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軍
(四八一二工廠,安徽安慶246001)
基于區域的工業化進程評價研究
——以安慶市為實證
盧軍
(四八一二工廠,安徽安慶246001)
在綜合當前國內外有關工業化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工業化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區域為研究對象,從人均GDP、三次產業結構、霍夫曼系數、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和人口城市化率五個方面指標構建區域工業化進程綜合評價體系,并實證研究得出安慶市近五年來的工業化進程尚處在工業化中期的結論,同時給出兩條建議,為加快實現安慶“工業強市”戰略提供參考。
工業化;評價指標體系;安慶市
推進區域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加快發展工業化的前提是對工業化進程做出客觀評判,對衡量地區工業化程度有一定的實際參考價值。
(一)概念
當前學術界對工業化概念沒有統一標準,但都揭示了工業化的主要內容。從生產工具角度,工業化是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的現代工業的發展過程;從社會生產方式角度,工業化是一種變革,如我國經濟學家張培剛認為,工業化是一場包括工業發展和農業改革在內的社會生產力的變革[1];從資源配置轉換角度,工業化是將資源配置的主要領域由農業轉向工業的過程。
(二)理論綜述
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按經濟增長源將經濟發展進程中典型的經濟結構轉換成對應的人均GDP,并按水平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服務化三大階段,反映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基本經驗或趨勢,成為判斷工業化進程最具典型的“標準結構”[2]。本文將此標準結構細化為3個階段5個時期:前工業化(農業社會),工業化(工業社會)初期、中期、后期,服務化(后工業社會)。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認為,在工業化不同階段,第一、二、三產業的GDP比重各有不同比例特征[3]。在此基礎上,本文對社會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應的三次產業GDP比重進行了劃分,分別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20%,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20%,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10%,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10%,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對工業化進程中的工業結構演變規律做出開拓性研究,他通過研究近20個國家的工業中消費資料工業與資本資料工業的比例關系(又稱霍夫曼系數,即消費資料工業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產值之比)得出,隨著工業化進步,工業的重心逐漸從以輕工業(主要生產消費資料)為主轉向以重工業(主要生產資本資料)為主[4]。考慮數據統計和可比性,本文將輕工業增加值與重工業增加值之比作為霍夫曼系數來分析,分別為≥6.0,[3.0,6.0),[1.0,3.0),[0.5,1.0),<0.5。
美國經濟學家賽爾奎因提出了就業結構模式理論,認為就業結構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階段的重要指標,隨著工業化推進,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變化趨勢是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不斷提高;各工業化階段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分別為≥60%,[45%,60%),[30%,45%),[10%,30%),<10%。當發展到一定階段,第二產業勞動力比重的變化不再顯著,農業勞動力開始向第三產業轉移,導致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持續下降和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持續上升[5],通過分析就業結構演變就可判斷工業化階段。
(三)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選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工業結構、就業結構和空間結構5個方面的指標來構建地區工業化綜合評價體系,并結合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性確定出各指標在工業化不同階段的特征值[6]:經濟發展水平方面,選擇人均GDP作為指標且是反映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指標;產業結構方面,選擇三次產業GDP的比重作為指標;工業結構方面,選擇霍夫曼系數(即輕工業增加值與重工業增加值之比)作為指標;就業結構方面,選擇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作為指標;空間結構方面,選擇人口城市化率(即非農業人口占地區總人口的比重)作為指標,本文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確定了人口城市化率特征值分別為前工業化<30%,工業化初期[30%,40%),中期[40%,70%),后期[70%,80%),服務化≥80%。
本文借鑒陳佳貴等人研究確定的地區工業化綜合評價五項指標的相應權重[6],分別為人均GDP36%、三次產業GDP22%、霍夫曼系數22%、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12%、人口城市化率8%,得出評價地區工業化的五項指標重要性程度為: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工業結構>空間結構>就業結構。
以上指標從不同方面判斷工業化程度,可能存在同一地區在不同指標中處于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對此,將各指標表示工業不同階段的特征值轉換成百分制分值區間,分別對應0、(0,33)、[33,66)、[66,100)、100。評價地區工業化水平的各指標都有相應分值,用加權合成法得出該地區工業化綜合評價值公式

其中K為綜合評價值,n為評價指標個數,λi為第i個指標對應分值,Wi為第i個指標所占權重。為便于計算,將工業化三個階段五個時期的對應分值區間直接轉換成各區間的平均值,即分別對應為0、16.5、49.5、83、100。
通過構建地區工業化水平綜合評價體系,對安慶市近五年工業化進程進行實證分析。
(一)人均GDP水平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
安慶市2011至2015年人均GDP分別為18 605、25 602、26 534、28 808、29 840(元),轉算成1982年的美元水平分別為1 551.1、2 143.6、2 290.5、2 468.2、2 458.9(美元)[7],人均GDP水平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得到分值為W1=49.5。
(二)三次產業GDP結構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
安慶市2011—2015年第一、二、三次產業GDP比重分別為14.9%、55.3%、29.8%,14.4%、55.9%、29.7%,15.0%、53.2%、31.8%,14.6%、53.7%、31.7%,13.6%、50.9%、35.5%[7],第一產業比重都是小于20%且大于10%,有穩中向下緩降趨勢,同時第二產業均大于第三產業,第二產業比重總體保持在50%以上且有緩降,第三產業比重處于穩中有較快上升態勢,說明工業化水平處于相對較發達階段。三次產業GDP結構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得到分值為W2=49.5。
(三)霍夫曼系數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后期
安慶市2011至2015年輕工業、重工業增加值分別為187.4、205.7、255.0、302.0、321.8,267.6、270.8、325.9、384.8、392.1(億元)[7],兩者增幅分別達到71.7%、46.5%,工業發展速度較快。2011至2015年的霍夫曼系數分別為0.70,0.76,0.78,0.78,0.82,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后期,得到分值為W3=83。
(四)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初期
安慶市2011—201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分別為48.5%、22.8%、28.7%,48.3%、22.8%、28.9%,48.0%、22.9%、29.1%,47.8%、22.9%、29.3%[7],可以看出,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穩定保持在48%、23%、29%的水平,說明三次產業結構和規模也較為穩定。要加快工業化發展步伐,必須把第一產業的剩余勞動力吸納轉移到第三產業中,以提高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初期,得到分值為W4=16.5。
(五)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
安慶市2011—2015年城市化率分別為42.0%、45.9%、41.0%、42.2%、49.1%[7],控制在40%—50%范圍內,并呈現向上態勢。這5年安慶市跨進了工業化階段中期,預計將較長時期處于該階段。安慶市要貫徹落實好“工業強市”的戰略方針,解決好城鄉貧富差距,打贏扶貧攻堅戰,平穩推動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安慶市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得到分值為W5=49.5。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得出安慶市五項指標分值。根據各指標權重以及工業化綜合評價值公式,得出安慶市工業化水平綜合評價值K=52.91,處于[33,66)的區間,表明安慶市工業化總體水平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另外,五項指標中人均GDP對衡量工業化有著主導作用,安慶市一定要夯實經濟基礎才能順利進入工業化后期;其他四項指標也反映了安慶市工業化進程中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合理演變,對安慶市工業化進程推進有著重要參考價值。為此,本文對安慶市加快工業化發展給出以下建議。
一是要認清所處的優、劣條件。梳理自身優勢條件,諸如汽車、裝備制造、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業等產業基礎較厚實、勞動力較為豐富,可作為自身優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面臨不少不利條件,如工業增長后勁不足、大型企業少且規模企業效益不優、科技對經濟貢獻率偏低等,這些問題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二是穩步推進“工業強市”戰略舉措。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要做好主導產業與長三角經濟圈的對應承接,利用它們的技術、資本、人才等優勢發展自身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另一方面要把握住國家中部崛起戰略機遇,把安慶市逐步建設成為省內長江流域重要的化工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及裝備制造基地,并帶動周邊縣區和相關產業發展,加快形成產業集群。同時要健全政策支撐保障配套體系,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放寬金融、稅收、投資、招商方面優惠政策等。
本文所引用的工業化相關理論具有自身獨特性,不能完全適用于對安慶市工業化的準確判斷,但安慶市工業化進程仍會遵循工業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本文從人均GDP水平、三次產業結構、霍夫曼系數、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和人口城市化率五個方面指標構建工業化綜合評價體系,并實證分析安慶市工業化進程,具有一定的可借鑒性。
[1]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通論:第1卷:農業國工業化問題[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2]H·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
[3]西蒙·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王樹華.蘇南工業化進程的評估與分析[J].蘇南科技開發,2007,(10).
[5]陳佳貴,鐘宏武.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階段性特征[J].開發研究,2007,(1).
[6]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中國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2006,(6).
[7]安慶市統計年鑒(2011—2015年)及安慶市政府工作報告(2012—2016年).
[責任編輯 柯黎]
F121.3
A
1673-291X(2017)26-0042-02
2017-05-20
盧軍(1986-),男,安徽安慶人,碩士,企管人事部部長,經濟師,從事企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