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楠
【中圖分類號】R7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錯牙合畸形是一種常見的牙科疾病,引起牙列不齊、牙合關系異常,嚴重則會導致頜骨大小形態異常和面部畸形,該疾病的發生與營養不良、功能紊亂、口腔不良習慣等因素有關,不僅影響到口腔功能和咀嚼功能,容易引發多種消化性疾病[1]。同時還會對患者的容貌外觀造成一定的改變,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該疾病主要此采用口腔正畸治療,根據患者的口腔結構,施力于頜骨或牙齒,矯治牙列,恢復正常的咬合關系,維護良好的牙、頜、面部形態。但是在口腔正畸治療的過程中,施力矯治頜骨或牙齒的同時,會產生一定的反作用力,會對于口腔正畸治療造成一定的干擾和妨礙,需要采取支抗增強的方法來予以改善,提高口腔正畸治療效果。本研究以40例接受口腔正畸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微型種植體支抗與傳統支抗相比,對于口腔正畸治療效果有何不同,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間,40例患者于我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療,其中20例患者采用微型種植體支抗進行治療,另外20例患者則采用常規頜內支抗進行治療,圍繞其展開分組對照研究,前者為觀察組,后者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男性8例,女性12例,最高齡29歲,最低齡18歲,平均年齡(24.5±2.6)歲。對照組患者男性7例,女性13例,最高齡30歲,最低齡19歲,平均年齡(25.1±3.1)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應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方法,在實施微型種植體支抗正畸治療前,通過口腔全景片等方法檢查患者是否存在未萌恒牙、根尖炎,急慢性牙齦炎等禁忌癥,確認其符合微型種植體支抗正畸治療的適應證。術前告知患者種植體植入后可能發生感染、種植體排斥以及牙根損傷等風險,得到其知情同意后則進行治療。治療前檢查口內情況,注意觀察牙根及牙周組織,使用氯已定漱口,進行局部浸潤麻醉。確認接受正畸治療的牙齒,確定種植體的植入部位,用刀片在該位置劃一小口,分離粘骨膜,旋入鈦合金螺釘支抗種植體,術后拍攝根尖片確認種植體與牙根的關系,并口服抗生素配合氯己定漱口及進行口腔衛生宣教,以預防感染。術后如出現種植體松動、脫落,種植體周發炎等情況,需要及時予以拔出。6周后根據支抗釘與牙槽骨的結合情況,進行加力。矯正結束后,取出種植體。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支抗進行正畸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使用增加支抗牙數目、控制牙齒移動的類型、尖牙向后結扎,腭桿和舌弓等各種的頜內支抗,使用適當的矯治力進行正畸治療。
1.3 統計學處理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s)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值和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2.2 兩組患者的牙齒功能
應用T-SCAN牙齒咬合力分析系統,對患者的牙齒咬合力進行評價。同時進行食物的咀嚼碎程度(消化狀態、咀嚼面積和化學變化)測定試驗,評估其咀嚼效率,對比兩組之間的差異,見于表2:
3 討論
口腔正畸治療是對牙列不齊、牙合異常以及面頜畸予以矯治,通過對牙、頜、面部施加外力,將其調整為正常的位置,有助于促進口腔生理功能的恢復,同時有助于面部形象的改觀,提升患者的自信。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在向牙和面頜骨施加外力的同時,還會產生相同的反作用力,會對正常的牙齒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對正畸治療安全、順利的進行形成干擾和妨礙,這就需要加強對支抗力的控制[2]。常規的正畸治療中,增強頜內支抗方法主要利用增加支抗牙數目、控制牙齒移動的類型、尖牙向后結扎,腭桿和舌弓等方法,防止支抗牙移位。但是在使用支抗的過程中,也會把力作用于支抗牙,產生一定的反作用力。就如內收前牙的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后牙前移等支抗牙發生移位的情況,倒置支抗丟失的情況,而影響矯治的效果。相比之下,微型種植體支抗的產生的力是作用于頜骨,而牙齒移動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不足以令頜骨移位,所以可以絕對做到前牙內收的同時,不會造成后牙的前移,而使前牙有充分的空間進行內收。而且在正畸治療過程中,微型種植體支抗可對牙齒進行各個方向上的移動和控制。例如可利用微型種植體支抗壓低后牙,矯治前牙開合;還可以壓低前牙,矯治前牙深覆合等。微型種植體支抗還可對個別牙齒的特殊情況進行個性化的矯治,例如個別牙的伸長導致影響對合牙修復;阻生智齒的保留需要調整位置等,這些都是傳統支抗增強措施中,比較難實現的,或者就算可以實現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微型種植體支抗確實是有其獨到之處。經微型種植體支抗正畸治療后,患者顏面部頜骨形態得以顯著改善,牙列恢復整齊,牙合關系達到中性咬合,牙齒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隨著牙微型種植體支抗的發展,開始由傳統的微型種植體支抗方法發展為更加科學、系統的微型種植支抗方法,并由“助攻型”發展為“自攻型”,使牙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更加安全、可靠[3]。微型種植體支抗是一種新型技術,其原理是將骨結合率高的微型種植體植入硬腭,上下磨牙區、上頜結節處等部位,能夠達到良好的骨結合。在正畸治療過程中,微型種植體能夠起到良好的支抗作用,有效負載正畸力,并保持良好的穩固性。鈦合金是常用的支抗種植體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夠促進骨結合。目前,聚乳酸酯等可吸收材料開始應用于種植體當中,其骨結合率高,能夠在植入后10~12個月內分解,無需將其取出。相比于傳統支抗方法,微型種植體支抗有著顯著的優勢,其對于植入空間、施力方向的限制更小,并能夠減輕對牙根的損傷,可根據治療的實際需要來選擇合適、恰當的植入部位,且不會產異物感[4]。endprint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微型種植體支抗的20例觀察組患者,其磨牙移位程度為(3.94±0.32)mm,上中切牙傾角差為(29.5±7.5)°,上中切牙凸距差為(4.38±1.69)mm,牙齒咬合力為(129.46±15.15)lbs,咀嚼效率為(86.64±6.12)%。而應用常規支抗治療的20例對照組患者,其磨牙移位程度為(6.25±0.76)mm,上中切牙傾角差為(13.0±5.5)°,上中切牙凸距差為(2.46±0.84)mm,其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9/54),牙齒咬合力為(103.24±11.28)lbs,咀嚼效率為(74.46±4.85)%,觀察組患者的上中切牙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牙齒咬合力以及咀嚼效率相對高于對照組,磨牙移位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劉洪等人的臨床研究當中[5],40例患者接受微型種植體支抗正畸治療,另外40例患者接受口外弓加強支抗正畸法,前者接受口腔正畸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為9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治療4周后的牙周組織骨保護素的表達水平為(0.142±0.032)吸光度,治療8周后的牙周組織骨保護素的表達水平為(0.145±0.034)吸光度,上中切牙傾角差為(27.61±4.28)°,上中切牙凸距差為(4.05±1.20)mm,磨牙移位為(3.48±0.44)mm,上齒槽座角為-(1.87±0.73)°,下齒槽座角為(1.38±0.41)°,尖牙間寬度為(1.70±0.82)mm。后者接受正畸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為68%,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治療4周后的牙周組織骨保護素的表達水平為(0.142±0.023)吸光度,治療8周后的牙周組織骨保護素的表達水平為(0.141±0.024)吸光度,上中切牙傾角差為(11.38±3.22)°,上中切牙凸距差為(2.23±1.23)mm,磨牙移位為(5.83±0.38)mm,上齒槽座角為-(0.72±0.63)°,下齒槽座角為(0.71±0.24)°,尖牙間寬度為(0.63±0.57)mm,治療組患者的正畸治療效果和預后恢復顯著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充分說明了微型種植體支抗正畸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比口外弓加強支抗正畸法更好。而且口外弓加強法需要患者的配合度更高,否則所需的時間更長,而微型種植體支抗法所需患者的配合度較少,所需的時間相對較短。該報道與本組研究方法抑制,并得出結論相似。
綜上所述,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使復雜的錯頜畸形如骨性II類、第一磨牙缺失同時需要豎直第三磨牙、個別牙嚴重錯位等特殊病例,在傳統固定矯治比較難控制支抗的情況下,微型種植體支抗都能在相同的時間內得到更好的效果,或者在更短的時間取得相同的效果。無論是從外形外貌上或牙齒咬合的功能恢復上,都使患者的滿意度更高。
參考文獻
王曉華,何春秀.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學工程,2014,22(01):86-87.
田雪梅.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1):127-128.
馮毅.微型種植體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3,35(03):352-353.
周義,葉華.微型種植體支抗與傳統的正畸方法應用于口腔正畸治療的臨床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9):48-49.
劉洪,牟雁東,于曉光,等口腔正畸治療中微型種植體支抗的穩定和安全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08):1159-1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