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昊
【中圖分類號】R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將本院從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70例產后哺乳期婦女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35例產后哺乳期婦實施盡早計劃生育服務以及35例實施常規教育的臨床效果進行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本次分析的70例數據均選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產后哺乳期婦女,以計算機表法對產婦進行劃分,每組例數為35例,參照組產婦中年齡選擇范圍在21~36歲之間,中位年齡為(29.65±3.21)歲;實驗組產婦中年齡選擇范圍在22~38歲之間,中位年齡為(28.87±4.25)歲。對本次筆者研究的70例產后哺乳期婦女基礎信息開展統計學對比差異并不顯著且P>0.05,統計學無對比意義。
1.2 方法
參照組產婦在產后42天以及15個月的時候進行調查,除了給予產婦常規咨詢之外,不進行其它形式的干預。
實驗組產婦在產后42天進行初次健康檢查的時候,不僅進行常規保健指導與體檢,還需要予以計劃生育服務,詳細為產婦講述避孕措施以及有關內容,依據產婦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避孕方式與藥具,指導產婦正確使用藥具,此外給予產婦生殖健康教育[1],為產婦普及保健常識,在產婦產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以及15個月進行一次隨訪調查,對產婦月經復潮日期進行了解,對產婦妊娠動態與避孕動態進行掌握,反復強調咨詢指導,促使產婦可以有效持續的進行避孕。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產后哺乳期婦女當天落實避孕措施概率、避孕率、妊娠率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筆者選擇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收治的的70例產后哺乳期婦女所有臨床數據,兩組產后哺乳期婦女當天落實避孕措施概率、避孕率、妊娠率分析采取率(%)的形式表示,行檢驗,P<0.05,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分析實驗組與參照組產婦初訪當天落實避孕措施率
實驗組產婦接受詢問指導之后當天落實避孕措施概率88.57%對比參照組產婦的57.14%顯著更高,差異顯著且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2.2 對比分析實驗組與參照組產婦產后15個月之內妊娠情況以及避孕情況實驗組產婦產后15個月之內妊娠情況以及避孕情況對比參照組數據差異比較顯著且P<0.05,故形成統計學對比意義。
3 討論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母乳喂養率在不斷提升,不少產婦因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產后月經未來之前以及哺乳期不會懷孕,但是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是引發哺乳期婦女未使用避孕措施進行性生活的關鍵因素[2]。產后5~6周哺乳期婦女就能夠恢復排卵,哺乳期婦女只有在經常強烈刺激乳頭情況下,哺乳期避孕才屬于成功且有效的避孕措施。隨著哺乳期間隔延長或者嬰兒添加輔食,即便產婦處于哺乳期也可能懷孕[3]。計劃生育服務質量是涵蓋提供合理的避孕措施、哺乳期健康教育、闡述服務項目、服務態度、技術操作能力、跟蹤隨訪服務的全面措施。在產婦產后42天進行健康體檢過程中予以早期計劃生育服務十分重要[4],給予產婦細致耐心的咨詢指導,對產后婦女普及生殖保健相關知識,為產后產婦提供多種避孕措施。給予產婦面對面的健康咨詢交流,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促使產婦在對醫護人員理解與信任基礎上對避孕方式進行合理選擇,進而顯著改善避孕效果[5]。
筆者研究發現,實驗組產婦接受詢問指導之后當天落實避孕措施概率88.57%顯著高于參照組的57.14%,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產婦15個月之內妊娠率2.85%、避孕率97.14%對比參照組妊娠率22.85%、避孕率71.42%,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綜合以上結論,對產后哺乳期婦女盡早提供計劃生育服務,給予正確的生殖健康教育,予以產后產婦節育技術、避孕方法知情選擇的全程服務,提升產婦避孕的有效率以及可接受性,降低發生意外妊娠的幾率,可促進產后婦女生殖健康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張建英,黃麗光,譚燕宏等.早期介入哺乳期避孕服務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5,23(2):91-94.
江惠敏,張建英.計-衛聯手早期介入哺乳期避孕服務管理模式的研究[J].醫藥前沿,2014(13):53-54.
黃麗光.產后避孕宣教對產后意外妊娠影響的調查[J].醫藥前沿,2013(34):116-117.
黃麗光.哺乳期避孕宣教必要性的調查研究[J].醫藥前沿,2014(16):57-58
王巍,盧關松,劉桂芝等.哈爾濱市婦女產后首次意外妊娠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4,22(7):482-4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