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京
【中圖分類號】R4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神經外科疾病是臨床治療時常見的一類疾病,該病發病率較高,且發病期間伴隨有劇烈疼痛,大多數患者因治療是陣痛不及時或鎮痛不完全而影響治療效果[1]。神經外科ICU患者因自身神經功能損傷、語言溝通能力喪失,對很多鎮痛劑的使用都無法獨立完成,因此需要護理人員對其疼痛程度進行判別,然后采用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2]。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期間收治的112例ICU需進行機械通氣的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就重癥監護疼痛觀察工具(CPOT)在神經外科重癥患者鎮痛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具體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期間收治的112例ICU需進行機械通氣的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按入院登記接受治療的先后順序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6例。觀察組5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最大年齡67歲,最小年齡21歲,平均年齡(42.17±5.33)歲;對照組5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42.51±5.48)歲。112例神經外科ICU患者中,車禍傷58例,墜落傷34例,打擊傷2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鎮痛觀察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使用0.03-0.3mg/(kg·h)的咪達唑侖進行鎮痛處理,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可采用舒芬太尼,使用量為5μg/(kg·h)。對照組采用平均動脈壓指導治療,若患者平均動脈壓較平常水準升高20%時,則平均每5-10min加用1.5μg(kg·h)的瑞芬太尼進行鎮痛處理。觀察組采用CPOT觀察鎮痛治療,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并每小時使用CPOT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若評分高于3分,則每小時加用1.5μg(kg·h)的舒芬太尼進行鎮痛處理。
1.3 觀察項目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鎮痛效果與滿意率,包括兩組患者所需鎮痛次數與鎮痛藥物輸注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所得兩組患者鎮痛效果與滿意率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率的對比使用(%)表示,組間對比使用x?檢驗標準,以P<0.05作為有統計學意義的評判標準。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鎮痛次數與藥物輸注速率分析
觀察組鎮痛次數為(15.61±5.43)次,藥物輸注速率為(12.08±3.97)mg/(kg·h);對照組鎮痛次數為(22.57±6.84)次,藥物輸注速率為(17.36±5.23)mg/(kg·h),t=8.453,P=0.000,t=6.349,P=0.000。觀察組鎮痛次數與鎮痛藥輸注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患者滿意率分析
觀察組56患者經治療后,非常滿意33例,滿意18例,不滿意5例,滿意率為92.73%;對照組56患者經治療后,非常滿意17例,滿意24例,不滿意15例,滿意率為73.21%,=13.483,P=0.000,觀察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在對神經外科ICU患者進行綜合評估與治療時,常常因患者自身意識不清,不能與護理人員進行正常交流,導致評估與治療出現困難,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與康復時間。目前,雖視覺模擬法、口述描繪評分法、數字評分法都能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但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患者自述疼痛分級法。而對于不能正常與護理人員溝通的患者,CPOT的出現解決了護理人員綜合評估上的難題,CPOT評估法在應用方面具有簡便的優勢,可連續對患者現狀進行監視,患者在發生疼痛情況的第一時間,護理人員便能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患者進行止痛處理,緩解了患者的疼痛,避免了意外情況的發生,更提高了治療效果[3]。本次研究中,觀察組使用CPOT評估法,相較于對照組,在鎮痛次數與藥物輸注速率上都具有顯著優勢,且患者滿意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與陳健等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進行臨床鎮痛治療時,采用CPOT觀察指導鎮痛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探討,減少鎮痛藥的使用,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且患者滿意程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孟春,張彥,梁禹等.應用重癥監護疼痛觀察工具對機械通氣的老年患者進行疼痛評估[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12):1008-1011.
霍曉菁.CPOT在神經外科重癥患者鎮痛治療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3,53(20):62-63.
楊自建,陸鑄今,孫波等.危重患兒的鎮靜及鎮痛[J].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2003,30(4):193-196.
陳健,衣起山.丙泊酚與鹽酸右美托咪定在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及鎮痛效果比較[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6):654-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