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UD領導決策數據分析中心
人才爭奪戰,新一線城市的制高點
■ IUD領導決策數據分析中心
城市招攬人才,是為未來投資。由于近兩年來一線城市房價的擠出效應繼續強化,成都、武漢、西安等新一線城市人才爭奪戰日益升溫,并漸趨激烈。給住房、給資金、給戶口……各種“解數”讓這場人才爭奪戰更加硝煙彌漫。
2016 年,我國新增專業技術人才206 萬人,累計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7006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90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4791萬人。
近年來,國家層面建設476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594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實施技師培訓項目,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0.5億元,帶動地方同步推進省市級項目建設,高技能人才培養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另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十八大以來5年回國人數占到70%,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人才“進大于出”正在迎來歷史拐點。

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十二五”目標完成情況及2020年目標
【山東已成人才資源第一大省】
到2016年,山東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477萬人,居全國之首。其“泰山”和“齊魯”兩大系列人才工程品牌在引領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品牌最高提供350萬元的人才經費支持。自2004年啟動實施以來,已遴選泰山學者957人。另一個是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最高提供600萬元的經費支持,目前已遴選354個領軍人才團隊。計劃到2020年,遴選支持1000名左右領軍人才團隊。

2015年和2020年31個省(市區)人才總量及分類比較(萬人,%)
一線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戶口指標持續收緊,唯廣州、深圳仍在大舉吸納人才。數據顯示,2015年,深圳、廣州人才總量分別達到421.3萬人、303萬人,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二名。

2015年和2020年15個副省級市人才總量及分類比較(萬人,%)
【深圳:人才保障房力度空前】
自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出臺81條“人才新政”后,深圳各區也緊跟著出臺落地政策。按照寶安區的方案,最高端的杰出人才可以獲得市和區各600萬元共1200萬元的獎勵補貼;基礎型的人才也可獲得博士6萬元、碩士5萬元、本科3萬元的租房和生活補貼。

另外,作為寸土寸金之地,深圳市為人才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力度空前,特別是在全國率先專門成立人才住房保障局。根據深圳市“十三五”住房規劃,深圳將籌集建設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供應高達40萬套。今年計劃開工及籌集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將確保8萬套,力爭10萬套;供應4.5萬套。

深圳各區“人才資助”政策對個人(或團體)最高獎勵比較

深圳吸引各類人才獎補政策一覽
【廣州:首倡租購同權提升人才吸引力】
從今年7月1日起,廣州公共集體戶相關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通過人才入戶、積分入戶的“新廣州人”有望在廣州的145個公共集體戶落戶。父母一方屬集體戶的,隨遷子女可以隨之落戶。同時,廣州放寬公租房申請條件,刪除收入與資產方面的限制,并新增兩類保障群體:一是將創業就業人員納入保障范圍;二是將在廣州地區繳納廣東省社保人員納入保障范圍。讓高技能人才以及來穗時間長或者獲得榮譽稱號的來穗務工人員能及時申請公租房。7月17日,廣州市正式發布《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明確規定,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進一步提升廣州對人才的吸引力。
在這場人才爭奪大戰中,戶口、房子和現金補貼,都是搶人“神器”。如武漢、西安、成都等新一線城市均打出史上最低省會城市落戶門檻,最新的長沙落戶政策,除了零門檻,還有獎勵。而成都市7月20日提出大力實施“蓉漂”計劃,推行“先落戶后就業”,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新政實施5日,已有2000余人成功在蓉落戶。
【杭州:人才凈流入量全國第一】
7月24日,國內首個國際人才創業創新園建園啟動儀式在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舉行。這是杭州推進人才工作市場化國際化,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建設世界名城的一大重要舉措。杭州近年來常被拿來與深圳作對比,據今年年初獵聘網發布的一組全國人才流動大數據顯示,2016年,杭州市人才凈流入量已超過深圳,在全國排名第一。全球最大職場社交平臺領英首次發布的“中國職場全球化榜單”中,杭州在海歸人才流入流出比這一項中的得分高達99.2,逆襲北上廣深排全國第一。

資料來源:LinkedIn(領英)發布“中國職場全球化榜單”
近年來,杭州持續打好人才工作“組合拳”,先后出臺“人才新政27條”“若干意見22條”等兩輪人才新政,實施了系列全球引才計劃,特別是著力打造了“一會一賽”“一站一器”等引才育才品牌。“浙江·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和“創客天下·杭州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辦得風生水起;“杭州市美國硅谷招才引智工作站”和“杭州美國硅谷高科技孵化器”搞得有聲有色。這些引才育才政策舉措,為杭州吸引和集聚國際人才拓寬了渠道、打開了通道。
數據顯示,目前杭州市人才總量為221萬人,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2.5萬名,外籍人才1.5萬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341名。目前,外國人注冊(擔任法人)的企業4980余家,僅“千人計劃”專家創辦企業就達171家。有97位外國專家分別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省政府“西湖友誼獎”和市政府“錢江友誼獎”。
【武漢:不惜代價留住百萬大學生】
武漢作為全國的科教重鎮,有79所大學130萬在校大學生,大學生人數世界第一,將“大學生轉化為建設武漢的人才”是目前武漢留住人才的重要突破口。新任市委書記陳一新更是抓住“校友”這個寶貴資源,啟動“資智回漢·杰出校友”行動,成功吸引了包括小米董事長雷軍等一大批創新創業人才。
數據顯示,2013年留在武漢的大學生為10.4萬人,2016年為15萬人,人數明顯增加。今年3月,武漢推出專項政策解決留漢大學生住房難問題,宣布大學生在讀期間,可以個人名義繳存公積金;全面放開大學生落戶門檻,本科以上可“先落戶后就業”;設立人才安居房建設基金,通過各種方式籌集人才安居住房;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方式,每年提供1萬個以上基層社會服務崗位,吸納大學生就業。另外,武漢正式成立招才局,把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共同作為武漢趕超發展戰略中的“一號工程”,并聘請陳東升、雷軍等16名知名企業家為“招才顧問/大使”。
【西安:人才新政助力“彎道超車”】
近日發布的《西安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打造“一帶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3條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旨在實現“在全國有力度,在全球有影響,能形成對海內外各類人才的強大吸引和聚集”效應。五年預計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名左右。
另外自今年3月戶籍新政實施至5月底,西安市共遷入落戶64344人,同比增長49925人,增長了346%。其中,按照戶籍新政落戶34770人,約占落戶總人數的54%。35周歲以下大中專以上學歷畢業生落戶共23940人,約占戶籍新政落戶人數的69%。今年6月中旬,西安市進一步放寬部分戶籍準入條件,將本科以上學歷落戶年齡放寬至45歲;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員不設年齡限制。這與杭州、武漢、成都的同類落戶政策相比,在辦理條件、所需材料及辦理流程方面,均實現了“建立全國最優惠人才落戶政策”的目標。
【成都:讓“蓉漂”加速城市騰飛】
2016年、2017年,成都連續兩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出臺關于人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制定了“蓉漂”計劃,包括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設人才綠卡體系等內容。全市每年投入30余億元作為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對入選“成都人才計劃”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相應的配套資助。其中最高的是對國際頂尖人才(最高5000萬元)和團隊(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近日出臺的“產業新政50條”將對高端人才激勵升級到“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和最高300萬元的現金獎勵”,并為技能型人才設立1.6億元的專項資金。

西安市引各類人才獎補政策一覽

成都市引各類人才獎補政策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