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彥禎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咸陽712046)
淺析農業產業集群促進陜西省農民收入提高
畢彥禎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咸陽712046)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20世紀末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國家經濟發展趨勢總體向好,農民收入水平也隨著宏觀經濟的良性發展而一路攀升。但城鄉居民收入、地區間農民純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西部地區尤為突出。“十八大”報告強調,要“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村現代化道路,以此使農民收入實實在在增加。
陜西省;農民收入;農業產業集聚
2016年,陜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396元,增速連續7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但全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 363元,陜西省在31個省份中排名26位,排名靠后。陜西省是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雖然近年來有所增加,可與其他絕大多數省份相比依然落后。解決陜西省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在于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如何實現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城鄉一體化改革的推進,農村居民收入呈現多樣化,目前將其分為四部分,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根據2015年陜西省統計年鑒數據可知,陜西省農村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連年增長。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是主體,兩項合計比重占到了75%以上,但增速逐漸放緩。值得注意的是20年前家庭性收入占主要地位,近年來已被工資性收入趕超,兩者貢獻效應基本持平;轉移性收入在農村居民收入比重較低,但隨著國家提倡工業反哺農業力度加大,農業補貼性收入加快。由表1可知,2013—2015年轉移性收入均占到22%以上,并且穩定增長;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基本沒有,其所有的土地財產和宅基地及其附屬的住宅流動性較差,不具備交易功能,致使農村居民基本無財產性收入。從數據也不難看出,陜西省農村居民年平均財產性收入2015年僅為152元。

表1 陜西農村居民年平均純收入單位:元
陜西省農村居民收入顯著提高,收入結構有了很大變化,工資性收入也成為了主要的收入來源,家庭經營收入依然占支柱地位,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逐年增加,但比重較小。和全國水平以及其他省份相比,陜西省農村居民收入排名落后,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發揮產業集群作用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一)提供就業機會
現在很多地方耕地都實現了機械化,而耕地數量有限,農業生產產量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后,沒有增加空間,這樣就形成“零值勞動人口”。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個勞動力所增加的產值為零甚至為負,導致農民收入無法提高,很多農民外出打工,隨即類似留守老人、子女教育等社會問題出現。通過農業產業集群,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企業可以讓農民在家門口解決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
(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由于產業集群會引導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并產生交互作用,使用各類要素和手段來建設和提升現代農業成為各地發展農業經濟的必經之路。產業集群作為產業演化發展中的一種地緣現象,揭示了在一些地區特定產業的相關企業和機構集結成群,從而獲得競爭優勢,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增長,保障當地農民收入穩定增加。
(三)產業集聚降低交易成本
農產品流向市場,市場價格波動不大,生產成本變動幅度也較小,而在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產業集群降級交易成本即可提高農民收入。金融服務機構、農業中介機構和農業科研機構等也為產業集聚主體提供服務,起到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作用。
陜西省被稱為“三秦”,指關中、陜北、陜南三個地區。這三個地區氣候地形差異較大,風土人情、物產不盡相同,但很豐富,較有名的陜南茶葉、陜北大棗、關中的蘋果。很多區縣就地取材,發展以農業優勢資源為基礎的農產品加工業,如陜北清澗大棗、關中果醋、陜南富硒茶等,初步實現縣區農業產業集群專業化分工,相關配套行業慢慢興起,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2016年農民從業本地非農務工比重為17.6%,與上年相比有所增長。農業產業集聚推動農村工業、農業的發展,為農民收入、新農村建設、消除二元結構具有很大貢獻,但在全國還屬于靠后水平,陜西省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業生產風險高
現如今,農業借助現代化科學種植,告別了過去靠天吃飯的無奈,產量能夠保證。但農業生產周期長,生產決策與產品銷售存在時間差,經常會出現銷售時的供需與決策計劃相背離,出現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狀況。陜西省農民區域性種植產品特征顯著,農產品市場供需發生變化直接影響農業產業集群中各個企業的經營運作,使經營風險增加。
(二)企業規模小,深加工業務少
雖然陜西省農業企業數量增加較多,但知名企業寥寥無幾,并且企業各自為政;缺乏龍頭企業,連不成整體規模,形不成強大的帶動力,而且很多企業僅僅是將農產品進行簡單包裝通過物流運輸出去銷售,深加工產品較少,這樣附加利潤就較少,市場出現農產品供大于求時只能眼看著農產品腐爛變質,造成虧損。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農村教育相對比較落后,這與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及農民固有的觀念有關。農民對傳統農耕經驗豐富,但對農業科技種植及深加工等技術掌握較差,對他們進行培訓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培訓好后本應可以投入生產、創造價值,但很多農民耕地時間太長,已經形成了較為自由的工作習慣,影響了生產效率。
(一)完善農業產業鏈
陜西省各區縣要根據地區特色農業產品開拓深加工業務,完善農業產業鏈,增強農業產品深加工能力。完成初級種植、成熟收購,同時具備粗加工、深加工業務,實現完整周邊服務產業鏈條式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分工協作,實現產品的附加價值及農業遞增報酬,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
(二)培養龍頭企業
選擇一些管理與技術水平較高、發展后勁較足、與農戶關聯度大的企業,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幫助這些企業做強做大,培養成龍頭企業,發揮帶農惠農作用,帶動其他企業共同發展;做好產品,提高服務,形成地區品牌效應,為繼續招商引資打好基礎;更好實現農業產業集聚,增加地區生產總值,增加農民收入。
(三)構建并實施人才培養體系
要想持續獲得工資性收入,廣大農民就要積極轉變思想意識,主動適應企業工作形式,行動上更要努力學習,提高非農工作的相關技能。比如,積極參加社會組織的各種勞務輸出培訓和企業組織的崗前培訓活動;潛心向老員工學習技術技能,縮短崗位轉型過渡期;在有條件有能力的情況下,主動申報適合的專業技能培訓班、參與崗位技能大賽、參加崗位技能水平認定考試等職業技能提升活動,爭取持證擇業、持證上崗;注意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以形成有保障的、穩定的非農工資性收入。
[1]王艷榮,劉業政.農業產業集聚對農民收入影響效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1,(9):50-57.
[2]鄧大才.農民增收理論的五大批判[J].中州學刊,2005,(1):51-56.
[3]周新德.先天稟賦、動力機制和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J].農村經濟,2008,(7):62-64.
[4]朱學新.降低農產品交易費用的制度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5,(12):30-33.
[責任編輯 杜娟]
F320
A
1673-291X(2017)26-0033-02
2017-02-13
畢彥禎(1982-),女,陜西咸陽人,講師,碩士,從事金融相關教學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