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權+陳領+陳勇+周健紅+王亞倩
摘 要 目的:研究針刀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中醫針刀門診頸性眩暈患者64例,采用針刀治療,每次選擇10個點,每周治療1次,共7次。采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定療效。結果:治療前患者的眩暈評分為(12.60±0.25)分,治療后為(23.89±0.2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78,P<0.05)。治療后的改善指數為0.47,改善明顯(t=15,P<0.05)。結論:針刀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值得在基層推廣應用。
關鍵詞 頸性眩暈;針刀;中醫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16-0025-02
Study on effect of acup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64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YANG Zhengquan1, CHEN Ling2, CHEN Yong1, ZHOU Jianhong1, WANG Yaqian1(1.Langxia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516, China; 2.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Yancheng,
Yancheng 224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cup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7, 64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edle Knife Clinic were collected and treated with acupotomy, and 10 points were selected every time, 1 time a week, 7 times for a course. The 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Results: The vertigo scores of the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12.60±0.25) points and (23.89±0.21) points,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5.78,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index was 0.47, and the improvement was obvious (t=15,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acup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is remarkable and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KEY WORD cervical vertigo; needle knif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目前,對于頸性眩暈的治療除臥床休息、藥物(擴血管、抗痙攣藥物)等保守治療外,缺乏公認的開放性手術指征[1]。針刀療法結合西醫開放性手術和中醫整體觀及平衡觀,將開放性手術變為閉合性手術,且費用低廉,是“簡、便、廉、驗”的典范,也是中醫現代化的典范之一。本文報道針刀療法對于頸性眩暈患者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和山陽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刀門診頸性眩暈患者64例,診斷參照《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2]中的頸源性眩暈標準,①以頭暈或眩暈為主訴;②合并有頸項疼痛不適,或合并惡心、嘔吐、失眠、耳鳴、耳聾等部分癥狀;③眩暈呈突發性、陣發性、反復發作、持續時間不等,發作間歇期可有跌倒或欲跌感;④X線檢查顯示鉤椎關節增生、頸椎體前后緣增生、椎間孔狹窄、頸椎生理弧度改變、寰樞關節或寰椎關節半脫位;⑤或CT、MRI證實具有頸椎小關節錯位、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等退行性變者。64例中,男性22例,女性42例,年齡27~79歲,平均52歲,病程1~20年。排除:①合并有嚴重感染者或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及疾病的急性發作期;②有其他病理性疾病,如腫瘤等;③不能堅持治療者,無法判斷療效及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
根據多年經驗采用“傻瓜式7次10部法”,即每次治療選擇10個點,基本定點部位有雙側的崗下窩、肩胛骨內上角、肩胛崗上緣、肩峰、鎖骨外側、頸1~7橫突后結節、胸1~3橫突尖、頸2棘突旁、頸2~7和左胸1~3關節突、枕后上下項線之間等?;颊呷「┡P位,胸部墊薄枕,頸前屈,雙手置于前額部,雙肩部打開;在確定的定點部位常規碘伏消毒、利多卡因退出式局部浸潤麻醉。根據不同部位選取HZ系列I型3號或4號針刀,按《針刀醫學原理》的4部規程進針[3];按照體格檢查中病變組織處結節狀、條索狀、僵硬感等首先到達骨面做鏟剝、松解,然后退出至筋膜層做減張、減壓;根據病情原有的艱澀感、滯針感消失或感針刀下松軟即出針,助手按壓3~5 min無菌紗布敷貼。也可根據患者病情不同選擇不同的備選部位:頸椎和上位胸椎的棘突旁、肩胛骨內側緣、岡上窩、結節間溝、喙突、乳突下外側、腰部等壓痛點。每周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采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4]評定療效,量表共分5大部分:①眩暈的發病程度越輕得分越高,滿分8分;發病頻率越低得分越高,滿分4分;發病持續時間越短得分越高,滿分4分;②頸肩痛的發病程度越輕得分越高,滿分4分;③頭痛的發病程度越輕得分越高,滿分2分;④發病期間生活自理程度越高得分越高,滿分2分;發病期間工作能力越高得分越高,滿分2分;⑤根據病情分析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越強得分越高,滿分4分。改善指數=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endprint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患者的眩暈評分為(12.60±0.25)分,治療后為(23.89±0.21)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78,P<0.05)。治療后的改善指數為0.47,改善明顯(t=15,P<0.05)
3 討論
針刀療法1976年由朱漢章[3]教授創立,該法將中西醫理論融為一體,充分發揮了中醫“針刺”的刺激作用、西醫“手術刀”的切割作用及針和刀的綜合作用[5],同時建立了閉合性手術的理論指導針刀操作,明顯提升了在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的治療效果。針刀療法既有整體的調節作用,又有局部的精準治療。由于針刀治療具有“簡、便、廉、驗”、微痛微創、療效確切等優勢,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用中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大力發展針刀醫療對緩解我國城鎮低收入、社區群眾以及農村群眾看病貴問題有重要意義[6]。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強度及疲勞度劇增,導致頸椎病發病率較高,出現亞健康狀態。在臨床工作中筆者發現在頸椎病患者中,頸性眩暈的發病率占有很高的比例,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有關頸性眩暈,早在1993年《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7]和2008年的《第3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2]中均確定了其診斷標準,2010年《眩暈治療專家共識》[8]也提出了頸性眩暈至少應有的特征等,充分肯定了研究頸性眩暈的價值。然而,頸性眩暈的有效治療方法還比較匱乏。國內文獻報道多種治療頸性眩暈方法的短期療效都很好 [9-12],但是缺乏長期療效的研究,評價方法各成一體,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1]。
筆者總結針刀療法治療頸性眩暈患者的經驗,認為需重視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尤其是頭后大、小直肌、夾肌、斜方肌、頭半棘肌、頭上、下斜肌等肌肉、韌帶的慢性損傷。在檢查時以壓痛點和條索為導向[13],充分利用中醫整體觀念和“遠道取穴理論”辯證施治,要考慮腰部慢性軟組織損傷繼發引起的頸性眩暈[14],在治療頸肩背部病變之后,一定要考慮腰腿臀部的病變部位的調整。同時,一定要檢查患者自述之病變部位對側的軟組織有無結節狀、條索狀、僵硬感等改變;尤其是病程較長的患者,長久的病變軟組織會導致對側肌肉、韌帶、滑膜等出現代償性改變及病變,所以對側必要時也需調整性治療。
相對頸性眩暈的診療來說2年的研究時間太短,還需進行中期(6個月)和長期(3~5年)療效研究,以驗證針刀治療頸性眩暈的長久性療效。
參考文獻
[1] 曾建勇, 范洪武, 張云濤, 等. 頸性眩暈的病理機制、診斷和治療[J]. 臨床與病理雜志, 2015, 35(8): 1564-1569.
[2] 李增春, 陳德玉, 吳德升, 等. 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 中華外科雜志, 2008, 46(23): 1796-1799.
[3] 朱漢章. 針刀醫學原理[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422.
[4] 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表 [EB/OL]. (2014-02-07). [2017-07-02]. http://www.doc88.com/p-8466878773215. html.
[5] 柳百智. 略論針刀[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2, 10(11):30-33.
[6] 謝志祥, 陳亮, 曹愛娟, 等. 針刀醫學在社區醫療中的發展優勢[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85): 43.
[7] 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 解放軍醫學雜志, 1994, 19(2):56-58.
[8]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神經科學雜志編輯委員會. 眩暈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3(5): 369-378.
[9] 姜高赟. 針刀治療頸性眩暈72例療效觀察[J].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2016, 16(20): 192-194.
[10] 周雷鳴. 針刀治療頸性眩暈癥臨床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2014, 6(23):25-26.
[11] 李軍, 葉秀蘭, 唐占英, 等. 整頸三步九法推拿治療頸性眩暈患者60例臨床觀察[J]. 中醫雜志, 2013, 54(24): 2110-2113.
[12] 李建萍, 蔡俊, 干霞曼. 不同方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對比觀察[J]. 中國針灸, 2011, 31(5): 405-408.
[13] 宣哲人. 宣哲人軟組織外科學[M]. 上海: 文匯出版社, 2009: 308-309.
[14] 陳領. 無痛針刀療法[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 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