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賓
摘要:計算機輔助教學越來越頻繁地走入課堂,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生動、形象、直觀、信息容量大、視聽效果好、交互能力強和操作方便等特點,在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廣大教師所青睞。
關鍵字:信息技術;情感體驗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越來越廣,計算機輔助教學越來越頻繁地走入課堂,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生動、形象、直觀、信息容量大、視聽效果好、交互能力強和操作方便等特點,在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廣大教師所青睞。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是顯出了它的優越性,使語文教學獲得新的生命力。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藝術魅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表現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我們設計了CAI課件,總是力圖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效果逼真的音響,給學生以多種的感官刺激,激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奮點”,達到“課伊始,趣亦生;課進行,趣漸濃;課結束,趣猶在”的境界。如《雷雨》一課,教師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制作了精美的、有趣味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觀察到的雷雨的景象,接著讓學生欣賞多媒體課件中的雷雨景象:烏云壓下來,狂風吹的樹枝不斷搖晃,雨嘩嘩嘩地下起來,之后,一道美麗的彩虹出現在天空??活動的畫面中夾雜著風聲、雷聲、蟬鳴聲、蛙叫聲,在聲、光、色、像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對雷雨這一自然現象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學習課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轉向于課文內容的學習。
二、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審美能力和個性閱讀體驗。語文教學文本,尤其是詩歌、散文、小說具有很強的審美性,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最佳范本。但由于學生受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與學生的情感有時難以溝通。這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無聲抽象的語言文字所要表現的內容變成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圖式,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或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引領他們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審美共鳴,幫助他們迅速而準確地理解教材內容。
我在教授課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課時,為了讓孩子們真正能走進英雄內心,體會董存瑞在千鈞一發時做出舍身炸碉堡的決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其中,我截取了電影《董存瑞》中的一個片段:暗堡中噴射的子彈,阻擋了我軍前進的道路,學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進入了故事。董存瑞夾著炸藥包,在戰友的掩護下,艱難地前進著??學生的表情變得沉重,有的孩子握緊了拳頭。董存瑞終于沖到暗堡下,孩子們松了口氣。但是實在找不到放炸藥包的地方,而在此時,總攻時間到,沖鋒號吹響了,我軍戰士向暗堡方向沖來,但沖到前面的戰士很快被暗堡中的機槍射中,紛紛倒下。這時,孩子們變得焦急起來,眼睛望著大屏幕,關注著董存瑞的動作。當董存瑞毅然用自己的身體當支架,舉起炸藥包時,我從孩子們眼睛里看到吃驚,看到崇拜,看到敬佩,看到淚水??還用再講什么叫“視死如歸”,什么是“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精神”嗎?在信息技術運用中,孩子們的情感體驗產生了,相信“英雄”二字在他們心中扎下了根。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障礙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創設或形象思維的幫助造成的,而現代教學技術輔助教學,使學生更利于理解和把握,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作者在課文中通過介紹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超聲波。并從中獲得啟示,給飛機裝上了雷達,使得飛機在夜里飛行也十分安全。對于文中的“超聲波”、“障礙物”、“反射”、“無線電波”等較為抽象的詞匯,學生因缺少直觀的感性認識,較難去理解和把握。于是我在幫助他們克服這一難點時,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以靈活生動的動感畫面清晰地展示出“蝙蝠從嘴里發出超聲波,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后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這一復雜過程,邊演示邊加以適當的解釋,在視覺形象作用下,學生清晰感受作者準確的科學語言,思路豁然開朗,原先的障礙一掃而空了。
四、將多媒體的優勢與語文學科的特點巧妙結合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習更多的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而多媒體課件里的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極大滿足了學生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距離,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如教學《開國大典》時,在教學中播放開國大典的壯觀場面一段視頻資料,讓學生從真實的畫面中去感受課文描繪的場景,從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語言。教學《五彩池》、《桂林山水》等一類寫景文章時,盡管文詞優美,但學生沒有這方面的體驗,很難將那些優美景物與語言文字聯系在一起,學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號,因而教學中就更談不上對孩子們美的熏陶與感染了。課堂上運用課件播放了優美的風景圖片,并配以優美的樂曲,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真正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時,再轉入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學生興趣盎然。冀教版也選編了很多古詩詞,這些詩歌語言凝煉,表達含蓄,意境深遠。但是由于年代的久遠,學生想象力的貧乏(尤其是來自邊遠縣區閱讀量很小的學生)一般都很難想象出詩歌描繪的畫面,品味出詩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體,再現詩作產生的歷史背景,描摹富有特征的形象畫面,無疑會把學生帶入久遠的歷史中,體會詩人的悲與喜,品讀出詩文的意境。在講杜甫的《絕句》時,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的畫面隨著朗誦進程陸續呈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達到詩情畫意完美結合的同時,又顯現出獨特的文化底蘊。整個過程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烘托出我國古詩特有的意境美。
只有我們了解學生特點,遵循語文教學規律,抓住重點、難點,有效地應用現代教學技術。才能讓語文課堂教學更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