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克妍
大豆是我國最主要的經濟農作物之一,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其自身具有廣泛的作用價值,例如,可以加工成農業食品、飼料、工業食品等,對于農業經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的促進區域農業發展。因此,為增加其種植產量,要加強大豆種植技術的研究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促進經濟發展。
一、 大豆種植技術
(一) 窄行密植技術
這一技術適用于大豆苗矮品種,不適用于生長期較長、植株較高品種。在應用窄行密植技術時,要保證大豆播種的深度適中,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使幼苗出土時間適宜,健康生長,同時,要結合科學的施肥方法,保證大豆在生長過程中具有充足的營養物質。
(二) 壟體分層種植技術
它是指在壟體的下方進行施肥、澆水等工作,以調節機器進行控制植株的密度的新型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首先要選擇質量優良的大豆種子,保證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其次,增強壟體自身的營養輸送能力,發揮肥力的最大效果,保證幼苗的存活率;最后,提升土壤的疏松度,使土壤一直保持在疏松狀態,利于植物生長。
二、大豆種植技術要點分析
(一) 種植密度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能有效的提升大豆產量。當前,我國的大豆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其種植密度普遍較低,經常導致出現斷苗或斷壟現象,降低大豆產量。同時,由于大豆自身的特殊性,屬于油料作物,種植資源豐富,品種類別較多,在生長周期中會出現不同的特點,因此,對于生存環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據大豆的成熟期,可以將大豆分為晚熟大豆和早熟大豆,在生長過程中,有的大豆枝葉較大,有的大豆枝葉較小,因此,要結合所種大豆的品種和實際生長情況進行分析,將大豆種植合理密植,以保證植株健康生長。
(二) 栽培管理
在對大豆進行栽培時,要做好積極的管理工作,選擇合理的種植時間和適宜的播種深度,防止出現過早播種和播種過深,影響大豆的出苗率。在大豆播種前期,如果使用除草劑進行除草,應對大豆播種深度進行實際調整,保證不會出現淺度播種現象,引發病蟲害。在大豆生長過程中,要注重有機肥料的用法和用量,氮磷鉀肥的配比合理,以保證施肥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大豆的的栽培期間,要加強對栽培工作的管理,以促進大豆的根系快速生長,加強對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吸收,提升化肥的利用效率,保證大豆植株健康生長,同時提升大豆的產量,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三) 包衣技術
包衣技術的使用,能有效的保證大豆在生長初期不受病蟲害和細菌的干擾,具有較強的殺菌殺蟲作用。例如,大豆種衣劑顯著的特點就是清除病蟲,保證大豆種子在生長階段健康生長,同時發揮相應的肥力作用,為植物帶來充足的營養。在大豆的實際生長過程中,經常會受到病蟲的侵蝕和細菌感染,病蟲破壞植株的根莖以及葉片,細菌影響植株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植株死亡率提升。包衣技術的應用,能有效的提升大豆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保證在生長階段具有良好的生長環境,提升大豆的質量,同時保證產量。
(四) 土壤深松
在大豆的生長過程中,對于土壤環境要求較高,其是保證大豆質量良好的基礎條件。所以,在大豆種植過程中,要優先考慮實際的土壤因素,尤其是在種植過程中的土壤肥力、水分、有機物等,結合實際的大豆生長需求,對土壤采用深松技術,為大豆的健康生長創造最有利條件。通常而言,大豆的種植所需的深松深度應在30cm左右,并跟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同時結合深松度確定實際的壟體深松,并且,深松壟起也是重要的整地步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將根據整地要求,將土地進行深松起壟,例如,在深松起壟時,可以將攪拌麥茬深松工作一起進行翻耕作業,保證土壤深松工作有效進行。
三、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當前,我國大豆病蟲害主要為病毒病、灰斑病、食心蟲等,為了保證在大豆生長期間,降低病蟲害的影響,可以利用農業防治方法對其進行改善,以達到防治目的。在實際防治過程中,首先,要做好檢驗工作,例如、種植土壤的檢測、大豆種子的質量檢測以及生長環境的檢測等;其次,選擇合理的種植區域,禁止出現重茬、迎茬等現象,保證輪茬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最后,做好施肥、除草、澆水等工作,保證大豆在生長過程中具有充足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健康生長。
(二) 化學防治
利用化學防治方法,能有效的降低病蟲害情況發生,例如,前期對種子進行藥劑包衣工作,有效的保證種子在幼苗階段不受病蟲害侵襲。在大豆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的植株受到的病蟲害也不同,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合理的化學方法,針對性防治。例如,針對蚜蟲、斑病等,可利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針對食心蟲,可以利用乙磷鋁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針對霜霉病等,可以利用甲霜靈進行防治,以保證植株健康生長。
(作者單位:155630 黑龍江省八五三農場)endprint