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玲
如果有人問她,去昌吉旅游的話哪個景點最值得一去。她肯定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新疆農業博覽園。
她還記得去年秋天微信朋友圈中一位朋友參加在新疆農業博覽園舉行的“菊花節”時所發的圖片,那真是一場關于“菊花”的盛會,圖片有特寫,有場面——藍、黃、白等各色菊花在10月的秋陽下或清麗或嫵媚或素雅地盡展風姿,游人們攜家帶口的,張張笑臉在菊花的海洋中成了非常和諧的點綴……據說,博覽園的“菊花節”已辦了五屆,節日期間,展示的菊花多達一千多個品種,吸引的游客達數十萬,可謂盛況空前……
因公務繁忙,雖說僅幾十公里的路程,她卻不曾去博覽園放松下身心,但那千姿百態、隨風搖曳的美麗菊花,還是在她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所以冒著沒去過、沒有調查研究之大不韙,敢跟別人推薦新疆農業博覽園。
美好的事物總是不期而至。像是猜透她向往博覽園的心思,正是七月流火的時節,友人幫她了卻了參觀博覽園的心愿,并促成了令她久久難以忘懷的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之行——一場觀摩踐行著現代農業科技理念的國家級農業園區的收獲之旅。
在這里首先要交代的是,農業博覽園是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園區核心位置,是集“科普、休閑、度假、會展”四位一體的文化旅游品牌,花卉產業和休閑農業觀光游在這里找到了最好的平臺。
她無法詳盡描述進入偌大的博覽園后心靈所受到的深深震撼。從踏進博覽園的那一刻起,她就像走入了一條宏大的,由花、樹、果構成的五彩繽紛的“畫廊”,而且“畫廊”里滿是可看、可嗅、可觸、可食的花果實物,有的花果能叫出來名字,有的她連見也沒見過,著實長知識了。她真的沒想到,平日里僅用來飽腹的植物果實,在博覽園里竟具有了非比尋常的認知和審美價值。
她和陪同的朋友乘坐著小游覽車在“草莓采摘館”前停下來。進入館內,沿著紅條磚鋪就的“草莓大道”,可見兩邊無土栽培,僅靠營養液生長的一株株草莓,密密實實,同時又有序地種植在鋼管焊接成的長達幾十米的“壟溝”內,數條“壟溝”又錯落有致地形成層級直達館內高處。一俟草莓成熟時望去,儼然形成了一股“洪流”,如瀑布般從天而降,所以“草莓采摘館”內就有了一景:“草莓瀑布”。雖然已過了草莓最佳收獲時節,卻仍能看出“草莓瀑布”的壯觀……這需要怎樣的詩意和想象力啊!
館內的布置較為卡通、可愛,她猜測這定是孩子們非常喜歡來的地方。
果然,一位負責草莓館打理照料工作的名叫馬紅的女士,很熱情地給她介紹著“草莓采摘館”里的一切。這個館面積有幾百平米哩,今天湊巧是閉館時間,要是平常,來這兒的孩子可不少,花幾十元錢,體驗采摘草莓的快樂,辨認各種各樣草莓的品種,嘗嘗自己親手采摘的草莓,感覺很不一樣呢!你看,這個品種是美國的,過了采摘期,已不剩幾顆了;這個是日本品種,別看顆粒小,口感特別鮮爽。馬紅說著,一邊打開了一只裝著數顆小紅草莓的包裝精致的透明塑料盒,有幾顆草莓上插著牙簽。盛情難卻,她拿過一枚,放入口中,呵呵,入口綿軟即化,確實極其鮮爽!
可以想見孩子們在長了見識又飽了口腹之欲的快樂。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啊!她忍不住暗自感嘆。
從“草莓采摘館”出來,還未從“草莓瀑布”帶來的驚艷中回過神來,熱心的馬紅又帶她來到了相隔不遠的“蝴蝶蘭館(溫室)”,她想起了春節期間給一位長輩拜年,長輩家中放置在茶幾上、花開正旺的淺紫色蝴蝶蘭。那朵淺紫色的花宛如一只振翅欲飛的蝴蝶暫時棲息在綠色的花莖上,充滿了動感,給屋中平添了溫馨的節日氣氛……而此刻的“蝴蝶蘭館”,放眼望去,卻是粉、白、黃、紫各色蝴蝶蘭各自成片匯聚成花海,又宛若千萬只彩蝶振翅欲飛!那種震撼,非言語所能形容。
在禁不住“嘖嘖”的贊嘆聲中,馬紅告訴她,這間蝴蝶蘭館是園區和臺灣一家公司合作完成的,這家臺灣公司負責蝴蝶蘭的栽培技術,培育出的蝴蝶蘭不僅供游客觀賞,還提供給如烏魯木齊市明珠花卉市場等眾多花卉批發市場,再由這些花卉市場走進愛花的千家萬戶。
穿過館與館之間的綠地和綠地上散布的芍藥花,馬紅又帶她來到了東南亞風情館和絲路農耕文化館。據了解,如此規模的展館在博覽園就有十多個,如同一個個活動著的農業課堂,向游人、向觀者傳播著農業知識,展示著農業之美。
在東南亞風情館,很喜歡吃火龍果的她沒想到這么清爽、可口的果實竟然是從長滿了長刺、如同觀賞植物龍骨一樣的樹上生長出來的,目睹著小火龍果從青色的小顆粒逐漸長大、由青變紅的成熟過程,真是覺得神奇無比。
在絲路農耕文化館,看到用農作物果實(各種顏色的豆類種子)粘貼、打造的“西游記”、“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等主題景觀造型時,她忍不住拿出手機拍個不停——用如此方式展示悠久燦爛的絲綢之路農耕文化,簡直太有創意了,可以想象孩子們在看到孫悟空、豬八戒這些超萌的人物造型時該是怎樣地歡呼雀躍……
后來在園區所屬、融一二三產為一體的華興生態農場,她真的看到了歡呼雀躍的孩子們。那是一批暑假參加“華興成長計劃夏令營”的孩子,個個身著紅衣黑褲運動裝,生機勃勃。有漢族孩子,也有維吾爾族孩子,最大的十五歲,最小的只有五歲,他們每天由專門的老師帶領著觀賞華興農場的林木果蔬基地,吃著農場無公害的飯菜,同時進行著為其量身定做的拓展訓練活動。那天,孩子們正在一棵大柳樹下做拓展訓練,老師請出幾個孩子伴著音樂作示范,看動作是否到位,余下的孩子們則坐成兩三排,看著被請出來的孩子示范表演,歡聲笑語一片……
直到這時她才明白,園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李俊所說的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作用,將農業資源全方位利用,農田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的真正含義了。而經過園區多年的努力,這一極其美好的構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而她的園區之行,好像是緊隨其后、一步步地作著驗證。
“萬變不離其宗。”畢竟是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在園區所占的比重,自然可想而知。她從坐落于園區內的新疆慧爾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泰昆集團昌吉飼料有限責任公司、新疆正生農業資源開發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華牛天駿種畜繁育有限工程公司等幾家企業的走訪中深深感受到這一點。endprint
由園區辦公樓到坐落著多家企業,包括慧爾、泰昆、正生、華牛天駿等企業在內的示范區要走幾十公里的路。好在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既快又好,筆直的馬路如油黑色的緞帶伸向遠方,路兩邊的楊樹像箭一樣直指藍天。透過綠樹,種植著棉花、玉米、果蔬的大片田地隨著車子的疾馳一閃而過,盡管匆匆,但那北方田野的開闊壯觀景象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疆慧爾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坐落于一片被田野包裹著的綠色中。
一下車,她立刻被公司大門門楣上的一行藍色大字給鎮住了:“尚德、篤學、慎思、敏行”。第一次在一家股份公司的大門上看到如此儒雅的“座右銘”,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感覺不像一家公司,而像一所大學。
果然,進入公司展館,映入眼簾的是一面放有各種獎牌的“榮譽墻”,其中幾塊獎牌被單獨放在分外顯眼的高處。最高處一塊為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制發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牌匾;一塊是“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經評選,新疆慧爾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落款為“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二○一四年十一月”;另兩塊是2014、2015連續兩年,由新疆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頒發的新疆名牌產品授予證書“新疆慧爾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慧爾牌大量元素水溶肥為新疆名牌產品”、“新疆慧爾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慧爾牌復混肥料為新疆名牌產品”。幾塊牌匾、證書在榮譽墻高處熠熠生輝。
在展館介紹慧爾股份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道盡了慧爾的一切:
在水肥一體化發源地的新疆,慧爾股份歷經十余年,現已發展成為集測土配方、作物施肥、土壤修復、鹽堿改良于一體的新疆新型肥料的龍頭企業,全國水溶肥行業的品牌企業。……今后,慧爾股份將搶抓‘國家到2020年力爭實現1.5億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這一歷史機遇,通過慧爾智能施肥系統在新疆乃至全國的推廣,實現科技慧爾向中國‘智慧農業標桿企業的成功邁進,致力成為土壤修復的和鹽堿改良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很了不起,科技慧爾所追求的“智慧農業”,所努力的具體目標——“土壤修復”和“鹽堿改良”正是當下中國農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慧爾很有勇氣,敢啃硬骨頭。
在展館內,她看到了包裝精致、寫有“紅旋風”、“棉得寶”、“黑土帝”等字樣的水溶肥料和滴灌肥樣品,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可食用的袋裝食品呢。將肥料制作成這樣,也可以看出慧爾的精心了。
從展館出來,沿著不長的走廊,她隨慧爾研發中心主任趙來明前往水肥一體化實驗室參觀。在水肥一體化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的兩位博士正在做實驗,在一小片有著圓形綠色葉片的蔬菜前立著一個小標簽,上寫“木耳菜水培實驗”,不遠處泛著淺綠色蔬菜前立著的小標簽上寫著“生菜水培實驗”……實驗室里生機一片。
無論從展館出來或從水肥一體化實驗室出來,都要面對噴繪有一位留著可愛胡子大叔形象的慧爾智能施肥罐,這幾乎成了慧爾的標配。白色的罐體有點像海爾電熱水器的造型,但體積要龐大得多,液體肥裝在其中,農戶可根據需要適時調配用量,既干凈環保,又最大可能地發揮了水肥的效力。
想起學生時代把雞糞牛糞這些農家肥運到地里以增加肥力,后來又看到農民往地里播撒白花花化肥的情形,再到今天裝在罐中的水溶性肥料,她真是感慨萬千,科技帶來的革命確實改天換地啊!
在泰昆、在正生、在華牛天駿,她同樣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感受到企業對科技、對產品質量的重視。
在泰昆工作多年的老員工、實驗室主任尚明華告訴她,以生產各種飼料著稱的泰昆,現在做得越來越專業,蛋雞有蛋雞飼料,肉雞有肉雞飼料,水產有水產飼料,各有各的專業配方師。為了保證產品質量,泰昆投資8000多萬元,引進德國最先進的檢測儀器,建起了80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招收的都是學動物營養、食品安全的大學生、研究生。這些科研人員潛心研究飼料配方,嚴把飼料安全關。來參觀的人都很感慨:人吃的東西甚至都沒給動物吃的東西這么講究、這么安全啊!
在正生,對治療腸胃疾病的二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的碩參(學名菊苣)的研究和生產,讓人耳目一新,其生產的尖端、精細化程度也叫人嘆為觀止。
在華牛天駿,從澳大利亞用其羊、牛胚胎移植的方式繁育出的薩福克羊、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廣受牧民歡迎,薩福克羊的百公斤出肉率比當地土種羊明顯高出數公斤,無形中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最讓她震撼的是騰飛農場的主人馬建飛對農業科技的迷戀和信任。這位曾到國外考察學習先進農業經營經驗,擁有70000多畝土地經營權的新型農民說,是園區享有特殊津貼的科技專家下鄉打開了他的腦洞。園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力度相當大,自己和不少農場經營者都是受益人。
馬建飛在農業科技上的大膽投入在園區已是出了名的,花300多萬元買進口拖拉機,花200多萬元買最好的番茄收割機,一買就買4臺……
農業是一個需要長期投資的過程,到國外看看,別人早已將勞動力完全從勞動中解放出來了。我們農場每年要拿出2000萬至3000萬作示范作實驗,為以后種植結構調整作準備。土地,你騙它一次,它騙你一年。做農業也是需要文化的,我們現在全是信息平臺管理,打開手機平臺就知道機械在哪兒工作,工作進展如何。新疆農業發展最快的都是園區,其實農業已不是一個低門檻行業了。馬建飛出語驚人,卻也都是切身感受。
她想起來了,在博覽園的農業信息展示館的交流平臺上,屢屢看到馬建飛的名字,彼馬建飛便是此馬建飛吧?真是好樣的!
農業科技園區建立的初衷,不就是要達到促行業水平提高,促行業人才成長的目的嗎?
……
每一家落戶于園區的企業,都帶給她別樣的驚喜。
收獲之旅的高潮,是觀看新疆天山羽人農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農業植保無人飛行器(簡稱農用無人機)的飛行。
那天在園區辦公樓,園區高新農業發展局局長馮磊給她描繪農業植保無人飛行器噴藥、殺蟲的神奇時,她還沒有真切感受,直到和北京科委前來參觀學習的同志站在該公司所在的航空產業園中觀看飛行器的現場演示,看到飛行器將實驗場的邊邊角角都灑到水(農藥)時,她才意識到這無疑又是一場將勞動力從繁重、危險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的一種革命。
據該公司總經理童明輝介紹,在我們國家,農作物從耕種到收獲環節機械化水平都很高,唯獨植保施藥環節,機械化率不到10%,而植保環節又是農業最基礎,也最危險的環節,我國每年死于農藥噴灑的人就達10多萬人。采用無人機施藥是一種必然趨勢。在新疆,基本上是大農業耕作模式,植保環節對無人機的需求量更大。像棉花,剛出小苗時還可以背著農藥瓶去噴噴藥,待棉花長起來,怕壓著棉枝,根本不敢往棉田深處走……童明輝說,他們公司的主要客戶都集中在園區農場和園區合作社,他對“農業無人機”的前景充滿信心。
人們是相信科技的力量的。
時光匆匆。幾天時間,她知道她僅觀摩了園區這一偌大冰山的一角,即便如此,她仍覺收獲滿滿……在她看來,園區的每一家企業、每一個參觀點都如同一個個悅耳的音符,而把每個音符串起來,奏出的便是一首動人的樂曲,那是蕩漾在人們心間的大地歡歌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