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閩南童謠是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閩南人,說好閩南話,保護閩南童謠,守護鄉土文化應該從小抓起。幼兒園應從本地實際出發,營造“一種氛圍”,搭建“兩方平臺”,建立“三個結合”,歸納“四種類型”,采用“五款形式”,推動閩南童謠在傳承中發展。
【關鍵詞】鄉土文化 幼兒園 閩南童謠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34-0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閩南童謠是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如今已經被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閩南人,說好閩南話,保護閩南童謠,守護鄉土文化應該從小抓起。因此,我園將閩南童謠作為閩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切入點,營造“一種氛圍”,搭建“兩方平臺”,建立“三個結合”,歸納“四種類型”,采用“五款形式”,推動閩南童謠在傳承中發展,讓校園的特色文化逐漸凸顯。
一、營造“一種”氛圍——形成濃厚的人文環境
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體現的重要一環。營造閩南童謠文化氛圍首先從構建環境入手,主要是公共環境與班級環境。可利用入園廊道、樓道等創設閩南童謠區、展示幼兒的童謠畫等;班級設置“閩南童謠”主題墻;定期在學園宣傳版面上展現幼兒園、班級開展閩南童謠活動的圖文資料,把幼兒園的文化環境與教學相融合。
其次,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鼓勵家長參與優秀閩南童謠的搜集、走進課堂傳授閩南童謠,營造人人學童謠、人人念童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搭建“兩方”平臺——展現童謠的傳承和發展
1.展示平臺。“閩南童謠進校園”的目的在于讓幼兒感受家鄉傳統文化,會用閩南話念童謠,敢于當眾表演。要在班級、幼兒園大集體中創設展示平臺,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大膽表現出對閩南童謠的理解。
2.創新平臺。閩南童謠素材有很多,但有的已經明顯脫離當今的生活,有的內容較不健康,因此對部分傳統閩南童謠進行再加工再創造是必要的。在創新的同時保留其精華,讓幼兒體會本土的閩南精神,做到更好的傳承。可通過開展主題童謠創編、童謠創意畫、童謠曲譜創編、童謠表演創編等活動,為閩南童謠的傳唱注入新鮮的血液。
三、建立“三個”結合——探索童謠在教學中的運用
1.與一日生活相結合。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將閩南童謠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加以拓展,與幼兒一日中的各個環節有機地滲透融合,使閩南童謠成為幼兒生活的一部分。
2.與民俗節日相結合。閩南童謠中有不少是刻畫年節喜慶的,可將閩南童謠的學習與每年的傳統節日有機融合,幼兒邊學習閩南童謠邊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
3.與親子活動相結合。開展閩南童謠為主題的“親子美術作品展”、“親子才藝展示”、“親子唱童謠”等活動,既加深親子情,又達到普及和創新閩南童謠的目的。
四、歸納“四項”類型——感受童謠作品的多元化
幼兒園應挖掘優秀閩南童謠作品,讓幼兒接觸各種類型的作品,充分將童謠所表達的情緒情感賦予應有的教育價值。適合幼兒學習的閩南童謠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類:生活類。這類童謠主要反映人們的生活情況,或描述母子情感,或刻畫年節喜慶,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充分體現了與大自然的互動、融洽和諧,對幼兒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天黑黑》雖然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內容大同小異,均反映了田間勞作的生活樂趣;《正月點燈紅》《扒龍船》等童謠體現民俗節日時間、節日內容和心情。
第二類:動物類。這類童謠以通俗易懂的句子,讓幼兒又快又準地了解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如《十二生肖》、《白兔子》等,以生動有趣又充滿童真的語句,將動物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促進了幼兒的想象力和知識水平的提高。
第三類:游戲類。結合童謠邊念邊配合動作游戲起來,由于童謠與動作合二為一,使游戲更具有趣味性。如《炒米香》、《老鼠仔》等閩南童謠,雖然玩法簡單,但孩子們樂此不疲,在游戲中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促進人際交往。
第四類:教育類。有些閩南童謠具有對善惡美丑的教育意義,如《蜜蜂仔》告訴幼兒要愛勞動;《清明掃墓》教育幼兒要心存孝心。
五、采用“五款”形式——全面提升幼兒的素質
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直觀的、形象的,如果只是單調地學念,那就失去了品味閩南童謠的意義。在實施過程中,應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從說、唱、演、玩、畫等多形式入手,促進幼兒語言、藝術、社會等領域的全面發展。
1.說出閩腔。教孩子學習閩南童謠的關鍵是理解閩南童謠,說準閩南話。童謠的尾音一般都有押韻,只要抓住閩南語的發音規律,結合童謠內容,就能念好閩南童謠。
2.唱出音韻。有的閩南童謠是以歌謠形式呈現的,和著曲調唱出的童謠音韻和諧,有著獨特的閩南音樂元素,更是朗朗上口、深入人心、耐聽耐唱。
3.玩出童趣。閩南童謠有許多是具有游戲性的,可以自創游戲玩法,在邊念邊玩中感受童謠的趣味性同時又習得童謠,如上面列舉的《炒米香》、《老鼠仔》等閩南童謠經常被編成好玩的游戲。
4.演出戲味。在幼兒園唱念童謠時都會配上符合內容的動作進行表演,使幼兒對童謠的表演更生動、形象。還可以將童謠編排成表演劇,設計對話、情節,配上道具、音樂,讓幼兒進行表演。
5.畫出情節。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把童謠畫出來,也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學習童謠的方式。它的要求比較高,不僅要畫出形象而且要畫出情節、畫出主題。畫童謠能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文化能提升一個人的修養,文化能體現一個城市的內涵。我們應該重視和保護包括閩南童謠在內的鄉土文化,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并擴大和發展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富,不要讓城市化的發展把這些特色文化掩埋,共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段寶林、袁雅琴、朱秀梅、陳春香、廖賢德、陳偉宏.閩臺民間文學傳統文化遺產[M].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2]鄧文金.漳臺閩南方言童謠[M].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陳雯雯(1972-),女,漢族,福建泉州人,小學中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幼兒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