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晟 曹達魁 莫偉強 陳芹
【中圖分類號】R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我國目前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即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1],其中約85%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由于NSCLC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屬于晚期,失去手術機會。晚期NSCLC的治療主要以綜合治療為主,主要包括化療及放療,但療效差強人意。近年來射頻消融成為中晚期肺癌或各種原因不能手術治療肺癌的熱點技術,利用該技術聯合化療可為中晚期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手段。為進一步了解其療效,我科聯合兩種治療方案治療90例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經病理學診斷明確為腺癌分期為Ⅲb~Ⅳ患者,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30例,其中A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6.5+13.55歲,腫瘤大小46.62+13.02mm;B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67.00+9.99歲,腫瘤大小44.37+18.80mm;C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71+10.6歲,腫瘤大小42.17+13.80mm。三組患者年齡、性別及腫瘤大小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入組患者要求karnofsky評分>60分,有可測量病灶,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無異常,近期無心肌梗死、活動性心臟病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無明顯重要臟器功能嚴重衰竭,預計生存期>3個月。
1.3 治療方法及分組:A組(化療組):因個人原因或者經濟因素而選擇單用PP方案化療患者,化療方案為PP方案:培美曲塞500mg/㎡,順鉑75mg/㎡,靜滴第一天,21天為1療程,治療2-3療程;B組(射頻組):北京貝恩醫藥醫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提供的celon雙極射頻消融治療儀,輸出頻率470KHz。由上海波科國際醫療貿易有限公司提供LeVeen針電極,根據患者腫瘤大小調整儀器不同參數。腫瘤直徑<3cm時選擇單針消融;腫瘤直徑>3cm時,選擇多針伸展型射頻電極針,并根據腫瘤的大小、部位進行相應重疊消融。盡量保持治療區比腫瘤大0.5cm-1cm的正常組織,從而減少腫瘤復發率。術中監測患者心率、血氧飽和度及血壓等指標,術后常規行CT掃描觀察有無出血及氣胸等并發癥,術后常規給予止血及抗炎治療3天;C組(化療+射頻組):化療方案同A組,化療結束3天后開始行射頻消融治療,方法同B組。每周期結束復胸部CT、腫瘤標記物、免疫功能測定、病理復查、生活質量評定,連續用2周期以上者評價療效。針對有效者每3個月針對患者瘤體變化、生活質量等進行隨訪,并統計生存率變化情況。
1.4 療效評價:主要采用客觀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評估近期療效,生存時間及無進展生存期評估遠期療效。
1.4.1 腫瘤控制情況:采用CT檢查測定病灶大小(雙徑測量),按WHO規定評定腫瘤近期療效標準,(1)完全緩解(CR):所有目標病灶消失;(2)部分緩解(PR):目標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減少30%;(3)穩定(SD):殘留強化早,低密度周圍環繞不規則強化,腫瘤增大不足20%,減少不足30%;(4)進展(PD):腫瘤最大徑至和增加20%及以上,或出現新病灶。客觀有效率(RR)=(CR+PR)/總例數X1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總例數X100%。不良反應按WHO統一標準分I-IV級。
1.4.2 生存期:研究采用中位生存期(MST)來評價。患者死亡記錄結局,失訪或退出研究記錄數據刪失。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學有統計學意義,Kaplan-Meier法進行生存分析。
2 結果
2.1 不良反應:化療組為1.00±1.06,射頻組為0.85±0.83,化療加射頻組為1.14±0.99,三組兩兩比較P>0.05,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見表1。
2.2 腫瘤控制情況:化療組CR2例,PR9例,有效率36.7%,射頻組CR4例,PR11例,有效率50%,化療加射頻組CR6例,PR16例,有效率73.3%,三組兩兩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三組腫瘤控制情況、生存時間、無進展生存期及療效比較
化療組射頻組化療+射頻組
腫瘤控制情況 3.03±0.76 2.90±0.92# 2.27±0.78*△
生存時間 86.60±40.64 99.37±38.36# 116.93±36.12*&
無進展生存期 63.37±46.08 82.07±45.04# 104.63±37.85*△
注:與化療組比較,#P>0.05,*P<0.15,與射頻組比較,&P>0.05;△P<0.05
2.3 生存期
2.3.1 生存時間:化療組為86.60±40.64(天),射頻組為99.37±38.36(天),化療加射頻組為116.93±36.12(天),化療組、化療加射頻組與射頻組比較P>0.05,無明顯統計學差異,但化療組同化療加射頻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圖1。
2.3.2 無進展生存期:化療組為63.37±46.08(天),射頻組為82.07±45.04(天),化療加射頻組為104.63±37.85(天),化療組同射頻組比較P>0.05,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化療組、射頻組同化療射頻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中晚期肺癌患者基本已無手術機會,臨床如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進一步延長生存期是目前治療重點。目前化療是中晚期NSCLC主要手段,培美曲塞為非鱗型NSCLC的一線治療藥物。但目前中晚期腺癌的化療療效欠佳,總體生存期低,約8-10月[2],而且反復化療也可能造成耐藥從而導致治療失敗,如何進一步提高中晚期腺癌患者生存率,成為目前探索方向。endprint
RFA治療腫瘤機制是通過在組織內釋放射頻電流,促使組織粒子振動、移動及摩擦產熱,從而改變腫瘤細胞膜的流動性和通透性,引起腫瘤細胞內環境變化,導致腫瘤細胞病變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逐漸形成液化灶或纖維化組織,中斷瘤體供血并防止腫瘤轉移,從而達到腫瘤組織的局部消融。因肺部的腫瘤周圍組織存在肺組織氣體,能夠產生絕緣效應,相對于其他部位的實體瘤而言更適合RFA[3],所以肺部腫瘤可采用RFA治療[4]。
RFA利用高溫損毀局部腫瘤組織,使局部腫瘤組織完全滅活。而且其療效與病理類型及放射抗拒無關,所以從腫瘤局部控制率而言,RFA的療效要優于放化療。綜上,RFA目前已被國內外廣泛用于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轉移性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無法手術的肺部腫瘤,為一種成熟的微創熱損傷治療技術[5]。其目前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為氣胸,發生率約4.5%-61.1%,但可自行吸收[6]。
本研究結果顯示,化療組同射頻組生存時間無明顯差異,但化療聯合射頻組生存時間較單一的化療組或射頻組高,化療組有效率36.7%,射頻組有效率50%,化療加射頻組有效率73.3%,與蒲德利等[7]文獻報道報道結果一致。無進展生存期化療組同射頻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化療聯合射頻組的無進展生存期均高于單一的化療組或射頻組。與韋英等[8]文獻報道報道結果一致。射頻消融術聯合PP化療延長患者生存期,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射頻消融損毀了腫瘤的組織結構,破壞腫瘤細胞生存的微環境,促使其變成單個孤立的細胞或細胞團,從而使化療更容易殺滅腫瘤細胞[9],大量腫瘤細胞被殺滅,也大大減低了耐藥細胞克隆的產生[10]。另據研究[11]射頻消融還能使患者抗腫瘤免疫功能改善,增加機體免疫力。
中晚期肺癌通過RFA對腫瘤病灶的滅活,減少腫瘤負荷,保護機體的整體功能,使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改善惡病質,從而提高后續治療的依從性和耐受性。RFA治療后存在腫瘤殘留,或者治療時已有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者,聯合化療更能改善癥狀,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總生存時間,并改善患者遠期預后結局,與[12]文獻報道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射頻消融聯合PP方案化療對中晚期肺腺癌的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Ferlay J, Shin HR, Bray F, et al. Estimates of 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in 2008:Globocan 2008 [J]. Int J Cancer,2010,127(12):2893-2917.
Sheth S. Current and emerging therapies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10,67(1 Suppl 1):S9-14.
李家開張金山.肺惡性腫瘤射頻消融進展及規范化探討[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2):175-180
Schneider T, Reuss D, Warth A, et al. The efficacy of bipolar and mult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ung neoplasms-results of ablate and resect study [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139(6):968-973.
De Baere T. Lung tumo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here do we stand?[J].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11,34(2):241-251.
Tanabe T, Koizumi T, Tsushima K,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different catheters for CT imaging-bronchoscopy-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s a potential and nove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lung cancer [J]. Chest,2010,137(4):890-897.
蒲德利, 廖江榮. 射頻消融聯合化療治療周圍型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觀察.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3. (02): 129-132.
韋英, 李征, 米登海, 溫志震, 李忠信. 射頻消融聯合放化療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系統評價. 現代腫瘤醫學. 2015. (18): 2609-2614.
顧瑩瑩,陳冒勤,劉慕嫦,等.多極針射頻消融術治療肺癌的臨床病理及免疫組化研究[J].廣州醫學院學報,2002,30(4):47-49.
Stein U, Jurchon K, Hyperthermia induced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YB-1 leads to enhanced express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related ABC transporters [J]. Boil Chen,2001,276(30):28562-28569.
陳理明,李曉潔,蔡應木,等.肝癌肺癌患者射頻消融治療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J].實醫學雜志,2006,22(21):2467-2468.
王英,李文濤,許立超,等.CT引導下兔肺內V字2腫瘤的射頻消融治療[J].中國癌癥雜志,2013,23(5):347-3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