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對待小商小販的態度,測試出它的氣度與包容。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辦法》放寬了不屬于無證無照經營活動的范圍,鼓勵社會投資創業,激發市場活力,并為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靈活創新管理預留制度空間。規定查處部門應當堅持查處與引導相結合、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督促、引導經營者依法辦理相應證照。《辦法》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對其處罰沒有明確規定的無照經營行為,適當減輕法律責任,不再予以沒收工具,并降低罰款數額。
《辦法》的一大亮點是放寬了不屬于無證無照經營活動的范圍。按照之前的規定,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場所和時間,銷售農副產品,不屬于無證無照經營,而現在除了“銷售農副產品”之外,又多了“日常生活用品”和“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
此前,許多城市為了所謂的“市容”“衛生”,對于路邊攤販嚴厲打擊,也以無照經營的名義,關停了很多小店。近年來,因罰沒工具導致城管與小販沖突造成命案者也不在少數。
無疑,在城市管理與市場活力之間,在打造國際大都市與保障民生之間,如何辯證平衡,是擺在每一位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難題。須知,城市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該城市人民包括弱勢群體的幸福生活。
第一,城市管理只要一切為民著想,總是能想出辦法來的,既嚴格法規又人性執法。
比如名噪一時的“阿大蔥油餅店”。上海陳阿大在里弄做蔥油餅幾十年,身有殘疾。2016年9月27日,“阿大蔥油餅”因證照不全被叫停,在黃浦區監管部門引導下,其衛生標準大幅提高,隨后重新選址并協助辦理證照。
黃浦區監管部門的做法不是一罰了之,一關了之,可作借鑒。“需要制度創新,給他們一個出路。”監管部門探索出一條分類分層監管道路,提出了“備案納管”的思路:對暫時無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且食品安全衛生要求達標、不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小餐飲,由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辦理臨時備案,發放臨時經營公示卡。這樣既嚴格了法規、規范了經營,又給弱勢群體一條生路,體現出公平公正的社會正能量。
第二,放寬無證無照查處范圍,普通民眾也是受益者。
一些城市由于對于攤販的苛嚴管制,導致了一系列民生困難,包括吃早餐難、買菜難、修鞋難等等。給攤販容身之地,也是為了本城居民民生考量。小商小販是城市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跟城市居民共生關系。管理者應該重新去考量城市管理與小商販合理合法經營的關系。
第三,如何轉換城市的管理思路,從管理者變成服務者,是未來城市管理者的一大命題。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簡政放權的重要目標。準確地講,小商小販也是政府的服務對象。城市管理不應冷漠,要有溫度、風度。對小商小販要多些寬容,不要一味打擊壓制,必須管的要管,能寬容的要寬容,該扶持的要扶持,這才是民生之福、大眾創業之福。
小販也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當前經濟下行更應該從民生角度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的活力。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并申報設立“世界城市日”,其宗旨應該是讓所有城市居民的生活都美好。這是中國向世界宣示城市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聯合國人居組織1996年發布的《伊斯坦布爾宣言》強調:“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人類能夠過上有尊嚴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以上“人民”“人類”當然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所有人。
按城市社會學的觀點,城市本是一個生態系統,萬物多元,方顯生機。這也是實現可持續包容性增長的要求,實現“和諧城市”的需要。我們不能一味追求高端化而損害城市的社會生態。如果由于某種潔癖,人為地把一個城市弄成沒有“低端人口”的“高端城市”,以犧牲弱者的生存生態作為代價,歷史將會懲罰我們。
中國的中心城市實現國際大都市夢想很重要,但實現包容式發展也很重要。
李克強在今年4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尊重小商小販的利益,他們也是城市活力的一部分,“有的城市規劃、管理觀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環境整潔,犧牲了許多小商鋪。這樣的城市其實是一座毫無活力的‘死城!”總理說,沒有百姓便利的生活條件,大城市就會萎縮,流通業發展也就失去了根基。他進而強調,政府必須要提高規劃、管理能力,決不能光圖省事:“一禁了之”。這也是懶政。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讓人們更有尊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