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少波
【中圖分類號】R48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腦功能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得益于諸如腦血管造影、腦室造影等有創(chuàng)性檢查及后來出現(xiàn)的 CT(Computed Tomography)、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使得腦解剖和功能定位較以往的單純依靠腦表面結構定位更加準確。這項技術是將病患術前的影像材料與術中部位的詳細信息將高效的計算機相結合,不但可以精準確定病位,且有助于術中確定解剖構造,免去術者在術中不必要的損傷[1]。導航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神經外科更加趨于微創(chuàng)、精細、安全和有效,大大降低了既往依靠主觀判斷所致醫(yī)源性損傷發(fā)生率,顯著提高病患生活質量[2]。本研究隨機選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外科手術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血管造影結合導航技術的應用效果,現(xiàn)作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經血管造影結合導航技術行神經外科手術35例患者為觀察組,包括腦動靜脈畸形7例、膠質瘤10例、腦膜瘤17例、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1例,患者平均年齡(43.5±2.6)歲。選取同期行CT血管造影患者35例為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44.2±2.4)歲,腦膜瘤16例、膠質瘤11例、腦動靜脈瘤7例、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1例。兩組患者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血管造影檢查 在CT血管造影檢查中,36例患者均使用PhilipsBriliance16排螺旋CT掃描儀和工作站。其中,CT掃描時間以Bolus自動跟蹤技術為依據(jù)來確定,一般耗時16~20s,矩陣512×512像元,重建間隔0.4mm,層厚0.8mm,覆蓋長度鞍膈下3~5cm,直至鞍膈上6~8cm。以碘海醇注射液300mgI/ml為非離子造影劑,1.5~2ml/kg[3]。成像重建方法使用VR、MIP及SSD等技術[4]。患者經CT血管造影檢查,均無過敏反應,無心肺肝臟并發(fā)癥。
1.2.2 CT血管造影與導航技術 將在CT血管造影中獲取的圖像輸入Brian-lab系統(tǒng)中,在3Dslier軟件的幫助下,與血管組織、病灶組織與功能腦組織進行配準,使用偽彩對其進行處理,之后再進行三維重建[5]。本研究的患者,手術過程中兩種技術均結合成功,術中注冊均成功。
患者病灶直徑最短為2.5cm,最大直徑為12cm,平均(4.6±2.4)cm。其中,CT血管造影可清晰、完整顯示頸內動脈系1~3級、腦底動脈環(huán)與椎動脈系1~2級血管結構。18例患者中,13例患者可顯示出4級結構的頸內動脈,病灶內供血動脈的顯示結果為滿意,且能將靜脈竇、顱內淺表靜脈和深部回流靜脈清晰的顯示出來。12例患者顯示出血管移位,2例患者顯示出動脈被侵犯包繞、4例患者可顯示出靜脈竇遭受侵襲。
1.2.3 技術應用 在Brian-lab導航系統(tǒng)上,按照患者病灶實際位置與受侵襲范圍,神經外科手術操作者對三維圖像進行旋轉或者模擬定位,并在對顱骨進行測量和切除之后,對最佳手術入路進行模擬,并形成完整的計劃用于進行手術。在完成注冊導航之后,可對術中的手術切口和骨窗設計進行指導,可對手術病灶的切除進行定位。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4.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測組結合術中情況及術后影像學資料,神經導航手術病灶全切除率升高,術后發(fā)生偏癱1例,術后1個月左右逐漸恢復正常;語言功能障礙1例,出院前好轉。其余病例未出現(xiàn)新的功能障礙。術前神經功能障礙患者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部分病例完全恢復正常。觀測組腦動靜脈畸形、膠質瘤與上皮樣血管內皮質細胞瘤均全部清干凈,手術成功率為57.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5.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情況比較,觀察組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觀測組腦動靜脈畸形、膠質瘤與上皮樣血管內皮質細胞瘤均全部清干凈,手術成功率為57.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5.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神經導航術具有如下優(yōu)點:術前設計手術方案即選擇損傷最小,最安全路徑;術中隨時確定術中的具體方位及顯現(xiàn)術野附近的神經血管組織構造指導其前進方向,避免不必要的醫(yī)源性損傷;顯示病灶切除范圍,尤其在腦膠質瘤,減緩術后腦水腫進展、延長生存時間。影像導航技術已是微創(chuàng)神外科的主要構成[5]。該技術不僅使得顯微、內鏡、顱底、功能、血管以及脊柱神經外科錦上添花,提升了現(xiàn)代神經外科雖有高水平的微侵襲外科術和精確定病位影像術,但技術方案還有局限性。導航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神經外科更加趨于微創(chuàng)、精細、安全和有效,大大降低了既往依靠主觀判斷所致醫(yī)源性損傷發(fā)生率,顯著提高病患生活質量。腦磁圖、SPECT可用定位和切除不正常皮質,同時維持正常機能,降低術后遺癥。
綜上所述,在神經外科手術中,血管造影結合導航技術可提升病人手術的成功率,可清晰顯示病變周圍結構、病灶大小等,用以指導手術,提高手術安全性與成功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但對神外科醫(yī)生來說,操作技能依舊是需要不斷提升的,不可只依靠神經導航術,要合理采用這項技術。
參考文獻:
陳亮, 王璐. 神經導航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 2015(15):116-117.
Dumont J R, Taube J S.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navigation beyond the hippocampus[J].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2015, 219:83.
馬寧, 王海波, 張貫文. 神經導航技術在治療顱內血腫的應用分析[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5):870-870.
汪雷, 蘇傳平, 范新娟,等. 43例顱腦外傷合并視神經損傷的臨床分析[J]. 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 2015(1):3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