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峰
摘要:思想品德課在小學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本人從事小學品德教育多年,切身感受到在品德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快樂成長,完善學生人格的一個重要內容,它關系著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和未來的成長,可見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十分的重要,本文就關于這方面的內容進行了相關的論述。
關鍵詞:思想品德;素質教育;教學方式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是人的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完善學生健康人格和學會做人的基礎,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去直接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作用。記得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因此,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讓學生走向了素質教育,其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引導學生主體是否參與了教育過程的程度。
多年來我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嘗試的,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深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讓他們的個性得到長足的發展,學會做一個上進的人。下面就具體談一下我的幾點做法:
一、角色扮演,引發興趣,讓學生得到個性發展
近年來,有人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學方式。它可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這種做法可以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也找到一種身入其境的感覺,受到的思想教育也十分的深刻,所以,我在教學當中就經常讓學生們進行情景再現,針對不同的主題內容,讓學生們提前準備上課后表達自己的感受,收到的教育效果十分理想,真正讓學生的品德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組織辯論,深化明理,讓學生能力得到成長
學生的道德認識我們不能只局限于課本,現實的教育告訴我們,我們的品德教育,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來增強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深化明理才能讓他們得以快樂成長,而教學中通過開展課堂辯論這一方式,是達到這一教育目的的最有效方法。我們都見過在電視當中直播的“學生專題辯論會”,曾吸引了無數觀眾。學生們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那么,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例如我在教授《義務教育課程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偉大的先人”一課時,我就讓全班學生結合自己了解的內容,去討論關于孔子和司馬遷的故事,大家在討論當中,去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品德和做法,并把他們的言行格言記在心中,真正受到了思想的教育,讓學生的人格得到了升華。
三、開展實踐,知行結合,讓學生收到實效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比如我在教授《義務教育課程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課“生活中的快樂”一文時我就這樣做的,讓學生們自由的談一下你現在快樂嗎?這個主題,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說出了自己生活中的種種快樂的表現,課堂的氣氛十分熱烈,在討論中孩子們體會到了什么才是快樂,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遠比教師的說教更有意義,學生們懂得了生活,更加的熱愛生活。
當今兒童可心說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有針對性的施以教育,如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平凡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一方面讓學生回家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環境,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我們的教學內容能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了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愛的教育,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
四、結語
根據《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特點,課程性質和課程對象,決定了我們的教學方法要以情激趣,配以境促情,只有這樣兩種相承才能打開兒童的心窗,才能讓他們帶著激情、興趣在課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長,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