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的醫患關系日趨激烈,愈演愈烈的醫患矛盾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醫學生肩負著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偉大使命,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加強他們的醫德教育,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務工作者具有重大社會意義。本文以醫學院校共青團的工作為契入點,探討新常態下醫學院校共青團工作與醫德培育工作相互融入的路徑,使共青團組織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關鍵詞】醫學院校 共青團 醫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67-02
一、共青團組織推進醫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醫學最根本的目標是除人類之病痛,為人類的健康和生命服務,當今,隨著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社會醫學的人文關懷要求亦更加強烈。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合格的醫學人才必須要符合兩個標準:具備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和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職業素養。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幫助醫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使他們感受到醫學的使命,感受到身上的責任,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把思想好、作風正、技術精、優質的服務落實在行動上,肩負起職業的使命。共青團組織是高校青年人才聚集的主陣地,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營,肩負著團結、教育和服務廣大青年學生的重任。共青團組織作為凝聚青年大學生的平臺,與其他組織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組織優勢和豐富的實踐優勢和創新優勢,因而可以更加貼近青年大學生,融入青年大學生。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作為醫德教育的第二課堂,實現醫德教育的隱性教育作用,是新常態下創新共青團工作的實踐探索與嘗試。
二、新常態下醫學生醫德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醫療行業的不正之風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特別是醫療服務領域近年愈加復雜的形勢,以及日益突出的多元意識形態并存和迅速的網絡科技發展的滲透沖擊,高等醫學教育特別是醫學生的價值觀教育開始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1]。部分醫務人員受經濟利益的誘惑,不講醫德原則,表現出嚴重的市場化傾向,在醫療實踐過程中醫患關系物化,收受紅包,開大處方,做過度檢查等職業道德滑坡現象時有發生,這些不正之風對醫學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導,使他們在醫德品質和社會經濟利益的誘惑之間產生了動搖。
(二)對“95”后醫學生思想把握不足,醫德教育模式落后
目前,“95”后是醫學院校大學生的主體,作為獨生子女的“95”后,受社會和家庭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大多思想較為活躍和開放,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價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化,且自我意識強,行為特立獨行,思維方式多是以自我為中心,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等方面極具個性化。我國醫學院校開展醫德教育大多還是依靠傳統單一說教的教育模式,教學內容也與現實生活中,特別是醫療衛生行業的時事熱點聯系不緊密,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醫德教育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
與其他專業相比,醫學專業普遍學制較長,這就難免出現教學管理體系分段而治,醫德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以五年制的臨床醫學專業為例,在前三年的學制中,大多是開展醫學基礎知識教育和部分專業技能教育,隨后一年里主要是開展臨床教學的見習,最后一年進入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臨床實習。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一般都主要安排在前三年的學制中,到了隨后兩年的見習和實習,幾乎就沒有了相關的教育,使得醫德教育缺乏連續性。同時,學生在大學五年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除了學校本身之外,至少還要經歷一到兩個的學習地點,相應的教育管理部門也在不斷的變化,在此過程中并沒有一個特定的部門能夠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醫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醫德教育,使得醫德教育難以發揮其長效作用。
三、共青團工作與醫德培育工作相互融入的路徑探究
(一)以新媒體為契機,助力培育工作的融入
全球信息化時代帶來了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移動技術等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在多媒體背景下,信息和數據的內容更加多元化,其傳遞渠道也更加多樣化[2]。當代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漫畫、音樂、微電影、等載體所傳遞的信息,而新媒體具有信息容量豐富多樣、傳播速度快且方便,覆蓋面廣而全的特點,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共青團組織可以掌握網絡德育的主動權,充分利用手機團屬網站、共青團手機報、微信公眾號、微博和網絡交流論壇等大學生時常關注的網絡平臺,通過構建青少年信息交流和服務的“全媒體”網絡平臺,圍繞當代醫學生精神和心理需求的內容和一些社會道德倫理問題旗幟鮮明地發表評論,開展對話交流,使醫德教育工作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抽象轉變為動態具體,聲、色、圖、文并茂,給青年帶來視覺和聽覺享受的同時,促進醫學生對醫德的思考和理解的內化。
(二)以構建“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話語體系為載體,促進培育工作的融入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共青團組織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生活的育人功能, 結合“中國夢”的內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引導醫學生成為實現“中國夢”、“醫學夢”的參與者,實踐者。根據醫學生的培養目標和醫學科學的性質,開展臨床技能大賽、預防技能大賽、生命倫理辯論賽和醫德醫風講座等學生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使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讓醫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自覺接受教育,幫助醫學生正確認識醫學工作者的職業價值,培養高尚的醫德情操。同時,在當前的“95”后醫學生中,每一個醫學生的個體是不同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價值體系和行為習慣也是存在著許多的差異。作為一種普遍的價值原則和行為準則,“中國夢”的內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適用全體醫學生的同時,也要根據不同醫學生個體分門別類地、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設計,既關注青年的現實存在性,又兼顧個體的需求性,有效構建青年話語體系,促進醫德教育的培育。endprint
(三)以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為依托,推動培育工作的融入
將志愿服務精神內化為醫德素養,是指醫學生在醫學院校及醫療機構的幫助下,接受志愿服務精神所倡導的道德規范并轉化為自我的醫學職業道德意識的過程[3]。共青團組織除了開展無償獻血、敬老助老、環境保護等一般性的志愿活動,還可以根據醫學專業特點,特別是以學校的優勢學科為核心,積極開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使醫學生既可以在體驗和實踐中受到教育,同時又可以在實踐中檢驗他們所學的科學理論,促進醫德教育與實踐教學相互滲透。如以社區和基層的醫療服務活動為活動載體,積極開展愛心義診、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知識宣講等志愿服務活動;以教學醫院的醫療服務活動為平臺,積極開展導醫、導診,關愛未成年患者和重大疾病患者等幫扶服務;以“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介質,積極開展送醫送藥等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志愿服務活動,使醫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在服務中心領悟“醫者仁心”的深刻含義,培養起他們仁愛、高尚的醫德認識和醫德情感。
(四)以臨床教學體系為平臺,推進培育工作的融入
臨床實習既是學習專業技能知識的課堂,同時也是醫德教育的另一課堂。當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時,幾乎沒有專門的醫德教育相關課程,而且在臨床實習階段,他們也要忙于各種臨床實踐,難以抽出時間加強自身的醫德教育,因此,醫學院校共青團組織要注重加強教學醫院的團組織建設,與教學醫院團組織形成合力,將醫德教育融入看門診、查病房等醫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習帶教老師高尚的醫德情操,良好的職業素養,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懷和職業修養。同時,可以發揮榜樣的感召、激勵和鼓舞作用,利用榜樣的導向力量促進醫德教育,通過號召學生向華益慰等優秀醫務人員和臨床實習基地的優秀醫務工作者學習,在榜樣力量的感召力下,樹立學生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熱情服務的高尚情操,培養強烈的使命感和職業責任感。
(五)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介質,促成培育工作的融入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特別是醫學科學的發展迅速,以及當前不和諧的醫患關系,使得醫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情感和就業等壓力越來越大,由此產生的心理問題也日趨增多。全面加強醫學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掌握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滿足醫學生心理健康需求,是創新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共青團組織要重視對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大力開展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同理想信念教育和醫德醫風教育等結合起來,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和心理干預等方式,對醫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加強醫學生的心理輔導技能訓練、受挫教育,培養他們健全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塑造健康的心靈,培養健全的人格。
總之,醫學生的醫德教育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共青團組織只有不斷加強和改進,才能增強醫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科學性,才能使醫德教育滿足大學生多層次、多樣性、多方面的精神、心理需求,促進醫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合格醫學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國庚,馬獻藝,孔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醫學生思想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15(10):64-67.
[2]蔣磊.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團學工作[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 35(4):43-45.
[3]周靜,李軍.共青團組織推進醫學生醫德教育的途徑[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1).
作者簡介:
龍杰,男,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團委副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