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觀理
【摘要】我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開展并不理想,許多教師在化學課堂實驗課程中都沒有帶著學生去做實驗,而更多的都是給學生講實驗。許多學生在看化學實驗就像“看魔術”一樣。學生無法掌握其中存在的道理,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背誦實驗的具體操作流程以及實驗的公式與產生的現象。本文就對高中化學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化學 課堂教學 微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45-02
引言:現代心理教育學家認為,任何一門學科的開展都應該在有準備的基礎上進行。如何做好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一直以來都是教師的難題。剛剛步入到高中的學生,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環境,他們在學習方面也會面臨著一些困境。微課是高中化學的重要教學手段。具有著短小、精悍、便于應用的特點,可以滿足教師的教學,讓學生很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有效的對微課進行應用可以幫助教師提高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有助于對重點與難點問題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
一、微課的發展歷程
在我國,最早提出微課的概念是在2010年的廣東深佛山市的教育局局長所提出的,它是國內對微課進行定義的第一人,并于2013年重新對微課的內涵進行了充實。他認為,微課全稱微課堂,主要承載了微型教學視頻,主要針對某一門學科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等等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或者說針對某一個教學環節,例如:課外活動、課堂實踐活動等等而專門設計與開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元化學習的全新網絡在線學習的模式。同年,華南師范大學的信息技術引入教育的一名研究教授認為:微課主要是以為了闡述某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通過一些短小、精煉的食品作為重要的載體,學生通過學習或者觀看教學視頻達到學習的目的。
近幾年以來,我國各地的學者更是對微課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強調了微課主要都是以短視頻為主要類型的教學方式,融合了大量的網絡視頻教學資源。微課的教學方式在國內研究的起步較晚,發展速度很快。在2013年以后微課的研究課題開始明顯增加,大多數的學者都在著手研究如何設計微課的內容,開發不同類型的微課教學工具,對于微課更好的應用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梳理知識點,找準微課切入點
通過微課的教學方法展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首先,要掌握好初中與高中化學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在初中學習的化學知識主要包括著:課題研究、生活中的化學、物質的奧秘、化學反應以及社會上的化學。到了高中化學必修所需要學習的從認識化學、化學實驗的基礎再到常見的無機物、物質的組成結構、化學反應以及化學的可持續發展。在高中所需要學習的化學知識與化學內容設計與教學內容的編排上有著內容復雜、基礎知識要求門檻高、難度較大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梳理好知識點,找到重點與難點,強化學生的學習,做好課前鋪墊,克服學生的心理,讓學生更好的學好化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化學實驗的基本原理”這堂課的時候,其中主要講解了如何將粗鹽進行提純。主要經過了溶解、過濾、蒸發、沉淀的全過程。這樣可以通過微課的教學手段實現這些過程與操作的重現。可以通過微課視頻讓學生進行反復觀看,掌握好實驗中的注意事項,讓學生互相討論實驗方案,如何去除粗鹽中所包含的雜質。
(二)找到重難點,建立微課教學資源庫
短小而又精悍的微課,雖然只有簡短的幾分鐘卻能夠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有著豐富與靈活的特點同時還融入了可移動性學習的有點,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模式,有效的讓學生找到重難點的突破。教師可以針對知識的重難點把握所應該講述的關鍵內容,錄制成短視頻,讓學生可以反復的學習。教師也可以在網上整個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形成微課堂資源庫,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微課教學資源庫也可以融合課堂教學的內容。例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課題時,學生往往記不住化學元素的化合價,如果能夠將氧化還原反應的全過程中通過微視頻的方式進程呈現,學生很容易突破障礙,學習到的知識更具有深度。
(三)分析學生情況,微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我國新課標教學改革提倡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高中學生已經成為了有思想的青年。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往往都形成了一種被動的學習觀念與學習意識。讓學生遇到了問題不愿意去詢問老師。微課就可以發揮獨特的魅力,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成為了可能。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教學資源庫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學習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反復的琢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結束語:總而言之,微課這種教學方式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幫助學生適應了高中的教學方式,通過獨立思考學習更多的知識,有效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劉培雪. 高中化學教學中微課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2]程芳婷,趙莉,仲芯穎,熊亞楠. 有機化學教學中微課的制作及應用[J]. 廣州化工,2015,(17):236-2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