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麗,石 徐,孫前路
(西藏農牧學院,西藏 林芝 860000)
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
朱桂麗,石 徐,孫前路
(西藏農牧學院,西藏 林芝 860000)
以西藏拉薩、林芝、山南和日喀則四個地市的416份調查問卷數據為基礎,實證分析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結果表明: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特征表現為土地流轉地區間差異大;以流出土地為主,流轉形式趨向多樣化;流轉方式單一,流轉程序不規范;租金支付方式以實物支付為主,價格差異大;農牧民對流轉現狀滿意度高,對相關政策了解較少。通過建立 Logistic 模型對影響農牧民土地流轉因素回歸分析,影響顯著的因素有年齡、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家庭總人口數和流轉前后收入比較,并針對回歸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促進西藏土地有序流轉。
農牧民;土地流轉;西藏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勞動力的轉移以及城鎮建設的擴張,傳統小農耕作方式經營形式分散、生產方式落后,已經不能適應農業規模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要求。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城鎮化推進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促使農民主動或被動“洗腳上岸”,農村土地流轉頻繁。西藏自治區地廣人稀,2015年末耕地總面積僅有233 067 hm2,人均不到0.13 hm2,耕地保護形勢嚴峻。將土地流轉給規模種養殖主體,實現規模化經營,也是西藏農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牧民作為土地流轉的主要供給者,他們的意愿和行為對于土地流轉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因此,分析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基于農牧民視角厘清影響農牧民土地流轉的主要因素,可以促進西藏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提高農牧區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
2016年7~8月對農牧民的入戶調查,選取拉薩、林芝、山南和日喀則4個地市,調查和問卷發放采取經驗分層和非嚴格隨機抽樣的方法,每個地市發放問卷100~150份不等,共發放500份問卷。調查結束后對問卷進行了集中檢驗,共獲得有效問卷41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3.2%。
在性別和年齡方面,被調查的農牧民男性比例為54.1%,女性比例為43.9%;平均年齡為50周歲,其中35歲以下的占12.3%,35~55歲的占59.4%,55歲以上的占27.2%,調查對象基本符合西藏人口年齡分布。在文化程度方面,受教育年限在6 a以下的有329人,占總體的79.1%;6~12 a的有75人,占總體的18.0%;12 a以上的有12人,占總體的2.9%;絕大部分農牧民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文化程度較低。在此次調查中,有75.5%的農牧民有宗教信仰,23.8%的農牧民表示沒有宗教信仰。從被調查樣本基本結構及特征描述(表1)來看,調查所選樣本基本符合西藏農牧民整體情況,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表1樣本基本特征描述
從表2可以看出,被調查的農牧戶中,已經發生土地流轉的有192戶,未發生土地流轉的有219戶,發生土地流轉的農牧戶占總體的46.7%,近1/2的農牧戶進入了土地流轉市場;流轉土地的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23.8%。但在不同地區之間農牧民土地流轉狀況存在較大差別,在所調查的4個地市區中,拉薩、日喀則土地流轉規模較大,特別是在拉薩進入土地流轉市場的農牧民達到了52.9%。相比之下,山南地區的土地流轉市場發育相對緩慢些,只有29.2%的農牧民進入了流轉市場。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西藏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活躍,土地流轉已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

表2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及分布情況
在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中,82.8%的農牧戶是將土地流出,流入土地的農牧戶僅占17.2%,說明土地流入的農牧戶或合作組織較為集中,已經初步形成種養殖規?;M恋亓鬓D形式上,采取轉包形式流轉土地的有48戶,占流轉農牧戶的25.0%;采取出租形式的有83戶,占43.3%;采取互換和轉讓形式的各有30戶,分別占15.6%;采取股份合作形式的只有1戶,占0.5%。相對于農村土地流轉發展初期時流轉形式以出租為主,其他的土地流轉形式也越來越多的被農牧民所接受,流轉形式逐漸趨向于多樣化。

表3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形式選擇情況
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方式主要是自發,其次是流轉對象上門洽談,這兩種方式分別占了50.0%和37.5%。此外,農牧民在流轉土地時的程序較不規范,61.9%的農牧民通過口頭協議進行土地流轉,只有24.5%的農牧民在流轉時簽訂了流轉合同,但是農戶和承租人之間簽訂的土地租賃合同都沒有經過公證機關公證,且絕大部分合同內容不完整,權利和責任不明確[1]。在土地流轉期限方面,流轉2~5 a的農牧民最多,其次是沒有規定期限的占30.2%。調查分析表明還有很多農牧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認識模糊,土地流轉方式和程序不規范。

表4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方式選擇情況
在西藏土地流轉中,租金的支付方式大體有4種,分別是一次性現金支付、分期現金支付、實物(糧食)支付和轉為股份分紅。其中,前兩種方式分別占20.8%和24.5%,實物(糧食)方式占53.1%,而轉為股份分紅這種支付方式在所調查的農牧民中沒有。農牧民土地流轉價格差異較大,年租金在500元/667m2以下到2 100元/667m2以上的都有,其中,租金在500元及以下的占26.6%,501~800元之間的占20.8%,801~1 100元之間的占18.2%,1 101~2 100元之間的占11.5%,2 100元以上的占5.7%,這應該是與土地區位因素和農業生產條件有關。

表5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租金支付情況
調查區的土地流轉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政府未對土地流轉過程進行過多干預,保障了農牧民對土地的使用、收益等權益[2]。從表6中可以看出,91.6%的受訪者對土地流轉滿意或比較滿意,不滿意的農牧民僅占6.8%,總體滿意度較高。涉及到對土地流轉相關政策的了解情況,只有10.6%的農牧民是非常了解,只了解一點和不了解的農牧民分別占了51.9%和22.6%,說明農牧民對土地流轉相關政策的了解較少,政策法規知識缺乏。

表6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滿意度及政策了解情況
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只有兩種情況,有或沒有發生土地流轉,故本文選用Logistic二元回歸分析方法,分析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因素。Logistic模型是邏輯概率分布函數,又稱為增長函數,在統計學中常用于因變量為二分變量的分析,是分析個體決策行為的理想模型。
該研究方法是當y取某值(如y=1)發生的概率(P)與某影響因素(X)的關系,經過Logit變換后,可以將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的多元分析模型用一般線性回歸模型表示,即:

式中,P為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的選擇,取值分別為0或1,定義“已發生土地流轉=1,未發生土地流轉=0”;Xi為影響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的不同因素;βi為回歸系數,表示諸因素對P的貢獻量。
影響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的因素多種多樣,在參考已有關于農戶流轉行為和農地規模經營等方面相關文獻[3-4]的基礎上,結合指標的可得性,選取了包括年齡(X1)、受教育年限(X2)、職業(X3)、家庭收入來源(X4)、家庭總人數(X5)、承包地面積(X6)、流轉前后收入比較(X7)、土地流轉相關政策(X8)等8個指標變量,各變量的解釋及賦值定義見表7。
通過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Logistic二元回歸處理,結果表明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影響因素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優度,其中Nagelkerke R2值為0.623,-2對數似然值為225.329,Cox &Snell R2為0.592。上述擬合信息說明,模型擬合優度較高,表明通過顯著性檢驗的變量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年齡(X1)、受教育年限(X2)、家庭收入主要來源(X4)、家庭總人口數(X5)、流轉前后收入比較(X7)五個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而職業(X3)、承包地面積(X6)、土地流轉相關政策(X8)三個變量對農牧民的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較小或無影響(回歸結果見表8)。

表7變量數據描述

表8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結果
3.3.1 年 齡年齡因素對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在1%的水平上顯著,二者呈負相關,跟預期設想一致,說明農牧民年齡越大,越不愿將土地流轉出去。土地作為農牧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年齡較大的農牧民,戀土情節較重[5],并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及收入來源有限,他們大多數認為土地是自己的生活保障,沒有土地心里不踏實,進行土地流轉的較少。
3.3.2 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因素對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在5%的水平上顯著,影響系數為0.314,二者呈正相關,與預期假設一致,表明如果農牧民文化程度較高,將對農牧民的土地流轉參與行為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這可能是因為文化程度高的農牧民對土地流轉的接受和認知度較高,其掌握非農技術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較強,獲取非農就業的機會較大。對于這部分人來說,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非農收入,土地不再是基本的生活保障來源,而且進行土地流轉后,還可以得到租金的回報,他們更傾向于參加土地流轉。
3.3.3 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對農牧民的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在10%的水平上顯著,且影響方向跟預期相同,對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對于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的農牧戶,對土地的依賴性強,更不愿發生土地流轉;而對于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非農業的農牧戶,忙于非農業生產可能會忽略農業生產,更傾向于土地流出行為,不僅避免了土地的荒廢,還能賺取一部分流轉收益。
3.3.4 家庭總人口數從結果來看,家庭總人口數對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系數為-0.359,顯著值為0.035,表明該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且呈負相關,與預期假設一致。在西藏農牧區,家庭總人口數越少,越傾向于土地流轉;家庭總人口數越多,勞動力充足,越趨向于自己耕種,流轉的意愿不強。
3.3.5 流轉前后收入比較從表8中可以看出,流轉前后收入比較對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預期一致,說明流轉土地后收入增加的農牧戶,更傾向于將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后收入增加的農牧民,受到正向激勵,肯定認為土地流轉是一件利好事情,因此更愿意將土地流轉出去。
在實證分析了西藏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特征的基礎上,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回歸結果來看,影響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的因素、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流轉前后收入比較與農牧民的土地流轉行為呈顯著正相關,農牧民的年齡、家庭人口數跟農牧民的土地流轉行為呈顯著負相關。農牧民是否參與土地流轉行為受多因素影響,年齡、受教育年限、流轉前后收入比較三個因素是對其影響最為顯著,據此可以推斷:隨著農牧民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流轉收益的提高,農牧區的土地流轉行為會越來越多,實現適度規模化種養殖的步伐將會越來越快。
隨著西藏農牧區經濟迅速發展,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化道路是必然選擇,對土地資源的集中需求也必然增加。根據農牧區土地流轉現狀,應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措施促進農牧民土地有序流轉,加快農地規模經營。首先,加快培養新一代青年農牧民,全面大力推進農村教育體制改革,提高農牧區人口文化素質,著力培養一批擁有現代農牧業知識的新一代青年農牧民,使這些青年農牧民成為現代農牧業規模經營的主體。第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增加養老保險金的給付額,進一步加大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和報銷比例,以減少農牧民土地流轉的后顧之憂。第三,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為農牧民提供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提高農村的非農就業率,增強農牧民參加土地流轉的源動力。最后,完善土地流轉中介組織體系,加強土地流轉規范管理[6],使農牧民的土地流轉合理合法、公開公正,使農牧民土地流轉行為和流轉收益受到政府和法律的保護,切實維護好農牧民的根本利益。
[1] 郭建斌.西藏農村土地流轉的問題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5,(12):198-201.
[2] 曾 婧.民族地區農村土地流轉特征分析-以西藏昌都地區為例[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4,(6):37-40.
[3] 李 勇.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創新參與主體行為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4,(2):75-80.
[4] 何京蓉.欠發達地區農戶土地流轉行為與影響因素[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6-22.
[5] 朱桂麗,宋連久,劉天平.藏族農牧民家庭養老模式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9):91-97.
[6] 陸繼霞,何 倩.生計視角下農戶土地流轉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某縣龍村的實地調查[J].農村經濟,2016,(2):39-43.
(責任編輯:朱 蓓)
Analysis of Land Transfer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ibet
ZHU Gui-li,SHI Xu,SUN Qian-lu
(Xiz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Linzhi 860000, PRC)
Based on the data of 416 questionnaires from four cities in Lasa, Linzhi, Shannan and Rigaze,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land transfer behavior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its in fl 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transfer behavior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ibet showed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land transfer areas; the out fl ow of land was dominant, and the form of circulation tended to diversify; the mode of circulation was unitary, and the procedure of circulation was not standard; the rent was paid mainly in kind and the price varied greatly; farmers and herdsmen were highly satis fi 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had little knowledge of relevant polici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Logistic model,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land transfer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was conducted, the in fl uential factors were age, length of education, income of family,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family and incom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er,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circulation of land in Tibet.
farmers and herdsmen; land transfer; Tibet
F327.8
:A
:1006-060X(2017)08-0112-04
10.16498/j.cnki.hnnykx.2017.008.029
2017-06-26
西藏自治區高校青年教師創新支持計劃項目(QC2015-32);西藏自治區重點項目(作物學科建設項目)(2015ZWXKJS、2016ZWXKJS)
朱桂麗(1983-),女,江蘇南通市人,講師,主要從事農村社會保障研究。
石 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