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菊 馬松濤
【中圖分類號】R6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腎絞痛主要由尿路結石引起的腎區疼痛,且痛感相對強烈。依據疼痛表現的差異,將腎絞痛分為急性、持續性、緩慢性[1]。尤其針對急性腎絞痛,因早間或晚上作為病發高峰期,以易使患者由睡眠中痛醒,患者于病發30min后,痛感達至最強。同時,結石移動、輸尿管移動和間斷性梗阻均可在某種程度上增加腎絞痛痛感,從而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目前,B超以不受結石性質的約束,成為診療腎絞痛疾病的首選方案,但是在部分地區因經濟落后,尚未具備B超檢測的能力[2]。對此,為更好分析尿常規、B超檢測間的差距,本院以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間收治的120例急性腎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急性腎絞痛尿常規在泌尿系統疾病臨床診斷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選擇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間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腎絞痛患者。其中120例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18例;最小年齡為19歲、最大年齡為72歲,平均年齡為(42.67±5.65)歲;最短發病時間為60min、最長發病時間為120min,平均發病時間為(90±30)min。臨床癥狀為腎絞痛、腎區叩擊疼痛、患側腹部絞痛以及腰部絞痛等。所有患者均在尿常規檢測后,待膀胱充盈時,選用B超實施進一步檢查。
1.2 臨床診斷
尿常規檢測:以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AVE-764)為首選設備,借助普通顯微鏡和離心機的使用,選用一次性尿杯對患者尿液樣本進行收集,待置于分析儀檢測時,存在異常現象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以此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統疾病。B超檢測則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PHILIPS,IU22型號,C5-1探頭),待患者膀胱充盈后,分別以仰臥位、俯臥位、左右側位等體位實施B超探查[3]。
1.3 統計學方法
對兩組患者檢測結果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其中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檢驗。即當P<0.05時,表明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尿常規、B超檢測結果對比
120例患者經尿常規、B超檢測后,尿路結石檢出率為90.83%,則證明尿常規檢測和B超檢測間具有一致性的特點,見表1。
2.2 急性腎絞痛誘因分析
120例急性腎絞痛患者中,血尿出現率為81.67%(98例)、蛋白尿出現率為4.17%、白細胞為3.33%;B超檢測中輸尿管結石患者共有107例,其中各項指標無異常患者10例、腎臟腫瘤1例、腎結石2例。見表2。
3 討論
急性腎絞痛以尿路結石為主要疾病誘因,且發病群體集中于青年男性,即年齡均在24歲至40歲。同時,據相關數據調查結果表明,輸尿管結石成為引發急性腎絞痛的關鍵因素,發病區域多數為南方,其原因在于南方氣候條件、飲食習慣等條件。腎絞痛成因為腎盂、輸尿管內結石發生運動,從而引起輸尿管強烈痛感,甚至在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患者下腹部、背部和腰部、大腿等部位均存在明顯痛感[4]。
尿常規檢測其優點為價格低廉、鄉鎮醫療診所也具備檢查能力,且檢測流程便捷,無明顯創傷,但卻難以確定結石部位及大小。B超檢查可精準判斷患者結石位置,還可對結石大小、腎臟積水等癥狀實施確定,但卻因B超儀器價格相對昂貴且維修成本較高,諸多衛生所和鄉鎮診所均不具備B超檢測能力,致使結石無法達到精準檢測的目的[5]。
本次實驗研究結果表明:120例急性腎絞痛患者中,表現為血尿概率為81.67%、蛋白尿為4.17%、白細胞為3.33%;經B超診斷90.83%為尿路結石,尤其針對輸尿管結石患者,其比例高達89.17%,而腎結石則為1.67%;無結石異常患者為8.33%;腎臟腫瘤患者為0.83%,即1例。
尿路結石作為誘發急性腎絞痛疾病的首要制因,且輸尿管結石占據尿路結石絕大比例,同時尿常規、B超診斷存在相似度、一致性高的特點。但在急診腎絞痛疾病診療環節,為推進臨床診斷精準率的提升,應在血尿觀察的基礎上,對患者管型、白細胞和尿蛋白等結石陰性問題實施鑒別,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通過影像學、尿相位以及輸尿管鏡等臨床工作的開展,對患者泌尿系統疾病實施準確鑒別。總之,急診腎絞痛診斷期間,若無法采用B超檢測手段,則可利用尿常規實施快速檢測,且存在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李英.急性腎絞痛尿常規檢查的診斷價值[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3,13(6):76-77.
王曉龍,高明陽.阿昔洛韋引起急性腎衰竭及腎絞痛一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6,32(9):540-540.
王光,李曉濤,李炯明,等.三種檢查方式對輸尿管結石所致急性腎絞痛診斷價值的比較[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6(6):102-104.
成洲,徐堅明.急診誤診腎絞痛16例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2013,33(12):112-113.
吳春華,李樹敏.尿常規和尿細菌培養聯合檢測在泌尿系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23):3369-33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