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萍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引言
根據《化妝品衛生規范》的要求,當地的衛生檢測局就化妝品各成分作出檢測,判斷微生物的含量有無達到指標。微生物既有它好的一面,亦有它威脅性的一面。超標的微生物含量無疑會破壞產品本身的元素,同時也會侵害人的身體健康。倘若檢測方面的靈敏度不夠,那么在微生物的檢測方面則存在檢測不出真實情況的可能性。因此,不斷地改善其檢驗方法才能嚴格控制產品的質量要求,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安全。
一、化妝品微生物指標要求
通過對各化妝品微生物含量的檢測,由大量數據歸納出其中影響微生物指標的主要因素。據各大數據顯示,廣東、山西省等的城市衛生報告檢測出微生物的指標合格率為85%~98%之間不等,而其中細菌所占比例為85%~94%,糞大腸菌群、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98%~99%。在不合格的樣品檢測中,實驗人員普遍發現微生物合格率較低的主要體現在細菌總數上,其他產品上偶有發現糞大腸菌群、綠膿桿菌的指標不符合的情況。由此不難概括出細菌總數在化妝品微生物指標上有極大的影響力。
二、化妝品微生物檢測方法
2.1 樣品材料
首先挑選出無防腐化劑和含防腐化劑的化妝用品,從中分別取樣,并將它們標記以示區分。再其次選用在水里繁殖的糞大腸菌,最后選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規格。將它們放置在避光干燥的環境中加以保存。
2.2 樣品培養
將選好的樣品材料金黃色葡萄球菌、糞大腸菌分別取樣放在含有肉湯增菌的培養皿中,再將培養皿置于陰涼干燥的環境中長達24小時,之后將其放入化妝品中。一方面,對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化妝樣品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檢測,并將其置于37度培養箱中24小時。另一方面,按照一定的比例稀釋糞大腸菌,再往里面加入相應的試劑置于44度的培養基中培養24小時。
2.3 檢驗方法
在用相應的儀器檢測樣品的各情況前,先將上述挑選好的樣品材料放置在培養皿中。具體放置如下:將金黃色葡萄球菌放置于含卯磷脂等的元素的環境中,再將糞大腸菌分別與普通乳糖膽鹽和卯磷脂、吐溫的乳糖膽鹽充分接觸,視情況掌握好樣品培養的時間。在準確登記后,編寫樣品序號,按要求盡快檢驗。在檢驗的過程中,必須防止微生物的再污染及擴散。最后,用觀測工具點數菌落數。
三、化妝品微生物檢驗改善
3.1 細菌總數的對照改進
為減少化妝品微生物檢驗過程中的誤差,增強測量菌類數目的準確性,可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做出適當的調整。在原有一個空白對照的基礎上,再添加一個,這樣可以更加接近地反映細菌數目的真實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空白對比的個數與實驗樣品的每一個稀釋度測量的平板數量保持高度的一致,控制住了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更進一步地縮小了誤差。
3.2 霉菌和酵母菌總數的對照改進
與上述細菌總數的對照改進的目的一致,均是為了準確測量其數目。霉菌和酵母菌種數繁多,此外,它們培養時間易比較長,很容易在培養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污染侵害。在設置空白對照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對比出異化的情況,及時地發現問題的所在,改善相應的配置情況,提高檢測結果的精確度。
3.3 檢驗細菌培養基的改進
據河南省份發表相關衛生項目的檢測報告顯示,在對微生物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實驗人員發覺細菌總數的測量結果浮動比較大。細菌總數的結果的浮動歸咎于實驗過程中一些未知的影響因素帶來的誤差。實驗人員經過一系列的排除調查,得出一致的建議:向樣品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TTC溶液,達到顯色的效果,來控制測量的準確性。樣品中的各種菌落遇到TTC溶液就會顯示為紅色,而化妝品溶液則不會,這樣一來便控制住了干擾因素,同時也方便了對樣品中菌落數的測量。
3.4 檢驗結果報告的改進
對實驗操作過程的控制是不夠的,之后數據的處理也是尤為重要。舉例來說,糞大腸菌的檢測有檢測出及未檢測出之分,其對應的陰陽兩性,而在實際數據處理過程中,則一般默認第一種情況反映檢測的情況。再拿另一個例子來說,菌落總數的測量的規定,兩個稀釋度測量的平板上分別有1和0個時,通常在5、10、以及小于10cfu/g·ml中默認為10cfu/g·ml,實驗工作者也是通過大量的實驗結果得出這樣的估測規定。因此,對實驗報告的數據處理在檢驗改善的過程中值得拎出來一提。
結語
微生物對化妝品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化妝品本身的產品質量,還會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一定的威脅。所以,嚴格控制微生物在化妝品中的含量對保證化妝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化妝品中是具有很多的營養成分,足以提供微生物的繁衍生長,這類微生物對環境的抵抗能力比較強,極易在產品的生產中造成污染。在《化妝品衛生規范》的指導下,各省份需對化妝品樣品進行嚴格的檢測以保障消費者的安全。
參考文獻
陳光華.廣東省化妝品衛生監測報告[J].環境與健康雜志,1995.
張凡非.化妝品微生物污染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2.
童貴忠.化妝品衛生微生物學檢測結果分析與評價[J].環境與健康雜志,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