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潔+[回族]馬歆安
翻開中國的歷史和人文地圖,黃河與長江、長城與大運河、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等等,這些重大地理標志物穿越古今,橫跨中國,不僅影響著中國自然地理的區劃,也左右著中國人文地理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它們決定著中國東西南北人流和物流的走向,是中國自古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的命脈所在。而提及北梁的歷史淵源,自然會聯想到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北梁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河區的北部,南臨黃河,屬于黃河北岸自然隆起的高地,面積十三平方公里。這里是包頭的發源地,歷史上曾是西北商貿重鎮,是走西口文化的重要承載地。
歷史上的北梁牽動著回族人走南闖北的視線,無數背井離鄉的回族人通過走西口的方式來到北梁。這里留下了中國回族深淺不一的生存印跡。作為商貿重鎮,貨物的傳統運輸方式主要依靠馱運和水運。從圖①可以看到,這個馱隊的人馬剛來到滾滾流淌的黃河岸邊,正在歇息,他們橫七豎八,或站或坐或躺,一路艱辛可以想見。1931年,從寧夏至包頭南海子黃河渡口上游,乘坐羊皮筏子的回族客商,靜靜等待木船艄公扎好羊皮筏子(圖②)。在那個年代,陸路交通不發達,羊皮筏子成為了黃河中上游兩岸人們的重要水運工具。如今,黃河上依然漂流著羊皮筏子,乘筏人已不再是販賣瓜果蔬菜的貨主,更多的是尋幽探奇的游客。
早在清嘉慶中葉,包頭的互市已初步具備商業城鎮規模。當時,商家會館的行業組織統稱為“九行十六社”,九行多為皮毛、藥材、雜貨等純商業的店鋪;十六社多為手工業作坊。圖③圖④是包頭商會全體職員的合影,具體拍攝年代,圖③中寫著中華民國二十年,圖④中年代恰被隱去,無法知曉。但是從兩張照片中人物的穿著來看,一個長袍馬褂,一個中山裝,可以推斷出這是一個新舊年代的交替時期。2011年,該商會遺址被列為包頭市文物古跡重點保護單位。
圖⑤中,遠遠近近的人們三五成群地圍著一只只羊,眼看手摸,各自有一套相牲畜的經驗。這些人在今天被稱為“經紀人”,而在歷史上被稱為“牙紀”。圖⑥畫面有些模糊,但是能看出畫面中三個人背后牲畜擠作一處,挺熱鬧,猜測這三人大體就是舊時包頭牲畜交易市場中的“牙紀”。識別牲畜,是牙紀的基本功。充當牙紀的人多數是父傳子、子傳孫的世襲職業,這樣的牲畜交易市場歷史上則被稱作“橋”,所以當時這些牲畜交易的中間人也被稱為“橋牙子”。
歷史上包頭正式形成的牛、馬、驢、駝橋存在了大約二百年。在旅蒙商興盛之時,僅老包頭的牙紀就多達上千人,而回族占其中多數。回民橋牙子因為堅守誠信且能吃苦耐勞,在牲畜交易市場中很吃香。
北梁人肖月娥(圖⑦),回族。新中國成立前,她隨家兄從河北逃難來到包頭,投奔在表親劉錦云、劉錦春兄弟設在老包頭解放路的鞍子鋪謀生。當時包頭鞍韂鋪為加工生產用具及生活用品的手工作坊,從業人多為來自河北、京津一帶的回族工匠。圖⑧中這副馬鞍雖有些舊,但從皮革的質地和精細的紋路來看,依然能看出當年手工藝人做工的精細。純手工打造,在今天已不多見了。作為水旱碼頭重鎮的包頭,黃河上的皮筏子,陸路的騾馬牛駝運輸都需要大量的皮具,當年包頭鞍韂業的興盛由此可見一斑。
這個戴著白帽、老花鏡的回族老人叫鄧亮(圖⑨),八十多歲了。畫面中老人在一個本子上認真地書寫著,可以看到旁邊還有配圖。退休后的老人,一直想做一件事,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懷著對歷史的思考,把自家的平凡生活,一個普通北梁回族家族的生活寫進回憶錄。下面是老人家族記憶中的兩組畫面,圖⑩是1950年鄧亮的妻子和其嫂子的合影。圖11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鄧亮在自家門前給岳母和他的孩子們留下了這樣一張合影,每個人都喜笑顏開。
1986年,東河區政協主席去看望包頭清真大寺教長赫秉真阿訇,圖12中坐在沙發正中的東河區政協主席正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當中的龍梅。至今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叫《草原英雄小姐妹》,標題下面有一幅姐妹倆在草原上冒著大風雪護送羊群的圖畫。小龍梅長大了,腦海中小龍梅的樣子漸漸與這個短發精干的中年女人重疊起來。
包頭有十七座清真寺,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包頭清真大寺。(圖13)它位于北梁的清真寺巷,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占地六畝。原建筑屬中國傳統古建群落,采用四合院形制。寺內古木參天,大殿與門樓相望,大殿居中,南北講堂相對,大殿雕梁畫棟,花卉磚雕,彩色圖案裝飾尤為古樸。可惜,原有古建的南北廂房、磚雕照壁、抱廈、山門、百年古樹等,均陸續被毀。所幸,留存有這樣一張影像(圖14),能讓我們一睹清真大寺原有南北廂房和寺內兩株百年古樹的樣貌。
說到清真大寺,不得不提到清真寺巷。圖15中這個南北貫通,有些坡勢,陳舊樸拙的巷子就是清真寺巷,它也有些年頭了。清乾隆三年(1738年),一些回族人在包頭村繁華的三角地帶“七間房”購置了土地,建起五間土平房(清真大寺雛形),后在清真大寺的山門前形成一條南北道路的清真寺巷。
北梁的老街古巷如今斑駁殘缺,北梁地區的四合院是封閉獨立的院落。房屋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墻形成四合,開一個門,迎面就能看見壘砌精致的影壁。講究的內宅建有垂花門。內宅是四合院的中心,北房前出廊,東西兩端都建有游廊,很講究“風水”布局。
畫面中的幾處宅院,都是北梁的回族宅院。歷經歲月風蝕雨淋,人為破壞,可以看到圖16中,這些曾經顯赫的曹家大院、白家大院也好,王家大院、馬家大院也好,早已看不出當年的境況。圖17這個看著保存尚算完好的牌樓,昔日為東門大街108號清代一家回民糕點鋪的舊物,木質結構,牌樓上的“北梁”二字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北梁的老宅院大門是老包頭建筑容貌的一個寫照。老宅門是否講究,標準是看院門有無房頂,有房頂的為佳。圖18中這些老宅門雖然形狀各異,但是這種大多為青磚碹拱形的大圓門,明顯受山西地域風格的影響。看著它們,似乎看見走西口的山西人帶著希望,拖家帶口在這里落腳生根的畫面。再一細看,發現這些老宅門有些異樣。門洞里被半截房子堵住或被房子攔腰截斷。老宅門本是居民住宅的大門,而在包頭北梁棚戶區,這些老宅門被人居狹窄的住宅條件給擠兌了、變異了。
北梁棚戶區棚改拆遷對北梁居民來說是件終生難忘的大事,也改變了北梁居民的生活。馬幀是北梁有名的回族收藏家,在棚戶區動遷之前,他家住在北梁復美成巷9號院。他以收藏紅木家具、古瓷、奇石為主,但狹窄的原住房條件,使其收藏一直受限。2013年北梁拆遷搬遷新居,舊物搬進了新家,才彰顯了古董的品位(圖19),站在新家的古董架前(圖20),馬幀臉上的笑容說明了一切。
李長命(圖21)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出生在北梁老戶人家里的子女。他中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東河區回民合作食品廠做學徒。1984年下崗后,他秉承回族糕點的民間傳統技藝,以誠信為本,自己開店生產經營。沒幾年就置辦了自己的房產。在北梁棚改中,他一家住進了自己的新樓房。
清真糕點傳承人劉慧英(圖22)是制作傳統手工糕點的全能技師,也是出生在北梁老戶人家里的子女。一直秉承著回民糕點的傳統工藝,采用炭火明烤的烤制方法制作糕點,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在北梁棚改中,她一家也住進了自己的新樓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