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妍 毛艷玲
他是湘潭市唯一一個“千人計劃”學者。
他是國際上半導體探測器及抗輻照加固方面的著名專家。
他曾就職美國知名實驗室28年,一朝回國,國外的一切全然放棄。
他組織創建了目前國內最大的半導體探測器及抗輻照加固研究團隊之一,創建了國內首家研制硅漂移探測器的企業。
他就是湘潭大學國家“干人計劃”特聘教授李正,一個以全心追逐探測器研制與產業化的科學家、企業家。
拼搏成就的“出格”人生
如果給李正的成長經歷貼標簽,“出格”絕對算一個。
1977年,19歲,國家恢復高考第一年,以湖南湘潭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1981年,23歲,北大畢業前夕,入選李政道教授倡辦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赴美國賓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86年,28歲,博士畢業,入職美國某知名實驗室,任Physicist(相當于教授),一干就是28年。
1993年,34歲,因成績優異表現突出,被破格評為教授。
2005年,獲得BN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獎,成為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合作中心(CER.N RD39 Conaborafion)發言人。
2012年,獲得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2012年技術創新(政府/企業)獎,成為第6位獲此殊榮的大陸華人科學家。
就這樣,李正一路“出格”、破格成長起來,這其中有運氣,但更多的是靠努力與拼搏。
在美國知名實驗室工作的28年間,李正成長為國際上半導體探測器及抗輻照加固方面響當當的專家。
他在大面積、低漏電流硅探測器,3D結構探測器,雜質工程對硅探測器的輻射加固,輻照缺陷誘導退化機理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曾領導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硅高能粒子探測器模擬、設計、開發及制作和檢測工作;其所研制的探測器在世界各大加速器、美國航天器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28年間,陪伴他成長的,除了獎項與榮譽,還有在高級別學術刊物發表的300余篇SCI收錄論文(截至2014年12月)。而論文被引用6787次、他人正面引用5867次的高被引次數,也從側面證明了學界、業界對李正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
回國,為了中國探測器進程
對于海外華人來說,回國是長在心間的一株草,風吹草動,時時撩撥。
李正心里那株草,早在出國之時就已種下,而真正下定決心回國,是新世紀初。
那是2002年,李正回鄉探親,在湘潭僑聯的引薦下,與湘潭大學結緣。“當時與校領導交流后,我就在想,一定要為中國在探測器領域的研究發展爭得一席之地”,自此之后,“為家鄉發展出力”的信念便不曾改變。
在這之后,他一直關注著國內特別是湘潭的發展,十年尋覓,終于在2014年2月12日正式受聘為湘潭大學國家“干人計劃”特聘教授,全職回國。
以李正的成績和資歷,完全可以去更好的大學,事實上,也有非常多知名院校爭相邀請,但他還是選擇了故鄉,選擇了湘潭大學。“我飲的是湘江水,講的是湘潭話,既然回國了,當然希望能為家鄉多做貢獻。”
回國后,李正一刻不停的奔波,充分發揮過往經驗投身探測器研發和人才教育與培養;積極搭建平臺組建團隊,推動學科發展;積極聯絡推動湘潭大學與國內國際的交流與合作,甚至組建公司,積極推動相關成果項目的產業化轉化。
李正重視基礎教學,2015年至2016年親授“微電子工藝導論”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兩門本科生課程,課程生動有趣,深入淺出,深受學生喜愛。
他重視人才培養,三年來,他培養出了1名博士,7名碩士,另有11名博、碩研究生及4名本碩博連讀生在指導中。
他精于科研,三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個,發表SCI論文20篇,申請并獲批實用新型專利6個。
他善于組織,注重與國際國內的交流,三年來,組織及參加大型國際國內會議14場,邀請海內外知名學者專家來湘潭大學講學交流并主持講座5場,促進了湘潭大學的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基于此,2016年9月,李正領導的團隊獲得第六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團隊獎。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正在匯聚優勢資源與搭建優質平臺方面所作出的成績。三年來,他已組建起一個平臺一一半導體粒子光子成像探測器研發制作中心,和一支分工明細、結構合理、專門從事半導體探測器研發的15人團隊。
半導體粒子光子成像探測器研發制作中心正在建設過程中,實驗室建設已取得初步進展,包括超凈室建設以及相關儀器設備的購置等已經完成,正在進一步建設中。
而李正所組建的團隊,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研究半導體探測器及抗輻照加固的團隊之一,其中既有精于SDD探測器設計和工藝優化的研究者,又有集成電路設計和性能測試分析的研究者,具有半導體器件與物理、電路與系統、集成電路等相關學科背景。
正是在這支優秀團隊與實驗室平臺一軟一硬兩相支撐下,在湘潭大學與湘潭高新區的支持下,李正才得以順利突破一系列設計及工藝關鍵問題,并以超純高阻硅x光探測器項目為核心技術,領導創建了湖南正芯微電子探測器有限公司,正式開始了產業化進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