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玲
為了推動青島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青島市政府提出建設“三中心一基地”的規劃,將建設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國家重要的區域性服務中心、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圍繞這個需求,產業工人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高技能人才的儲備,青島具有較大優勢,人才總量達到21萬,但與新產業對接不力,青島各類培訓機構擁有4.5萬人次的年培訓能力,也難以滿足高端制造業的需求。
一、青島高端制造業求賢若渴
2016年,科技部批復青島市政府和中國中車聯合建設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將把青島打造成為面向世界的高速列車生產基地,除了研發能力的提升,制造領域也面臨更大的挑戰。從青島開出的高速列車,占到中國高速列車總數的55%,超過半數,為中國鐵路運輸立下汗馬功勞,這項成績離不開高技能工人的支撐。
青島建設“三中心一基地”的規劃中提出“建設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要求加快推進“青島制造2025”,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其中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是重要目標之一。高端裝備行業發展的基礎,離不開一線的高技能工匠,他們是青島打造千億級動車小鎮的核心力量。培養更高層次的技能工人,弘揚工匠精神,是助推青島“三中心一基地”規劃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青島制造提升為“青島智造”的必經之路。
盡管人才總量較高,高技術工人的比例也高于全國和山東省的平均水平,但從產業需求和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高技能人才總量仍有不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傳統觀念中,“重學歷、輕技能”讓很多適合產業發展的人才與技術失之交臂,無法滿足人才培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二、以典型人物帶動梯隊發展
青島是中國制造業的搖籃之一,紡織工人郝建秀是青島早期的工人代表。在新時代,青島又涌現出許振超等高技能產生工人代表,在他們的帶動下,青島產業工人的典型人物層出不窮,比如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的寧允展、郭銳、周勇、李文龍,青島港集團的郭凱、劉恩磊,海爾集團的王陽陽等。他們受到中央和省市媒體的關注,成為藍領群體的先進代表。尤其是寧允展,通過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欄目的報道,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工人網紅”,代表了新時代產業工人默默奉獻、鉆研技術的工匠精神。
從職業培訓高技能人才的視角出發,工人代表、典型人物是技術工人學習的榜樣,有強大的引領示范作用。各級人力資源部門、企業和培訓教育機構,應該大力弘揚熱愛技術、鉆研技術的技能高手,通過宣傳他們的成長成才之路以及由內而外的奉獻精神,通過物質和精神鼓勵的方式,讓典型人物獲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以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的鉗工郭銳為例,他曾三次獲得青島市技能大賽狀元,還獲得了最高獎“振超技能大獎”,他帶的徒弟也在各級技能大賽中嶄露頭角,形成技能人才梯隊。而對青島市技能人才最有號召力的榜樣,無疑是青島港集團的許振超,以他名字命名的“振超技能大獎”,成為青島技術工人的最高榮譽。
三、以比賽代培訓提升技能水平
青島市技能大賽已經連續舉辦十四屆,培養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青島新時期的工人典型,多數都有“技能狀元”的名譽傍身。技能人才的培養,與學歷人才培養有本質不同,前者更注重實戰,只有在操作中優秀才算是本質上的高技能人才。青島市人社局等部門每兩年舉辦一次技能大賽,就是創造以比賽代培訓的機會,給予優勝者優厚的獎勵,督促一線產業工人學技術、賽能力,迅速提高技能水平,這項賽事不僅獲得各大企業的關注,還受到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多部門的協助,媒體報道更是擴大了技能大賽的影響力。
我們所說的聘任制度,往往是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范疇,但很多企業的內部聘任政策,讓技術人員十分吃香。以中國中車為例,為了鼓勵技能人才不斷提升,形成新的上升發展渠道,設立了兩套技能專家獎勵制度。一套是人社部門評選的技師序列,針對技師、高級技師首席技師的層次發放補貼。另外,中國中車還設立了內部技能專家評審制度,設立了子公司技能專家、集團公司技能專家、資深技能專家和首席技能專家。通過選樹典型、技能大賽、經濟杠桿等多方面的作用,青島企業的高技能人才不斷增加,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養、激勵機制。
(作者單位:青島市職業技術培訓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