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冰聰 李思文
【摘 要】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媒介跨國合作,有利于雙方國家的媒介行業發展,同時對于“一帶一路”的戰略推動有著積極的影響。如今,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介跨國合作面臨合作對象國情復雜、傳播主體自身弱勢以及資金技術不足等方面的困境。針對這些問題,應當以區域共同利益為思考基礎,從開展線下交流、發展新型傳媒平臺、共享媒體資源以及構建明確的媒介載體等幾個方面加以解決。
【關鍵詞】媒介合作 “一帶一路” 交流合作
一、引言
媒介跨國合作是指不同國家間的媒介組織,為了某一共同目的,進行相互配合的傳媒活動。積極開展媒介跨國合作不僅是促進合作雙方媒介共同進步的良好機遇,也是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有效途徑。“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簡稱,“一帶一路”戰略依托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符號,致力于亞非歐大陸及海洋的互聯互通,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的建設為媒介跨國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另一方面,媒介與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息息相關,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介跨國合作也可以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介跨國合作的現狀
(一)政府主導,新形式發展初見生機。現階段,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介合作仍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動來進行,但是面對媒介產業的改革和轉型,一些新型傳媒企業和民間資本進入傳媒市場,使得多層面的媒介合作成為可能。但是,沿線國家的媒介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開放程度也有所差異,部分國家的媒介仍然受到嚴格的管理與把控,所以如今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媒介跨國合作仍處于政府主導階段,但也不乏少量的民間合作。
(二)傳統媒體合作缺乏優勢,期待轉型。目前,在傳統媒體行業開展的媒介跨國合作仍然占據較大比重。例如,報紙的互開專版專欄,電視臺及廣播電臺播送跨國欄目等。但是傳統媒體的局限性使信息很難得到快速而廣泛的傳播。因而,傳統媒體的跨國合作并未積累大量固定的受眾群體。同時,伴隨著互聯網行業發展,新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間的合作面臨更大的沖擊,甚至難以為繼。如何擴大傳播范圍,積極開展內容與渠道的雙重轉型,借助技術平臺進行整體而全面的優化升級,尤為重要。
(三)新媒體合作有待深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媒介跨國合作帶來了嶄新的生機與活力,然而其中單方面的跨文化傳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國家之間的媒介缺乏互動,新媒體合作項目的開展也停留在起步階段。例如,我國開設了“中國—東盟博覽會官方微信”,但這只是我國針對東盟進行的單方面傳播,缺乏雙向的互動。這表明建立在新媒體基礎上的受眾群體挖掘有待深入,同時對于多元信息的整合利用也需要進一步地提高。
(四)合作領域存在局限。媒介合作領域的局限緣于傳媒產業發展結構的單一,周邊產品開發不完全。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介合作主要集中在廣播電視業、出版業以及藝術交流等幾個主要領域,對于新興傳媒業務的拓展并不充分。例如,當下流行的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以及電子游戲等產品并未進入跨國合作的傳媒市場。可見沿線國家的媒介跨國合作中對于新型技術的了解與應用尚有欠缺,合作廣度仍需拓展。
三、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介跨國合作面臨的困境
(一)沿線國家情況復雜,信息傳播聯動機制的形成存在阻力。“一帶一路”沿線的65個國家涵蓋了西亞、南亞、中亞、東盟、獨聯體以及中東歐國家,范圍廣闊。這些國家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環境造成了巨大的信息環境差異。中國面對不同的合作伙伴需要形成差異化信息傳播環境下的具體分類,因國而異,實行差異化戰略,了解不同國家的受眾需求。然而,部分國家的新聞體制和傳播環境較為閉塞,傳播活動具有封閉性,并具有嚴格的政策把控。這就不利于我國了解外部傳媒市場,交流的乏力導致合作的困難。
(二)傳播主體處于弱勢地位,來自西方媒體的輿論導向不容小覷。“一帶一路”沿線的部分國家在媒體運作上,由于規模較小,資訊收集的時效性較差,不乏照搬西方國家傳播內容的行為,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性通訊社的報道成為主要信息源,這就導致了沿線國家受到了大量來自西方媒介的思想滲透,而這其中不乏對于“一帶一路”的負面評價。我國的國際傳播影響力相較于歐美稍顯弱勢,在大量負面信息滲透下,“一帶一路”戰略的傳播推動受到阻力,進而使該戰略下進行的傳媒合作缺乏落腳點。在跨國媒介合作中,如何做好新聞信息的“把關人”應當成為沿線國家傳媒組織內部一種持續性、有組織的活動,確保報道內容與戰略方針不相沖突,是不小的挑戰。
(三)跨國合作給技術、資金和人才方面帶來更大壓力。不同國家的媒介在資本、規模、經營理念以及運作機制等方面均有所差異,我國媒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體合作,是磨合與交流的過程,無疑使本國原有的運作模式面臨巨大改變。傳媒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跨境合作對于技術進步和設備更新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國媒體的技術運用和設備配置相對落后,技術更新也意味著資金的大幅度投入。在人才方面,媒介跨境合作需要更加豐富優質的雙語人才來適應業務需要,同時建立于了解合作國家文化基礎上的業務,對于媒介從業人員的工作強度、工作質量要求也進一步提高。
四、我國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介合作的策略
(一)開展線下交流,建立媒介融通途徑。媒介合作是不同國家間媒介相互學習的過程,也是走出去和請進來的過程。近年來,中外媒體間的交流已經從傳統的政府主導走向開放和多元。國家之間的媒體工作人員可以通過互派培訓、舉辦中外媒體研討交流會等線下交流活動,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加強媒體的跨國合作。以中國網為例,近年來先后接待了來自不同國家的新聞代表團共計100人,就雙方的業務、報道、模式進行了交流,交換了意見,開拓了視野,使中國網自身的國際影響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endprint
(二)發展新型傳媒平臺,擴大我國文化影響力。基于新型傳媒平臺的媒介合作,以科技為載體,推動龐雜信息更加快速、精準整合與傳播,讓更多的媒體內容走出去,形成區域內媒體的戰略合作。例如,成立于2006年1月的國廣中播傳媒技術有限公司,作為發展新型國際傳媒平臺的重要成員單位,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衛星技術融合優勢,基于衛星洲際覆蓋能力,覆蓋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空中信息平臺,為移動媒體提供穩定的信息服務,滿足了各類移動終端獲取海量信息的剛性需求,也促進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國際傳播。
(三)把握發展機遇,共享媒體資源。當下,適逢媒體轉型,新媒體的發展方興未艾,這給國家間的媒體合作帶來了挑戰,同時也是良好的發展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當在共享新聞報道資源上有所突破,建立順暢的信息傳遞和分享機制,使差異化語境下的不同媒介得到碰撞與共鳴,尤其以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內容為主。例如,中國網策劃制作的英文評論短視頻節目《中國三分鐘》,圍繞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進行評論,適合了海外社交媒體的傳播規律,使得我國制作的傳媒節目得以在沿線國家收獲良好的反響。
(四)明確媒介載體,構建文化橋梁。媒介合作是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它需要現實的依托,電影就可以成為一個行之有效的載體。電影通過搭建不同國家對于文化交流與分享的橋梁,有效促進了媒介的合作。例如,中國閃亮傳媒和伊朗法拉比電影基金會合拍的電影《少林夢》,在中伊兩地進行拍攝,將兩國之間的文化連接起來,向全世界講述絲路沿線國家發生的故事。在電影為載體的溝通聯動下,媒介依托文化,使跨國合作成為可能。此外,歌曲、著述等文化產品,都可以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媒介合作的依托。
五、結語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媒介跨國合作不僅是促進媒介進步的有效途徑,更是對于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的媒介跨國合作環境仍存在一定問題,這就需要沿線國家進一步深入地溝通與協作,實現雙贏。同時,對于“一帶一路”的傳播思考,不能囿于民族主義觀點,在思考本國媒介發展的同時,也要將“一帶一路”傳播的思考真正建立在對區域共同利益的理解上。
(作者學校: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項目名稱】東北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N151407001)
【參考文獻】
[1]李富根.譜寫“一帶一路”媒體合作新篇章[EB/OL].中國一帶一路網:http://www.yidaiyilu.gov.cn,2016-09-29;[2]生奇志.媒介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42;[3]黃俊,董小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傳播困境及現實策略[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12):121-127;[4]楊先情,秦晴.廣西與東盟傳媒產業合作模式的創新及趨勢展望[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16-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