,就是這個被視為“禁區”的難題,還特別叮囑“要攻克”。
張志愿領了攻克口腔頜面動靜脈巨大畸形研究的課題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白天開刀,晚上扎進實驗室。他回憶研究過程:“我們動脈血要通過微循環進入到小靜脈,而動靜脈畸形是由于動脈血液直接進入靜脈,造成了巨大的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手術的關鍵點,在于如何進行動脈栓塞,切斷供養動脈,有效解決動脈結扎的側枝再建難題。我從肝臟腫瘤栓塞療法中獲得啟發,開始研究頜面動靜脈畸形的栓塞療法。”
動脈栓塞療法,首先要做造影找到腫瘤的血供,然后通過導管用栓塞劑將腫瘤栓塞,減少血供,再開刀手術。這要求導管從大腿股動脈精確無誤地插入到頸動脈的腫瘤中央,要經過股動脈、腹主動脈,最終達到頸動脈,稍有不慎破壞動脈血管就會出現大出血。因此,首先就要練習股動脈的插管技術。
為了學習插管手法,張志愿專門跑到上海中山醫院相關科室求教專家,并先后15次在動物身上練習股動脈插管。
在邱蔚六教授的指導下,1988年,張志愿在國內首創“三合一”方法治療口腔頜面部動靜脈畸形,即“栓塞+病灶切除+整形修復組織”,一次手術就能摘除病灶,出血量減少80%。只用三年的時間,他就圓滿完成了導師要求“攻克”的難題。
“三合一”專業救治
巨大動靜脈畸形手術的風險非常高,張志愿運用“三合一”方法,打破了這一難癥的治療瓶頸。曾有一位40歲的中年男子患者,在左耳后側患有不斷長大、出血的血管瘤,在當地醫院接受了_一次左下頜骨瘤切除術,術中為應急止血,結扎了左頸外動脈。后來,左耳后的斑塊慢慢長高,呈瘤體;皮膚也時不時因破潰而發炎、出血。
患者來到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求治。經檢查診斷,這個特大隆起型腫物為巨大動靜脈畸形,并伴有感染。會診中,包括邱蔚六教授在內的專家都認為,這是一例臨床上十分罕見且極其棘手的巨大動靜脈畸形。
在實施治療方案過程中,張志愿帶隊進行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先為患者施行術前逆行插管,用明膠海綿阻斷瘤體部分側枝血供:然后,他率2名醫生聯手上臺手術。在保留患者左耳的前提下,還要保護瘤體已粗達7厘米、薄如紙的頸內靜脈,避免顱壓增高,通過分離動脈并結扎,完整地成功切除了巨大動靜脈畸形。整個手術歷經12個小時。
張志愿不懈追求,后來又首創“五步法”,采用DSA引導、靜脈插管、栓塞、激光硬化劑、手術整復五步策略,解決巨大靜脈畸形手術難題;首創“雙介入”法,將超選擇動脈栓塞與靜脈池栓塞結合,攻克巨大頜骨動靜脈畸形難題。他發表的論文《頸動靜脈結扎術和栓塞后的血循動力學變化》得到業界的高度評價。
破解晚期口腔癌難題
張志愿在九院口腔頜面外科領域從醫執教四十余年,從住院醫生到科主任、院長、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張志愿始終堅持白天干行政和臨床工作,從不間斷做手術,晚上做師門傳承的研究,結合臨床做基礎研究。40載的厚積薄發,終于成為繼邱蔚六以后我國第二個口腔醫學院士。
世界衛生組織三個重點防控的疾病,除了心腦血管、腫瘤,就是齲病,可見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口腔衛生。然而我國對口腔衛生的重視仍然不夠,相關的臨床研究仍然是空白。作為學科帶頭人,張志愿非常重視科研,他從臨床中發現問題,通過科研找到答案,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將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推動學科發展。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中,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腺性上皮癌,還有基底細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晚期口腔鱗癌,由于廣泛侵及顱底、咽喉、口腔、頜面和頸動脈,成為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全球新發病每年約50萬,死亡人數達20萬~25萬,晚期五年生存率低于30%。晚期口腔癌患者,由于口腔頜面被惡性腫瘤侵占,被折磨得面目全非,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都無從談起。張志愿卻用手術刀為患者解決了這些痛苦,挽回了生命尊嚴,
2010年,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被IAOMS認證為國際專科醫師培訓基地,2014年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授予中國首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培訓中心,標志著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已走向世界,彰顯了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搭建精準醫療的轉化研究平臺
張志愿是我國口腔頜面外科開拓者邱蔚六院士的學生,在目前科技和醫學飛速發展的時代,他仍然不斷學習成長、突破自我,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成為重點學科帶頭人。
臨床診斷相同的口腔腫瘤,為什么有些人對化療放療敏感,有些人卻無效?如何進一步根據患者的遺傳學特征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在精準醫學背景下,張志愿又將目光聚焦到如何破解口腔腫瘤的基因密碼,為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提供指導。
目前,張志愿領銜的轉化研究團隊已經成功構建了國內首個口腔腫瘤病人源性的移植瘤模型平臺,這也是精準醫學時代背景下藥物轉化研究和個體化治療評估的全新平臺。通過對臨床及多組學遺傳數據的進一步系統整合,該模型平臺將為個性化藥物評估及新型臨床試驗的設計開展奠定基礎。他希望從遺傳學層面進一步探索口腔腫瘤的個體差異,通過鑒定的生物標志物以預測臨床患者的治療敏感性,提高腫瘤患者用藥的精準度,優化口腔腫瘤的臨床治療方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