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矚目的“共享經濟”
時下,熱門的共享單車方興未艾,共享充電寶又火了起來,其它諸如“共享汽車”、“共享空間”、“共享床位”、“共享雨傘”、“共享圖書”、“共享場景”正在形成規模。人們吃驚地發現,“共享經濟”在住宿和交通運輸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正迅速向食品、時尚、消費電子以及更加廣泛的服務業擴展,仿佛一夜之間,“共享經濟”的各種形態包圍了你我。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發布的《2017中國共享出行行業大數據觀察》以實時打車、共享單車和分時租車這三種主流的共享出行方式為切入點,觀察目前我國共享出行模式如何逐漸改變消費者的生活和出行習慣。共享出行的市場有多大?這份報告指出,潛在出行需求帶來的潛在共享出行市場容量有望達到1.8萬億元。相比一般公共交通如公交車和城市地鐵的通達性和通勤速度,共享單車、分時租車和實時打車這三種共享出行方式在不同層面對公共交通進行了有益補充。報告指出,共享出行正在顛覆、革新交通出行方式。到2018年,中國僅汽車共享出行年市場容量有望由660億元增長至3800億元,其中還不包括上百億市場規模的共享單車出行。毫無疑問,一場關于“共享經濟”的革命性變化正在悄然進行。
“共享經濟”的概念最早是在1978年由美國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曼和瓊·斯潘思提出的。2008年至2009年間,“共享經濟”平臺Uber和Airbnb在美國出現。在Uber和Airbnb的啟蒙和引領下,共享型經濟乘著“互聯網+”的東風一路高歌猛進、席卷全球,點對點租車租房、基于社交網絡的商品共享和服務交易等新型業務模式層出不窮。美國、歐洲等信息技術發達國家的“共享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也迅速卷入“共享經濟”的熱潮中。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簡單來說就是共同分享,指的是擁有閑置資源的個人或機構,通過第三方平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需求者,需求者付出資金,讓渡者獲取回報,通過分享閑置資源創造價值。資源的閑置是“共享經濟”的關鍵。判斷一個經濟形態是否屬于“共享經濟”,主要依據其共享資源的使用權是否存在著閑置。“共享經濟”的鼻祖羅賓蔡斯女士提出:“共享經濟”=產能過剩+共享平臺+人人參與。通俗地說,“共享經濟”實質是利用別人暫時不用的資源,通過一定的共享平臺,提高這些資源的使用效率。而所謂的共享,并不局限于空間緯度,它也可以是閑置的時間、技能等,只要供需雙方存在需求,這些閑置的資源就有可能孕育出“共享經濟”。
有人說,“沒有一個房間也可以開酒店,沒有一輛車也可以開租車公司,沒有一件商品也可以開商場。”或許,這三句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共享經濟”的兩大特征:一是“共享經濟”具有弱化擁有權和強化使用權的作用;二是在“共享經濟”體系下,人們可將所擁有的資源有償租借給他人,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獲得更有效的利用,從而使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變得更高。
“共享經濟”正在從一個新生事物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一個新時代被開啟了。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有人說,經歷2016年的“資本寒冬”之后,2017年是“共享”的春天。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也預測,未來幾年,“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交易規模將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共享經濟”迅速走紅網絡,目前,越來越多的共享平臺的出現,讓“共享經濟”逐漸深入人心。
(河南南陽市社旗縣委黨校高榮偉供稿/本刊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