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娜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11-02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和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因此,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訓練,鼓勵學生對數學問題大膽猜想,假設、推測,達到發展學生直覺思維,聯想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的目的。
一、鼓勵學生在問題質疑中創新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懷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學生有疑問,這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流露,這將推動學生不斷去思考,探索,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思考過程,善于啟發學生從多方面思維中尋找正確結論,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對信息進行自由加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支持學生敢于打破常規,突破思維定式。
在教學二年級時,給學生出了一道動腦筋的題目:有一根20米長的木頭,要鋸成4米的小段,每鋸一小段用3分鐘,鋸完這根木頭用幾分鐘?學生列出了三種算式:
①20÷4=5(段)
5×3=15(分鐘)
②20÷4=5(段)
5-1=4(段)
4×3=12(分鐘)
③20÷4=5(段)
5×3=15(分鐘)
15-3=12(分鐘)
我讓每個學生暢談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學生當時爭論的面紅耳赤,這三種做法的同學都用粉筆代替實物進行了現場表演。通過表演同學們明白了第二種、第三種做法是對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質疑、解疑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過程。
二、提倡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創新
眾人拾柴火焰高,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結果。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方法。
(1)在教學中,要放手讓小組合作探索研究,把學生心靈深處的欲望挖掘出來,轉化為創新活動。學習小組可以由不同性別、不同成績、不同能力的學生組成,這樣優等生可以得到進一步發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
如:在教學 “方向與位置”時,我把學生編成小組,小組內部展開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展開競賽,老師不管他們采取何種形式,只要對空間里的“東西南北”分得清,只要你對平面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搞得準,就是一個好的合作小組。
(2)培養組內學生共同創新的習慣。共同創新、探究,展開討論,小組成員各抒己見,實現信息在群體中多項交流,讓學生嘗試到合作成功的愉悅。
如:十幾減9教學為例,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套學具(盒子十個桃,盒子外3個桃)讓學生先獨立操作,自主探究,怎樣從13個桃子中拿掉9個,要求邊操作輕聲講述拿桃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進行組內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盡顯各組。有的說:我是一個一個地減,1、2、3、……9,還是4個;有的說:我是先從一盒10個桃中拿掉9個,再把盒內剩下的1 個和盒子外3個合起來得4個;有的說:我是先拿去了盒子外的3 個,再拿去盒子內的6個,還剩4個。我是想9加4等于13,所以13減9等于4。學生在小組內共同探究,了解了算法的多樣化,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培養學生在鞏固練習中創新
練習是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是使學生形成數學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練習的內容有針對性、有坡度、有層次、有趣味。讓學生充分思考、想象和表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和自由空間,都得到不同層次的提高。
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練習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棱長6分米的正方體,他的表面積和體積各是多少?”學生很快就算出了結果,此時我故意順著學生的答案說道:“這道題的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正好相等。”這時,馬上有學生舉手說:“老師。您的說法不對。”而我卻裝著驚訝的表情說:“這明明是相等的嘛!是不是你弄錯了?”于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發現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不能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對表面積和體積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學生的思維也更加嚴密了。
教學中,老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多采用探究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創設一種自由思考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思維提供漫游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膽質疑,猜想,盡情地說,大膽地問,進而產生創造的欲望,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