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葛 宇
(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北京,100094)
質量管理體系與靜電防護體系的融合研究與實現
劉 暢 葛 宇
(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北京,100094)
文摘:分析質量管理體系與靜電防護體系單獨實施存在的問題,發現兩者之間在要求上的差別與操作上的差異,探索兩個體系融合的有效途徑,提出兩體系融合的可行方案,確定融合的三種方法(相加式、并行式、附錄式),解決兩個體系的矛盾和沖突。
靜電防護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體系融合;過程管理。
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消除技術壁壘、提高效率,我國軍工企業等組織長期以來依據GJB 9001C《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建立組織質量管理體系,將檢驗、統計質量控制、全面質量管理、質量宗師的理念以及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特殊要求全面地融合在質量體系中,并得到廣泛應用。
靜電防護管理體系是為加強航天器電子產品承制單位的靜電防護管理,提高航天器電子產品靜電防護能力,確保航天電子產品質量而建立的體系,對承擔航天器電子產品研制、生產、試驗和維修任務的單位提出靜電防護管理體系要求。
質量管理與靜電防護管理兩個體系因為起源、用途、側重點和進入軍工企業時間的種種差異,造成了管理理念與執行層面的不一致,特別是執行細節上的顆粒度不同。目前迫切需要找出組織級融合的合理方式,避免兩個體系在執行層面上的差異,提高組織效率,促進兩個體系的有效運行。
推行兩個體系在一定范圍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單獨實施兩個體系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問題。
a)文檔重復性問題。靜電防護管理體系以加強航天器電子產品承制單位的靜電防護管理為出發點,規定了靜電防護管理體系的組織、文件要求、策劃、人員培訓、防靜電工作區、包裝、標識、采購和外包、監視和測量、改進、審核和管理評審等要求,而這些要求在質量管理體系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規定。即兩個體系的兩套程序文件中,常有重復性的要求和規定,造成了文檔的制修訂及使用上的不便,導致了執行不到位。
b)過程記錄重復性問題。不同體系對于過程記錄有不同的要求,表格設計、內容均存在差異,不能相通使用。因此存在相同的數據記錄在不同的表格中的情況,造成了企業整體工作效率下降、記錄混亂等問題。
推行兩個體系融合的目標:通過組織執行兩個體系的體會及經驗,對質量管理體系以及靜電防護體系在過程管理執行層面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兩者之間在要求上的差別與操作上的差異,結合兩個體系的特點,探索在單位內融合兩個體系的有效途徑,提出融合的可行方案,解決兩個體系的矛盾和沖突,促進優化。兩個體系融合的可行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a)理論基礎的相似性。質量管理體系是基于八項質量管理原則,這些管理原則是長期以來質量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可以概括為:以顧客為關注焦點、領導作用、全員參與、過程方法、管理的系統方法、持續改進、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與供方互利的關系。而這八項質量管理原則通用于質量管理體系與靜電防護管理體系,是兩個體系通用的一般性規律,這種通用性與相似性是實現體系融合的重要可行性基礎。
b)基于相同的科研生產流程。質量管理體系與靜電防護管理體系都是基于組織科研生產流程,即兩個體系要識別的過程與相互關系存在一致性。兩個體系都是“過程”的管理方法,運用PDCA循環(戴明循環)的理論,開展體系管理活動。識別對象與運用方法的一致性,是開展兩體系融合的另一個基本條件。
c)應用領域的涵蓋。GJB 9001C是一個適用范圍廣、覆蓋組織全面質量管理各個方面的標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通用性,所描述的質量管理體系是一個總體性的框架,其應用領域涵蓋了全部科研生產活動。而靜電防護體系是僅涉及靜電放電敏感的電子產品的科研生產活動。兩者是相互包含的關系,即質量管理體系完全覆蓋靜電防護體系范圍,這種涵蓋性是以質量管理體系為基礎,將靜電防護體系融入的前提。
通過對兩個體系進行融合的可行性分析可以看出,兩個體系的融合是可行的,且總體思路是將靜電防護管理體系融入到質量管理體系中。為了實現該思路,按照兩個步驟進行開展:一是將條款進行映射;二是將具體內容進行對比。
a)條款映射關系,圖1為靜電防護體系的條款到質量管理體系的條款映射(對應關系)。
b)基本要求內容對比。在做好映射關系后,對比兩個體系相應條款的基本要求(見表1),并根據比對結果給出融合建議。
通過以上融合方法的探索,可以將兩個體系的條款分為三類進行融合:①兩個體系條款要求一致,可以直接進行融合(相加式);②條款要求因外因或內因無法融合的,按以下并行式融合方式處理;③因條款的顆粒度差異性大,將基本要求融合,具體要求以附件形式附后的。由此可確定將兩個體系進行融合的“三種方法”:相加式(直接融合)、并行式(不融合)、附錄式(基本要求融合,具體要求體現在附錄中)。
a)“相加式”的融合。為了更好地理解“相加式”融合的方式,以防靜電體系中的第四項標準Q/W 1303-2010《防靜電工作區配置要求》為例,這個標準規定了電子產品防靜電工作區的分類、總體要求和靜電防護設施、設備、測量儀表的要求等,其結構框圖如圖2所示。

表1 質量管理體系與靜電防護管理體系條款對比

表1 (續)
根據圖2可以列出其基礎數據層為環境要求、接地要求、配置要求、行動要求、出入要求、著裝要求及現場要求。人員動作主要為選型、采購、保障、標識、配置以及監督檢查。
在質量管理體系中,6.3、6.4條對基礎設施、工作環境提出了管理、控制要求。范圍包括:建筑物、工作場所和相關的設施、過程設備(硬件和軟件)、支持性服務(如運輸、通訊或信息系統)以及工作時所處的條件,增加7.5.1和7.5.3、7.5.5等條的要求。人員的動作為對以上范圍的基礎設施和工作環境進行管理與控制。雖然質量管理體系所述內容更為概括,但其所包含的范圍及人員動作基本可以涵蓋防靜電工作區配置要求的基礎數據及人員動作。
概括“相加式”融合思路為:列出兩個體系相關條款的基礎數據及范圍→列出以此數據為基礎所進行的人員動作→將基礎數據與人員動作進行“相加”。
但在實際融合過程中,會存在兩個體系的基礎數據或人員動作并不是完全涵蓋的關系。如在防靜電體系中的“采購”,并不被包含在質量管理體系6.2及6.3兩個條款中,而是包含在“7.4采購”中,因此應將防靜電體系的“采購”與7.4條款進行“相加式”的融合。
b)“并行式”的融合。運行兩個體系的監督審核分為“內部審核(內審)”與“外部審核(外審)”。“內審”用于組織內部,由組織自行開展;“外審”由獨立的機構進行,其結果作為對組織的認證或認可。質量管理體系的外審由新時代認證中心實施,靜電防護體系的外審由五院靜電防護靜電中心實施。
目前,實施兩個體系外審的單位不同,具備兩個體系專業知識的審核員較少,同時實施兩個體系的審核只能使審核時機保持一致,但進行審核的組織、人員卻無法統一,并不能提高效率。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將兩個體系“審核”動作分別執行,但執行動作的準則、范圍、頻次和方法應在一個條款中闡述。即在“審核”條款中分別規定質量管理體系及靜電防護管理體系應開展的審核活動。
c)“附錄式”的融合。質量管理體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通用性,所描述的質量管理體系是一個總體性的框架。靜電防護管理體系是專門描述靜電放電敏感的電子產品活動的體系,會對具體的活動有詳細的闡述。這種要求的顆粒度不同會對融合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僅僅將描述內容相同、但顆粒度不同的要求進行疊加,只會造成文件更為繁瑣與冗長,不能起到提高組織整體效率的作用。“附錄式”融合方式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采取的一種折中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該種融合方式,以在靜電防護管理體系第三份標準Q/W 1303-2010《防靜電工作區配置要求》中的內容為例進行說明。在該標準中,會對接地、人員出入、防靜電服和帽等提出具體要求,而該部分按照映射關系,會出現在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設施、區域管理”條款中。條款要求內容簡短扼要,組織應確定、提供并維護為達到符合產品要求所需的基礎設施。若將兩者疊加,只是單純地將概括要求與具體要求進行了合并,并不能提高組織的效率。因此,采用“附錄式”的融合方式,將兩者的概括要求進行合并描述,其細節要求(此類要求多是針對個別使用部門,并無通用性)以附錄的形式附后。
a)審核的融合。基于目前的內因和外因,并不建議將審核進行融合,但隨著運行兩個體系的組織的增多,將兩個體系進行融合的研究與實現的需求也會日益增多,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的內因、外因將不再是進行審核條款融合的阻礙。
b)管理評審的融合。管理評審是由最高管理者按照策劃在組織內部對體系的運行進行評審的活動,其動作的發起者與承受者均在組織內部,是不同于外部審核的,可以采用“相加式”的融合方式,將兩個體系的管理評審融合。
目前體系的融合,是融合組織內部形成的體系,而在體系之上,其頂層標準要求能夠保持一致,才是從源頭上根本的解決了兩個體系執行差異性的問題。
[1]李榜華.靜電防護管理體系建設實踐與思考.航天標準化,2017(2).
劉暢(1986年—),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士,工程師,現主要從事質量體系管理、研究相關工作。
葛宇(1979年—),男,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主要從事產品保證管理、研究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